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9年7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他在三十年前的那些漫画,现在依旧不过时!

难得文化 我们坚信2 今天




漫画家丁聪(1916-2009)





















"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丁聪



作者:X29  GM



01


1916年生于上海,笔名小丁。中国著名漫画家,舞台美术家。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自幼受家庭影响,在上海清心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发表漫画。


丁聪的父亲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既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漫画,也画月份牌上的时装女人。上世纪20年代刘海粟创建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丁悚担任教务长。1933年前后,丁悚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招牌就挂在丁家门口。


虽然父亲是漫画家,却不愿意儿子今后也走同样的路。但丁聪自己喜欢上了漫画。十六七岁时,有一天,他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前辈们看,他们不由得感到吃惊,他的笔触竟然如此生动而准确,能够把舞台上戏剧人物的造型、神态和动态感表现出来。他们没有想到,经常跟着父亲观看京剧的丁聪,不仅学会了拉京胡和吹笛子,还拿起了画笔。


丁聪在中学时就开始发表漫画,原来是用丁聪的名字,但"聪"字笔画太多,做版后,小了看不清,大了占画面太多,不好看,后经张光宇建议,何不用"小丁"?张光宇说:"你爸叫老丁(朋友们都这样称呼他),你就叫小丁好了"。从此,丁聪就用"小丁"作笔名。


丁聪的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与他少年时期在上海的耳濡目染很有关。上海旧书店的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的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


丁聪在父亲曾工作的上海美专学习了大半年素描和画人体,这为他的绘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1936年,丁聪还不满20岁,就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漫画展。他为影星王人美画的头像夸张简练,展览会开幕的第二天被外国观众买走。


0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丁聪离开上海,转辗从香港回到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


抗战期间,丁聪为《救亡漫画》杂志作画,编辑《良友》、《大地》、《今日中国》等画报。1940年至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美术师,曾为话剧《雾重庆》设计布景。1942年在桂林、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担任《钦差大臣》、《正气歌》、《北京人》等美术设计,同时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在上海主编《清明》文艺杂志,继续从事讽刺漫画的创作和舞台美术设计。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1947年去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活动。


1949年出席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全国文代会,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装饰》杂志主编等。主要作品有《阿Q正传插图》、《四世同堂插图》等,出版有《丁聪漫画选》。


49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第一、三届理事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是第二、六届全国政协委鲁迅小说插图员。


03


丁聪的妹妹丁薇是沈峻上海复旦大学的同学,有一次丁薇从上海来北京游玩,沈峻来找她,也就顺便认识了丁聪。两人相恋后,老友、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欣喜地宣布:“你们年底结婚,我给你们办酒席……”


两人于1957年结婚,1958年沈峻生下儿子丁小一,丁聪被划为右派,只得悄悄地在产房外看了小儿一眼就被发配北大荒。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丁聪没有条件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及讽刺画集《昨天的事情》、《古趣集百图》等。


丁聪夫妻


丁宅是四室无厅。一进大门,走道里就堆着书。要说“堆”,绝对恰如其分。因为这些书,不是放在书柜里或书架上,而是打着捆堆在地上,就好像准备搬家或刚刚搬来。其实这些书既不是刚搬来也不准备搬走,而是堆了很多年。


丁聪好读书和好买书是有名的。进了书店如果不买本书,他就会感觉有点对不起书店,或者对不起自己——白来一趟嘛。


总而言之,丁聪绝不肯空手走出书店,结果就是把书从书店往家里搬。身为漫画家,丁聪固然买书比较杂,但他说:最喜欢买的还是画册。书买回家来,过去当然是往书柜和书架里放,放不下了只好往地上堆。只是画册肯定被永远放置在书柜和书架里。


不过丁聪说,如果买书回到家,最头痛的是给书找不到安身的地方,不要说书柜和书架上连个缝隙都没有,就连地板上也没有空地了。




04


从走上画坛初显身手的时候起,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今天的读者,大多是通过《读书》每期必有的丁聪漫画而熟悉了他的名字。他与陈四益先生在《读书》杂志长期联袂推出的“世象写真”专栏,图文并茂,尽现近30年间中国社会的世态万象,成了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记录。


从未衰老的丁聪,就这样用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每日变化着的中国,用他的画笔,表达着一个画家的良心与思考。他数以千计的漫画涉猎广泛,政治风雨、世态万象,尽在笔下。自称“小丁”,丁聪挥动的却是一支如椽大笔。


沈峻女士曾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时至今日,丁老的作品依然富有生命力,且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两个兄弟号!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