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回到古代,怎样解决衣食住行?

小北 人民网科普 2024-06-09

小伙伴们

今天又是周五

激动人心的普普福利大放送时间来了

快来看普普给大家带来的新书





这期活动民网科普联合

海南出版社免费送出10套

天工开物(译讲)


活动时间

2024年1月5日--2024年1月12日


活动方式

①关注“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②点亮“在看”并参与话题互动留言

“你对古人的哪些发明印象深刻?”


评选规则

截止1月12日12:00前

评论区点赞量最高的10位读者

每人将获得一套

《天工开物(译讲)》


揭晓时间

2024年1月12日


参与须知

①留言前100名有机会参与本次活动。

②为避免重复统计,请勿重复留言,重复留言以第一次为准


《天工开物(译讲)》

(明)宋应星 著 诸雨辰 译讲


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在商业贸易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的衣食住行仍然需要自己亲自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


对当时最普通的小农家庭来说,生活中的一针一线、一粟一米、一砖一瓦、一步一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与自己的手艺。可以说,“人”的潜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激发


这些人类智慧都被记录在了《天工开物》中,北大社出版的《天工开物(译讲)》收入123幅初刊本版画,原汁原味再现晚明时期的社会生产实景,生动具体地向人们展现十七世纪时中国人的智慧与技术成就。



养蚕缫丝,成就中国服饰文化


冬日御寒,夏日蔽体,衣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明代时,已有织女般精巧的纺织技艺,而要追溯一件衣服“从何而来”,莫过于从一粒蚕茧的命运开始讲起。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多次肯定了嘉兴与湖州两地的养蚕技艺。雌雄蚕蛾交配后,人们用桑皮厚纸接住雌蛾所产的卵,这就得到了蚕纸。


等到腊月十二,需先用天然的露水、石灰水或盐卤水浸浴这些蚕纸,再于十二天后将蚕纸滴干水并用微火烘干,此后存在箱子里,挡住风寒湿气,直到清明时孵化。经过这一番“考验”,低劣蚕种便不会孵化,同时也可对蚕种进行消毒。


清明后三日,幼蚕自然孵出。幼蚕金贵,饲养之法大有学问,需将桑叶切为细条,放入瓮坦中防止被风干。


在蚕蜕皮的过程中,需要勤加“誊筐”,即清理幼蚕所栖之地的残叶和粪便;若非如此,蚕蜕皮后如果吃到一口残叶,只怕就会生病胀死。蚕还怕各种气味,闻到了就容易死,因此需要烧残桑叶来抵挡气味。


  • 养蚕结茧 烘烤· 吐丝

到结茧这一步时,人们将蚕放到六尺高的架子上,用小火烘烤,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引蚕吐丝。蚕吐丝结茧后再加大烘烤火力,使蚕丝变得干燥。这样吐出来的丝不易朽烂,就算在水里经过百余次洗涤也完好无损。


山箔图(蚕在筛席上结茧)


  • 取丝 单茧· 大关车

结茧后,视蚕茧的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取丝工艺。形状圆滑端正的单茧用缫丝之法取丝,将茧投入沸水中,拨动水面便可看见丝头,进而用手提起丝头引入竹针眼,绕过星丁头(即引导丝线的滑轮),再用送丝竿钩挂好,接到大关车上。
双蚕茧以及缫丝时留在锅底的零碎断丝,这些丝料丝绪断乱无法缫丝,则可以拿去制造丝绵。

制丝绵的处理手法高妙,需先用稻灰水煮过后,倒入清水盆内,后四指并拢,将四个蚕茧顶开,叠套在这并拢的四指上,取下后计一组,再用双拳将其撑大,顺着水流将丝绵扩开,再快速套在小竹弓上,取出来的丝绵洁白、纯净。这种丝绵坠打成线后可织成湖绸,或在花机上织出“花棉”,皆价格颇贵。

取丝缠绕后,便可制作经线纬线。这和我们在地理课上学的经纬线可不一样。经线与纬线共同织就一块布,前者用丝较少,后者用丝较多。

有了经纬线,再经过提花技艺织成带有花纹的布料,后辅以刺绣、染色之法,一匹锦缎便制成了。然养蚕缫丝时手艺好坏、勤勉与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最后制成的衣裳质量高低;更进一步,这细致的养蚕缫丝之法,正是我国璀璨丝绸文化的基石。

提花机


农业生产,是为百姓生存根本


自古以来,五谷杂粮的生产可谓最是反映中国智慧的领域。但基于地理差异,南方多种食稻米,北方多种食麦面,所谓南稻北麦,生产经验上同样有所差异。


南方的稻米种类颇多,以黏性为标准可分为粳米与糯米,后者黏性较强;依外形之别又可分为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等,依米色之差又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等。


种稻时,如果土地贫瘠,收成便会差。农民在施肥一事上法子颇多,人畜的粪便、榨油后形成的饼状的渣滓、草皮木叶、黄豆等等,都可以用作肥料。在不大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农民在插冷水田时,会用禽兽的骨灰蘸秧根,再用石灰盖住秧根。稻田收获后,让旧稻秆烂在土里,这也是一种施肥的办法。


耕(耕地)




耙(碎土)


耔(培土)


耘(拔草)


在秧苗生长期间,总免不了大大小小的稻灾,光是宋应星在书中总结的就有暑气、狂风、鸟雀、阴雨、虫害、鬼火、缺水、过湿等,共八类稻灾,多由自然条件导致,但农民自有应对的办法。


如为应对“暑气”,即夏日里稻田温度太高,农民会等到晚上凉快时再将稻种收入仓库,或者等清明浸种时,每石稻种用数碗水冲洒一下,马上就可以消解暑气。


北方所种的“麦”同样有好几种,小麦称为“来”,是麦中主要的品种;大麦称为“牟”、“穬”;杂麦称为“雀”、“荞”。待小麦丰收后,人们便将其磨成面来做馓子、糕饼、馒头、汤面等。


北耕兼种
(北方麦的耕种农具)

北盖种
(北方压盖麦种)

北方的硬土松散易碎,因此在耕地的同时就会进行播种。北方人用牛耕地时,会在横木上插两个铁尖,方言称这种农具为“镪”(如左图)。在镪中间放一个小斗,斗里装着麦种,斗的底部挖一些小孔,牛走动时种子就会从这些小孔中撒下。若是想撒得更稠密些,就鞭打牛让它快些走,反之亦然。撒种之后,因为麦种只有压紧了才能生长,因此农民会用驴拉两个小石团,压土埋麦。

种麦需要防范的灾害只有稻灾的三分之一,播种之后无论是雪、霜、晴、涝都不用担心。麦子对水的需求也较少,北方仲春时节,每株麦子能有一升雨水滋养,便能开花结粒了。但鸟雀、蝗灾之类的自然灾害仍是种麦农民的心头大患,如蝗灾若泛滥,则大灾之年亦可见得了。

明代的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但在生产技巧、生产工具等方面,南北各地的农民基于长久的实践都建立起一套和大自然,和“天”打交道的经验,不能说百试百灵,但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无异于把住了其存续的命脉。


遮风避雨,独属于人的栖居之地


从山洞走向人类自己建造的屋舍,一直被认为是产生文明的重要一步,而从茅草屋、竹屋、木屋、到用砖瓦水泥砌屋,中国人的建筑技艺日益精湛。


明代时,下至普通百姓简单朴素的遮风避雨之所,上至气势恢宏的皇家贵族建筑群,无一不是从一砖一瓦开始造起的。


从左至右,先造瓦坯,再将瓦坯脱桶

瓦片的制造需先用水和泥做出瓦坯,“泥”即为不含沙子的黏土,需掘地两尺多才能挖到。人们先用圆桶做模骨,外面画四条等分线为边界,然后用脚把泥踩均匀,堆叠成高长方条,接着再用铁线做弦弓,线上方留下三分高的空隙,线长以一尺为限,向泥墩平拉,割出一层陶泥,像揭纸一样揭起,包在圆桶外壁上。等黏土稍干,脱开模子,就会自然裂成四片。

瓦坯制成,待其干燥后,就堆放在窑中,用火烧上那么一两天。瓦片被放置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功能,便会有不同的名字,垂在屋脊两边的是“云瓦”,掩盖屋脊的是“抱同瓦”。

这瓦片若是供皇家宫殿使用,做法与上述则会有很大不同。皇家用的是琉璃瓦,或是片状,或是半圆形。用圆竹与加工后的木料为模骨,一片一片烧造,且用土必须出自太平府,即今安徽省当涂县。琉璃瓦坯先装入琉璃窑内,每窑烧柴五千斤,只能烧制出百片瓦。待取出上色后,再装入另一个窑,减少薪火,用低温将其烧成有琉璃光泽的美丽色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于“住”的理想也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今天,这一砖一瓦不仅能砌平房,更是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住进他们理想的屋舍,在这茫茫大地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南舟北车,而宇宙成

宋应星在第九卷《舟车》中,以“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贸迁以成宇宙”,赋予了“行”极为重要的地位。若没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人们各居一方、互不相通,那么人类社会也将无从形成。在明代,这一“宇宙”则是以水路船只和陆路车马为连接手段构成的。

构造奇巧的船只使人得以穿行水上却如履平地。船底就像大地,枋就像墙壁,阴阳竹就像屋瓦,前面横梁如同大门口,后面横梁就像寝室,桅杆就像弩身,船帆和帆索就像弩翼,橹就像拉车的马,纤绳就像鞋子,缆绳就像是鹰、雕的筋骨,船头第一排桨就像先锋,舵就像指挥主帅,锚的作用如同安营扎寨。

造船时,则先从船底造起。船的每个部位之间环环相扣,如船头和船尾各有一根连接船壁的大横木,叫伏狮,伏狮两端下面的侧木叫玺狮,伏狮下边用于阻浪的封头木叫连三枋。造船时若稍有不慎,不止是某个部位造得不好,而且是将决定连人带船的命运。

漕运船

北方的车自古在战场上关键无比,战国时期曾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形容国力强盛。秦末楚汉相争后,作为战车的车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为骑兵所替代。

至明代,马驾车主要用于运载重物,骡马车的结构与过去的战车相似。

骡马车有四轮的,也有双轮的。轮子上装的支架,都从车轴上穿孔连接。四轮车前后各有一根横轴,轴上用短柱架起纵梁,梁上装车厢。骡马从四轮车上卸下时,车身就像房子一样安稳。但如果是两轮车需卸马时,要有短木支撑在地上,不然车身就会向前倾倒。

合挂大车


驾车也是门需要钻研的学问。驾车者手持长鞭,鞭用麻绳制成,长七尺左右,竿身也有七尺左右,看哪匹马没有用力,就鞭打它。车厢内由熟悉马匹和会控制绳索的两人负责踩缰绳,马跑得太快时就急忙踩住缰绳。若遇行人,驾车者便于马上吆喝使马停下。

基于地理上的差异,中国南方以水路运输为主,北方则以车马为主。在明代,这两大交通方式都以京城为核心,张开一张由南至北的庞大交通网络,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物资源源不断流向京城,保障这一政治要地的存续。


“人的智慧”从三百多年前的明代直到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仍在“创造万事万物”的过程中,熠熠生辉。






上一期送书活动获奖名单

揭晓啦

赶快来看中奖名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以上就是上期送书活动获奖的幸运儿啦!


获奖者请于1月12日前在→《做一个面朝大海的梦吧这条推文后留言收货信息,逾期未回复视为自动放弃奖品(记得是推文后留言,不是进入后台回复)。小编核实后会尽快安排寄出图书。


近期热门视频


多精彩视频,尽在人民网科普视频号,欢迎关注~

大家都在看


重要提醒!在微信朋友圈里做这件事,涉嫌违法!

每周吃几个鸡蛋,健康益处更大?这样吃既能护心,又可降低死亡风险

男子长期头痛健忘,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医生提醒→


来源/人民网科普、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编/宋文珍  本期编辑/刘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