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黄祖辉教授获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浙大文科 2022-07-15

经浙江大学校务会议研究,2022年4月30日,学校决定授予黄祖辉教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黄祖辉教授从事“三农”研究40余年,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兢兢业业教书,全心全意育人。他心怀“国之大者”,精研学术,围绕国家“三农”重大战略,研究打造一流“三农”智库,全力投身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他担任学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负责人20余年,该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国内同类学科第一,并被列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竺可桢奖”是浙江大学为表彰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工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该奖最早设立于1987年,从2018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人,获奖人也可空缺。此前,文科领域徐规(2001年)、许庆瑞(2005年)、王承绪(2009年)、陈桥驿(2010年)四位教授被授予该奖。

获奖学者简介

黄祖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产业组织与制度安排研究。

《浙江大学报》曾于2018年对黄祖辉教授(时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进行过专访,“浙大文科”特此转载。

多重身份的黄祖辉:只为“三农”振兴梦

黄祖辉教授曾说:中国是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民和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已不是农民,但作为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应的社会阶层来说,农民这一概念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已然有着独特内涵。“卡特”的任务之一就是不仅要在统计的意义上,而且要在社会的意义上,减少这部分人的比重。基于此,“卡特”把“三农”作为研究对象,把“发展农业、繁荣农村、造福农民”作为己任。事实上,这也是黄祖辉40余年来始终挑在肩上的担子,人们也因此称他为“三农”教授。

“三农”教书匠:

年轻人应该到农村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热潮里,17岁的黄祖辉从“大上海”来到“北大荒”,在黑龙江北安县引龙河国营农场良种场一干就是9年,也深深爱上了那片寒地黑土。

在一眼看不到头的麦垄间,在食不果腹的筋疲力尽后,黄祖辉想着一个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何在?这个问题伴随他求学、治学几十载,他的经历促成了他教书育人的不变准则。

“大学生需要到基层去”黄祖辉说,“农村在中国社会是独特的存在,不了解农村就不能说了解中国。”在黄祖辉看来,年轻人在热滚滚的乡间地头能读懂真正的中国,也能帮助他们看清人生的奋斗方向。

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批青年学子带着“三农”科学奔赴全国各地。据黄祖辉粗略统计,经他指导毕业的100多位全日制研究生中,八成以上都活跃在与“三农”相关的各个领域。

浙江大学农经系主任郭红东在师从黄祖辉读博期间,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他说:“在黄老师带领下,我们的论文是写在大地上的,立足在无数份问卷调查和数不胜数的农村走访。”

年过六旬的黄祖辉精力充沛,到世界各地传播中国的农业发展理念依然是他生活中的常态。“拼”是郭红东对老师的评价,“老师不休息,我们怎敢休息”。

学科掌门:

“三农”研究的创新驱动

“卡特”这个称呼听上去洋气十足,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先端力量:18年来先后培养出300余名硕博士;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与基地评估中连夺“三冠”和三个优秀。这和黄祖辉的拼劲儿分不开。

作为掌门人的黄祖辉认为,随着农业转型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研究不再走过去的单一技术经济路线,而是必须,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尤其是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才能持续保持活力。

因此,“卡特”的研究重点早已从宏观政策的解读,逐步延伸到了、组织、农商,电商、品牌等现实中的微观问题的研究。这也是“卡特”不断开拓创新、领跑学科的原因之一。

在黄祖辉的推动下,浙大许多看上去与农无关的专业因“卡特”集聚在了一起。如涉及乡村基层治理的公共管理,涉及环资与园林的农生环,涉及品牌的传媒,包含农村规划的城市规划等,如今成为了一股致力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综合力量。

黄祖辉带领“卡特”建立了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品牌、农村电商三个研究中心,分别解决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等中国“三农”发展的难点痛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农业品牌、拓展营销渠道,推进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卡特”还整合学校旅游管理学科的力量,组建成立了“乡村旅游研究中心”,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智库明星:

“三农”学者的顶天立地

作为应用性学科,“顶天”和“立地”是相互转化的,现实中必须突破的难题,就是学者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不研究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重大发展问题,就没有“三农”学科存在的价值。这是黄祖辉一直强调的。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三农”学者黄祖辉的步子迈得稳而宽。

多年来,黄祖辉带领团队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全面参与湖州市新农村建设行动方案,系统总结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还与云南开远、贵州湄潭、广西邕宁、安徽宿州、四川蒲江、山西长治等市县开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有关的课题合作研究,提出了促进中西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诸多政策与对策建议。

2015年5月,《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成为我国首个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荐性国家标准,标志着由浙大农经学科团队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实践正式推向全国。

2004年至今,黄祖辉带领的浙大农经学科持续承担商务部“反贫困与发展”、“小农适应全球化”援外研修项目,先后培训了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700多名司处级政府官员和NGO干部,在培养国际人才、有效传播中国发展经验、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2014年,名为《小农大国:中国的实践与经验》的研究报告以浙大“卡特”之口将中国农业发展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黄祖辉的努力下,“卡特”为政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服务,成为中央与地方决策“三农”工作的智囊团。

由团队撰写的大量研究报告获得了中央、省级领导的批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亟需相关制度创新”,“打赢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的对策建议”等,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2020年10月23日黄祖辉教授做客求是新闻网《大咖有约》谈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

如今,黄祖辉教授仍坚守在科研一线,在“三农”领域耕耘不辍,致力于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2020年10月23日《大咖有约》

编辑:杨悦

责编:王雪

往期推荐


尔听斯聪 | 浙大文科近期学术活动概览[5.4-5.12]

启真新论 | 包大为:劳动教育——面向人民 创造未来

文科视野 | 沈桂萍:关于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