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淡豹:对话是一种文学语言,是你对生活的再创造 | 三明治写作学院作家点评

三明治写作学院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3-03-24


我们邀请作家、编辑,点评小作者的作品。与其说是让他们来“传授”技巧,毋宁说是为了让小作者们了解,专业写作者是怎样思考和实践的、是怎样理解写作这回事。写法千变万化,惟创作的愿望和刻苦,是相通的。


本期特约点评人,是小说家淡豹

淡豹,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0年出版小说集《美满》,在《Vista看天下》杂志开有专栏“仰面看乌鸦”,短篇小说发表于《鲤》《小说界》《花城》《十月》等杂志。


这一期选择了三个写实小故事。爸爸常做的小动作,爷爷爱吹的牛,三十分钟午间休息会发出的声音——很多好读的日常,来自观察,来自倾听,来自真诚的记录。



爸爸的“小动作”



经过我和妈妈的观察,爸爸在生活中,常常会做以下这两个小动作:


每当爸爸和妈妈说正事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提议的时候,爸爸都会干咳两下,清清嗓子,然后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他有一点紧张,他担心妈妈会否决他的意见。有时候爸爸还没开始说话,妈妈就问:“你要说什么?”爸爸会很不好意思地笑笑:“完了,被妈妈发现了。”每当爸爸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他就会把手插进裤子口袋里,双脚轮换小跳,很有规律地,每边跳两下,像一只在跳跃的企鹅,这表示它很放松,直到它跳累了,它才会停下来。


淡豹点评:

很棒。你不止在写爸爸的小动作,还是在通过动作去写他的性格、他的心理、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他不同的状态。两个小动作而已,却写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


其实我们的观察背后,都带着判断,进而,也带有一套解释。把“解释”藏起来,纯用“描述”去写人写事,却透出“解释”,这是写作者一辈子的功课。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吹牛 



爷爷说过,他一生中有两件大事,一件是7岁(11岁)上学,另一件是他成为一个有钱人。


到了爷爷20岁出头,他就不下田干活了(全让他弟弟干),他决定要找一个工做。爷爷的梦想是当一个大书法家,不过,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他找了一个和书法家差不多的工作——去在墙上写标语。


一说到这个,爷爷总是扬起头,一副很骄傲的样子。听说,那个时候,写一个字就能得到5块钱,在那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呢!所以,爷爷就算一天只写5个字,也能赚25块钱,可以买不少肉馅的包子了,在那时,一个肉包子贵着呢。


但是,工资高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在农村里,大家都没钱,哪里有人肯付给他那么高的报酬?所以,爷爷只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富有。那时,他家的地变大了,也买得起便宜的肉了。天天有人到爷爷家门口,祝贺他:“恭喜啊,家里有这么大一块地!”爷爷一想起这事,就得意洋洋。


根据我爷爷的说法,他很小的时候就成名了。


那个时候,爷爷刚刚上村里的小学,才七岁。生活条件很不好,因为才1963年,而且是在一个县城,宝应。爷爷告诉我,那时,上个学要走好几里地,下雨时,一不小心就陷到泥里去了,弄脏了身子。所以啊,爷爷一上小学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中间有一句话:“腿上不分泥和水,背上不分汗和雨。”就是说爷爷浑身都湿透了。老师一看,觉得真是妙句,就把这篇文章推荐到了报社,结果,还真登上了报纸!爷爷得意极了,还告诉我,他班上其他女生天天跟着他转,他都后悔写这篇文章了!因为,那些女生天天喊:“玉宽(爷爷的名字)!玉宽!下午到我家玩儿吧!”


我觉得这件事不太真实,去问奶奶。奶奶说:“这事是真的,不过他上一年级时已11岁。”爷爷啊爷爷,你还吹牛!奶奶接过话来,自言自语:“他刚和我成亲时,我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肯帮忙。现在啊,他天天在外面玩,让他做点儿家务他就翻脸。上次去体检,还说自己肝不好肾不好,被我气坏了,结果医生打电话,说他很健康。他还觉得身体一定有毛病,决定去看中医。我就不明白,身体健康不是好事吗?……”


淡豹点评:

爱吹牛的爷爷、冷着脸泼凉水的奶奶,此刻都仿佛站在我面前,正在唇枪舌剑个不停。开头利落,结尾也很好,爷爷生病还吹牛,要比别人“强”,连病都非要比人家多。


你的许多句子很有音乐感。“他决定要找一个工做”,“爷爷只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富有”,“爷爷灵感来了,大做文章”,都富有节奏和韵律。我猜你会喜欢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的,未来也许也会爱读拉伯雷的《巨人传》、伏尔泰的小说等既幽默、语言的音乐性又尤其强的作品。


另外,你有一项很厉害的功夫,就是让口语性很强的对话代替叙述,推进情节。爷爷一年级时神通广大的故事,是通过奶奶的一句话(“这事是真的,不过他上一年级时已11岁”),才戳破的。


我想,下面你不妨作这样几个尝试,1)可以写一篇对话比例更高,甚至通篇都是对话的作品。通过对话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可以是正在进行中的事件,也可以是回忆。2)可以继续用本篇作品中你这种唱歌一般的语调,写自己的朋友、同学、老师,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堂课,练习让不同的人物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声音。


作家余华有一篇演讲,叫《我眼中的障碍物》,收在《我能否相信自己》、《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等杂文集中。他说,从写《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他逐渐发现笔下的人物有了自己的声音,自己也越来越能够做到“让对话成为叙述,又让叙述成为对话”。余华还说,“我在写对话时经常会写得长一点,经常会多加几个字”,让对话更有节奏和旋律,并且令对话与叙述更好地融合。你看,对话不是日常语言的复制,并不是录音笔录下的现实语言——对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是你对生活的再创造。它意味着去粗取精、突出人物特点;意味着有时要去掉日常语言特有的那种冗余,有时又要特意强调冗余;意味着要给出信息,推进叙述,又要保留日常语言那种“不完全交待”、对话双方有时“对不上”的特点;意味着让人物在恰当的时候说话——或者不说话。


慢慢摸索写对话的技巧,这不仅有利于你写作品,而且能让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更认真地去听其他人说话,听出不同的口音和腔调,听出伏笔,听出情绪。说到底,我们练习写作不是为当了不起的大作家(也许会成为大作家,但那不太容易计划!),而是为了增强感受力和表述能力,成为更细致、更好的人。



吵闹的三十分钟



还没下第四节课,楼道里已经熙熙攘攘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午饭到了。外面首先是传来了轮子滚动,那是叔叔阿姨们推着车给我们一个班、一个班的送饭。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在安静的走廊里显得十分突出,仿佛在告诉我们快下课了。此时我们已经无法专心上课,只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


打完下课铃后,原本还勉强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炸了锅,同学们说话的声音立即传遍了整个教学楼,其他班也陆续炸了锅。我们把憋了一节课的废话全发泄了出来,但里面还夹杂着老师和值日班长管纪律的声音。刚从我们的声音中挤出来,能听见,但随后又被淹没了。这就像在暴风暴雨中的一条小船,好不容易从风浪里探出头,紧接着一个大浪就彻底把它打入海中变成一块人工珊瑚礁,无人问津......


好不容易让大家安静了下来,然后就进入到了最困难的点号和盛饭阶段了。虽然老师明令禁止我们说话,但我们还是有方法。比如注意老师注意一组的时候,三四五六组就可以偷偷说话了。所以这时候,教室里就像有苍蝇一样嗡嗡嗡,但声音不大;像锤地鼠一样,抓不到;像海浪一样此起彼伏。当我们都盛上饭了之后,教室里就安静了下来,只有餐具碰撞的声音,在老师看来,这就像敲三角铁一样悦耳,但好景不长,因为有人早盛,有人晚盛,先吃完的就开始说话了,正所谓“先乱带动后乱”,就像一场涟漪一样在此时的教室里扩散,没有一个人幸免。吃完的开始无所事事,没吃完的也赶紧“三口并作两口”吃完。


如果数学张老师“张羞愧”没来“强抢”午饭班或她去霍霍一班了,我们就能闹到12:30了。这段时间会让老师比较开心,我本不太会吵,声音就像一波波海浪,先有一段时间的低音,然后会快速变高,当到达最高点时突然变低,进入下一轮循环。


12:30,上课铃一响,所有声音就像被吸进了黑洞一样,霎时间没了踪影。


淡豹点评:

每篇文章都能表现出作者本人的世界,即使那篇文章是写仙人掌、树袋熊、或声音的。“像锤地鼠一样”,就是个你会想到,而我想不到的比喻。谢谢你用这篇文章带我走进你热闹而有规律的学校生活。



本期专业作家点评就到这里了。期待小作者们写出更棒的文章!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