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松 | 《小灵通漫游未来》与《时间机器》

韩松 四十二史 2022-06-29


    《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仍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加上连环画共有三百万册。这部小说写于一九六一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出版。它描写了一个少年通过时间旅行看到的未来中国,大致存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或中期。该小说可视为“中国梦”的代表。它有几个方面:一是描绘了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光明灿烂美好无比的一幕。二是物质生产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三是不谈论政治社会以及精神价值问题。《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之后,中国几乎就是按照叶永烈描述的路径在发展,包括不久之后就进入了工程师治国的时代。物质主义,效率第一,经济至上,实用主义,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些原则主导了三十多年,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当然,与书中反映的一样,政治体制和社会领域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也成为禁区。尤其到今天来看,这部书的预言格外逼真。它实际上描述了一个可以不引进西方制度而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复兴的中国现实。如果把它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对照来看,更是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味。它也为当今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反乌托邦创作留下了空间。




▲《小灵通漫游未来》


     我第一次接触《小灵通漫游未来》时,大概是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读中学时,立即被它迷住。不仅喜欢上了那活泼的主人公小灵通,还爱上了未来市的孩子小虎子和小燕,当然更迷那些奇妙的未来科技发明。


    《小灵通漫游未来》仍然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当时印了一百五十万册,改编的连环画又印了一百五十万册,加起来有三百万册。


     这部书是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一九六一年写的,当时他投稿至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料遭到退稿。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七八年,才得以出版。立即引起轰动。


▲科幻作家叶永烈



     这个轰动的原因,大概跟政治形势有一些关系。二零零零年二月,叶永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人民关心未来有三个年代:一个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们非常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一个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个时刻,人们很想知道实现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未来是什么样;一个就是现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在想新的世纪会是什么样。(《小灵通漫游未来》,P4,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


     那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刚好赶上的是第二个年代。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纠正“文革”错误,拨乱返正,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重新专注经济建设,重新向现代化进军,科幻小说也随之蔚然成风。至于一九六一年则只怕有些问题。谈到《小灵通漫游未来》遭到退稿的原因时,叶永烈说,“因为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样的描述未来灿烂前景的小说与艰难困苦的现实格格不入。”(同上,总序,P1)


     不过,总体来看,上世纪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幻仍然是比较繁荣的,否则也不会出现《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杰作。


     现在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属于时间旅行这个范畴的科幻小说。时间旅行是从西方舶来的一种科幻类型,可追溯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八六六—一九四六)发表于一八九五年的《时间机器》。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篇幅差不多,《时间机器》译成中文是八万五千字,《小灵通漫游未来》则是七万字。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写一个生活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报社小记者“小灵通”,应读者之要求,探访“未来市”的故事。根据书中的描写看,这个未来市,可能存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或中期。小灵通乘一艘奇异的船进入未来,受到了一家人的款待,在那里接触和参观到了许多奇特的科技发明。


     那么,叶永烈笔下的未来社会是怎样的呢?



▲《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富有乐观精神的插画



     一是光明灿烂,幸福和谐。未来市是一个大同社会,理想社会,至少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了。这里经济发达,物产丰裕,科技昌盛,人际关系和谐。《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没有谈到可能发生在未来的任何负面问题。比如我们今天遭遇的环境生态问题、资源能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似乎这一切在那时都已解决了,要么就是,这些都是年幼的小灵通还不能理解的,所以作了回避。而这些问题,在另一位前辈作家潘家铮那里则多有涉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一本未来学著作《山坳上的中国》则更是详细谈到。但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社会是全面进步的。叶永烈本人在回答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问“你本人是否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回答:“当然是非常充满信心。如果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就不会写出那样的科幻小说。”(同上,P7)


     二是物质成就巨大。这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一章接一章,几乎就是逐次介绍未来市在解决人类物质供应方面取得的创造发明,包括:原子能气垫船,水翼艇,电子表,水滴型的飘行车,机器人服务员,人造器官,塑料钢,遗传工程食品如人造蛋等,去污油,环幕电影,太阳能照明,新式学校,写话机,原子能喷气飞机,人工控制天气,人造粮食工厂,农厂,火箭,其中,关于吃的描写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其他集中在住和行等方面。这些物质成就,可以看到,几乎都是工程技术方面的,而几乎没有写到基础科学的突破。所以,这个未来市几乎是由工程师来治理着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描绘物质成就的部分插图




     三是不直接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的描写,却给出了暗示。关于未来市的社会方面的内容,能看到的,主要就是那个接待小灵通的家庭了。这是一个和谐的四口之家,父母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似乎叶永烈没有考虑到实行计划生育),此外也就没有更多的了,比如,未来的婚姻问题、代沟问题,或者今天我们说的八零后的问题。另外还涉及了一些对教育的描写,称未来市的居民都是大学毕业的,而且都有两个职业。不过,这一切的后面,还是能看到一个隐含的社会模型,那就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可控的中国。一切都在权威机构的高效率管理之下。国家力量主导一切。这可以从“中国第八十八汽车厂”这样的用句上看出。显然,它就是一家国企,而且这样的国企非常多,光汽车厂就有八十八家。其他的像人造粮食工厂、农厂等也是国企的格局。似乎正是这个保证了未来中国的成功。


     虽然,很多未来的发明创造并没有被预测到,但是,这部书的确是很有趣的,总体上,它是预言成功的,并因此在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九七八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之后,中国几乎就是按照叶永烈描述的这个路径在发展,包括不久之后就进入了工程师治国的时代。物质主义,效率第一,经济至上,实用主义,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样一些原则,主导了约三十年,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出口国。当然,与书中反映的一样,很多社会领域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


     尤其到今天来看,这部书的预言格外逼真。二零零八年西方经济危机后,西方文明遭到质疑,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引起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小灵通看到的那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好像真的来到了。今年春节,连香港媒体都在感慨,三十年前,中国人自卑,而现在,仅看春节晚会,全球华人感到的是强大和自信。这既科幻又非科幻,所以可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巨大预见力。连一些西方学者,如今也要从中国的科幻中研究中国的未来。如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亚洲文化与语言学院副院长马克·哈力森说,要研究中国的未来,就要读中国的科幻小说。而且他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在塑造中国的未来。最近,中国科幻作家也开始被邀请到国外参加各种主流文化活动,并在二零一二年达到一个高点。


     在总结这一切时,官方谈到的是三十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另外,是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恰好是《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语境。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叶永烈描写的很多科技成就,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比如,那著名的飘行车,还有机器人,以及每家每户的太阳能装置。当然,后来的《小灵通再游未来》和《小灵通三游未来》中描写的,就离我们更遥远了。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没有变”。因此,我们现在大概可以把未来市成为现实的时间,确定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后。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样的一本写于一九六一年的书,时过半个世纪,仍没有过时,现在读来,仍然很有未来感。拿着这本书,就可以去对照和检验官方制定的现代化目标,包括现今的“新四化”。


     不仅如此,小说还给出了二十一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思路,也就是科技创新可能是决定民族进步的根本性动力。这与十八大报告是一致的。而这主要是实用型技术,不进行剧烈的社会变革。这暗含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只要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要求,其他方面的就不会发生大问题。也就是今天政府做的工作,要大力解决民生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引入西方式的民主呢?根本没有必要。《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没有写到普选。那么,也可以推想,贪腐的核心在于不在于贪腐官员,如果他们贪一些,但是如果能让老百姓也有房子住也有车子开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也许抱怨就少了。贪腐在于不公平,甚至一种嫉妒的心理。解决污染等问题也主要是靠科学技术,解决文化问题则是提供环幕电影。这些都不一定需要进行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


     所以,今天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它可能比较成功地预言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另外还有一个或许是更重要的效应。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热销。叶永烈回忆说,记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张叙生先生告诉我,一九七九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他前往书店参加售书。在短短的半天之中,这家书店一下子卖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五千册!(同上,P13)


     这说明什么呢?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当时都受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深刻影响。他们长大后,有可能正是潜移默化按照书中的路线图,来设计和运作中国的,特别是那些担任了领导干部的读者,哪怕他们后来不再看科幻了。


     现在,再把《小灵通漫游未来》拿来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比较。《时间机器》是描述一位科学家通过时间旅行的机器来到未来的故事,也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但与《小灵通漫游未来》描述的一百年左右的近未来不同,旅行者去到了几十万年甚至数千万年之后的远未来。他看到了什么呢?


     一是黑暗惨淡。整个故事的基调荒凉、恶心、混乱,展示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城市毁灭,文明倒退,人类衰落,最后在三千多万年后,连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灭绝了,世界末日来临,回到洪荒时代。他最后描写到,世界上除了没有生命的声音如海潮声,世界寂静无声。所有的人声、羊叫声、鸟叫声、虫鸣声,一切构成我们生活背景的骚动声全都结束了。


     二是对物质文明持反对和悲观念度。威尔斯对于科学技术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人类的那一点儿聪明,是无法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的,进化论最后将否定自己,一切将失控,整个世界归于混沌。宇宙面前,人类是无力的。这是一幅熵增的图像。威尔斯在这里区分了进化与进步。

▲《时间机器》中捕食埃洛伊人的莫洛克人



     三是关注社会意识形态。最引人注目的是描写了生活在公元802701年的两种人类后裔。一类叫埃洛伊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体态娇小柔弱,衣着华丽,不思劳动,过度追求安逸的生活。智力、体能都发生了退化。另一类叫莫洛克人,是生活在地下的人类,外形像白色的猴子,眼睛灰红色,头发浅黄;习惯于黑暗,怕光怕火,只能在夜间才到地面上活动。他们在地下的机器旁为埃洛伊人生产各种物品,但是他们自己的食品却是埃洛伊人。这里表现出了威尔斯对西方阶级分化的担忧,无产阶级到了地下,资产阶级退化,成为无产阶级圈养的食物。这是把社会达尔文带进了未来。


    《时间机器》出版的一八九五年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达尔文进化论显示威力,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巨大的生产力得到解放,资产阶级开辟世界市场。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已在坚船利炮下,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但同时,西方的知识分子也对社会进行着愈加猛烈的批判,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出现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出现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后来又有了《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小说。威尔斯这部小说,也被视作反乌托邦的开山鼻祖。可以说,在科幻小说,与凡尔纳不同,威尔斯更加强调了科幻的社会性的一面。这进一步拓展了科幻小说的巨大魅力。







     但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来说,对未来的过多的、颠覆性的社会描写,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一段时期以来,都憧憬着共产主义实现的,从不会想到人类的衰落和世界末日,即便想到了也不敢说出来。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这类小说比较少。当然也是有一些的,也涉及了社会主题的时间旅行,如改革开放那一年严家其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跨越时代的飞行——宗教、理性、实践三个“法庭”访问记》。叶永烈也写过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科幻,如《腐蚀》,还有《巴金的梦》,写文革博物馆,这是一篇软科幻,写于一九八五年,但因为敏感,一九八八年才得发表。之后叶永烈即停笔十五年。而在一九八三年,科幻曾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遭到全面打击。


     叶永烈后来转写历史纪实文学。在这个领域,通过描写文革,他深刻揭露了中国曾经存在的黑暗和痛苦。但这或许暗示着在中国,对未来和历史的评价,是要分开来进行的。


     现在,时间旅行仍然是敏感话题。比如,二零一二年广电总局即表示,对穿越题材电视剧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穿越”是中国的用词,西方在报道这个新闻时一律译成“时间旅行”。


     最后还要讲到,叶永烈和威尔斯两位都是接受过正规自然科学训练的作家。但从科学内核上看,《时间旅行》探讨了很基本物理理论的问题。威尔斯对时间机器的原理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四维几何,而那时还没有出现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叶永烈那里,则对到达未来市的技术作了模糊化的处理,小灵通去时是坐船,回来时是坐火箭,看上去都是工业时代的传统交通工具,但怎么穿越时间的,原理是什么,则没有提及。


     联系到《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主要是对实用型技术的描写,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即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经济服务的。中科院与工程院评每年要出年度十大科技新闻,我观察了好些年,并与国外如《科学》等评出的作对比,发现有趣的现象,即我们评出的,基本上是工程技术方面的突破,或言在器的层面上,西方则更注重道,也就是基础科学上的突破,强调对自然根本法则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却没有在科技领域拿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发明创造,与此有关吧?这似乎也正是对《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描写的未来中国的一个印证。


     阿西莫夫曾经把美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冒险时期,第二时期是技术时期,第三时期是社会学时期。当代美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是第三时期的作品,它们写随着新机器的出现而发展或不发展的未来社会形态,而不是机器本身。但苏联的小说曾经停留在第二时期,写的依然是机器本身。(《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P169,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科幻小说如此,社会形态不也有相似的一面吗?


  

     现在,享受着更丰裕的物质生活的新一代中国科幻作者崛起了,在他们的笔下,未来却变得灰暗,但更具社会学意义了,如陈楸帆的《荒潮》,如飞氘的《蝴蝶效应》,如丁丁虫的《死亡考试》。


     我想,如果八零后作者来写一本《小灵通四游未来》,会不会出现很别样的一幕?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责任编辑:西瓜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