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2016-11-11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印順導師舍利回归交接仪式在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举行  

                         

缘起

本文為台湾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會議論文。今日是筆者在娑婆之旅中,又一次新生。感恩佛法僧三寶的加被,感恩宿世與父母的善緣,讓我來到人間;感恩師友菩提路上一路相伴,感恩一切護持我的有緣善友,感恩滴水之恩的供養者!

活著真好,非常珍惜活著的日子,珍惜一切讀佛經、唱梵唄、寫文章、禪坐、经行、念佛等法喜充滿的時光。为感恩而特別原文刊載出來,供養彌勒菩薩,供養印順導師,供養師友,供養一切發菩提心者,供養彌勒淨土信仰者,供養一切與佛有緣者。

 祈願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利益一切苦難眾生! 

                          ——釋行願合十



 

提要:印順導師是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佛學泰斗。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從彌勒菩薩天上的兜率淨土與未來的人間淨土兩部分論述。彌勒菩薩作為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典範,“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彌勒淨土思想既有出世的兜率淨土,又有入世的人間淨土,是天國思想與人間淨土思想合二為一的完美結合。

關鍵字:印順導師、淨土、大慈、彌勒菩薩、人菩薩行、兜率淨土、人間淨土。

作者簡介:釋行願,女,1966年11月21日生於中國貴州貴陽。1995年1月閩南佛學院第四屆本科畢業留院任《學報》責編。1999年9月赴澳洲弘法,現為澳大利亞法界佛學會會長。



一、印順導師生平

印順導師(1906-2005、6、4)是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佛學泰斗及中國佛教界“劃時代的博士比丘”1,有“玄奘以後第一人”2之稱譽。

   (一)俗事因緣

印順導師,生於一九零六年農曆三月十二日,浙江海寧縣的一個農村,俗姓張,名鹿芹3。六歲,他開始進私塾去讀書,十三歲高小畢業。當年秋天就在一位中醫師家裏學醫,直到十六歲——一九二一年的夏天。從十六歲(一九二一年)秋天到二十五歲(一九三零年)的夏天,他整整教了八年的小學。

一九二五年,印順(張鹿芹)二十歲時,偶爾讀到馮夢禎的《莊子序》說:“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4,而引趣了他探究佛法的興趣。那時,他沒有師友的引導,獨自一個人在暗中摸索。經過四、五年時間的閱讀思維,印順(張鹿芹)對佛法有了一些瞭解,也就發現了:從經論“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教界差距太大”5,這引起了他對佛教命運的深切關注。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他願意出家為僧,到外地去修學佛法,這是他發心出家學佛的真正原因。家庭的變故,成就了印順出家的因緣。他在《我之宗教觀》的著作中,描述了那個時候出家的決心:“民國十七年,母親去世了。十八年,父親又去世。該是我出家的因緣成熟了!於家庭再沒有什麼顧戀,十九年夏天,發心出離了家。讓我的身心,融化於三寶之中,為這樣最高的宗教而努力。”


(二)  出家因緣

     出家是青年張鹿芹多生累劫的夙願,可是性格內向的他,為此遇到了一些困難。印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書中寫到:“‘出家難’,對我來說,不是難在出家的清苦生活,而是難在到那裏去出家。”為什麼他要到外地去出家呢?他對於自己的出家,在其著作《遊心法海六十年》中說到當時的想法:“我總這樣想:鄉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興盛的地方。為了佛法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

    一九三零年閏六月二十九日的早上,他離開浙江第一次出遠門,從盧家灣搭船,揮別俗世的家,踏上菩提之路。經過一番周折,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三十日,青年張鹿芹在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座下落發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同年,他於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戒和尚是圓瑛法師(1878—1953)。從此,他將身心安頓在三寶的光明之中。

    一九三一年二月,印順法师得到清念上人的慈允和支助,進入由太虛大師任院長的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讀書,插入甲班(第二學期)。八月,他到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湧泉寺佛學院授課兼養病靜休。门定引导大直自此以後,他以自修的方式研究佛法,踏上了求法閱藏,著書弘法的修學道路。

一九三二年夏天,印順法师回到浙江普陀山閱讀《龍藏》,住在佛頂山慧濟寺的閱藏樓,直到一九三六年底。這次的閱藏,有很大的收穫。他發現了佛法的多姿多彩,最大的成就是:

(1)使他日後得以超越而敏銳地,在“真常唯心思想至上”的傳統中國佛教路線與“否定真常唯心思想為佛法”的支那內學院系統——這兩極分化爭論之外,肯定地提出了“大乘確有三系,但真常唯心系學說並不究竟”的見地,而被稱為卓越的佛教思想家6

(2)他知道法門廣大,不再局限於三論與唯識。

(3)他肯定了大乘經的價值。

(4)他肯定了《阿含經》的重要。因為他閱讀《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而不象部分大乘經那樣,表現於信仰與理想之中。由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為本”的佛法7——為人間佛教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閱藏途中,為了專修三論宗,一九三四年正月,印順法师去了武昌佛學院。新年裏,他與華清法師去浙江省奉化雪竇寺,初次禮見了太虛大師8。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給予他很深的影響和啟迪。可以說,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再轉化更加精純與豐富9,從而提示了“佛出人間”的真實含義。

在一九三七年初,印順法师從普陀山到武昌佛學院。在武院,他讀到日本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編的《印度哲學宗教史》、木村泰賢著的《原始佛教思想論》10等著作,現代佛學研究(特別是史學)方法給予他今後探求佛法以新的啟發。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印順住在武院。一九三八年七月,因日軍逐漸逼近武漢,印順法师由武漢到了四川重慶北碚縉雲山的漢藏教理院(院長是太虛大師)。在那裏,他遇到了任教於此的法尊法師(1901—1981)。留學西藏而有成就的法尊法師,為他開啟了藏傳佛教“中觀學”的視野。從此,他不再將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中國空宗——三論宗等同於中觀學。在一年半的法義研討切磋中,印順深深感覺到了“同學之樂”,法尊法師成為他修學佛法中的殊勝因緣。

一九四零年,印順法师在戰亂中應月照師的邀請去了貴州省貴陽,住在大覺精舍。在自修中,他寫了《唯識學探源》。一九四一年初秋到一九四四年夏天,印順法师住四川合江法王學院,被禮聘為“院長、導師”。從那時起,“印順導師”的尊稱就在僧俗弟子中間傳揚開來。

一九四六年春,抗日戰爭結束,印順導師繞道東歸住武昌佛學院。一九四七年,印順導師四十二歲。正月,他來到上海,在玉佛寺禮見了太虛大師。三月十日,他向太虛大師告假,去杭州看妙欽等法師。太虛大師對他說:“回來時,折幾枝梅花來吧。”三月十七日下午一時一刻,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直指軒安祥舍報。接到這不幸的消息,印順導師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與師友一起回到上海,奉梅花為最後的供養。太虛大師的弟子們經過集議後,推選印順導師負責主編《太虛大師全書》。五月二十日,他同繼明法師、楊星森居士等住在浙江奉化雪竇寺開始編篡《太虛大師全書》的工作,他們受到雪竇寺住持太虛大師的弟子大醒法師的照顧。歷時一年,一九四八年五月底,《太虛大師全書》編篡完畢,共約七百萬字。

一九四九年正月,印順導師四十四歲。他在福建省廈門隨緣辦了“大覺講社”,並約演培、繼明到廈門來。六月,國共戰爭情勢混亂,局勢緊張。印順導師應法舫(1904—1951)法師邀請,與續明、常覺、廣笵等學友離開廈門,到達香港暫住了三年,出版《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

一九五二年秋天,印順導師四十七歲。應李子寬11等居士的邀請,他去臺灣擔任臺北首刹善寺導師多年。從此之後,印順導師定居臺灣。在臺灣,印順導師創建了新竹福嚴精舍(一九五三年)、臺北慧日講堂(一九六一年)與嘉義妙雲蘭若等道場。他曾遊化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國家,並代表國家出席多次世界佛教會議。他懷著復興佛教的理想,致力於僧教育、信眾弘法與海外弘化事業。為此,遭到了莫名的猜忌與惡毒的攻擊12。面對外來的毀譽,印順導師並不在意。一九五七年的初秋,導師開始推動臺灣女眾佛學教育。在福嚴精舍山腳下的“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眾佛學院”。

     印順導師從一九五三年入台到一九六四年掩關前共十二時間,隨緣教化,辛苦倍至。最讓他感到無力的是苦心投注的僧教育,因思想卓絕而曲高和寡,歎無知音,終究要面對學友星散的寂廖13。於是,導師於一九六四年(五十九歲),在臺灣嘉義的“妙雲蘭若”閉關潛修。在閉關房中,導師沉浸在佛法的光明中,廣閱南傳佛教經典,整理了原始佛教的資料,開始寫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一九七八年夏天,病癒後的導師從台中的“華雨室”遷往太平鄉的“華雨精舍”。七十三歲高齡的導師,憑著“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願,開始大量的寫作,期待能以文字來傳承佛陀的智慧。一九八七年,導師寫了《印度佛教思想史》針對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鍵問題,再次作綜合連貫的說明。一九八九年,為了讓讀者瞭解“人間佛教”的真義,導師寫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一九九零年臘八後的一天,導師再次重病入院,是腦部有大塊淤血,必須緊急開刀手術。這次住院開刀,共計三十一天。一九九一年春天,導師出院了。雖然,導師在養病,但針對日本學者提出:“《大智度論》是否龍樹菩薩所作”的疑問而作了解答。由導師口述,昭慧法師筆錄,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六萬字的《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在書中,導師明確的解析《大智度論》,肯定它是龍樹菩薩所作,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而傳入中原,以此回答了日本學者的疑問。

(三) 回鄉之旅

    一九九四年,印順導師八十九歲。他離開浙江海寧的家鄉已在外雲水漂流了六十四年了。他離開普陀山,也有五十八年了。於是,導師決定返回中國大陸,禮拜祖庭。

     一九九四年九月六日(星期二),印順導師與厚觀法師、性瀅法師、明聖法師、達聞法師一行五人從臺灣出發,在香港轉機,當晚到達了廈門。九月七日,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的全體師生搭衣、擊鼓、鳴鐘、排班,以非常隆重的儀式歡迎印順導師回母校。那一年,剛好是閩院第四屆臨近畢業,我正在寫畢業論文。我親眼目睹了印順導師——一代佛教思想家,那種謙和、淡泊、寧靜的菩薩行者的風采。臨別,導師贈言母校:“感三寶深恩重來此地,見一片光明喜樂無量。”14

    離開廈門,九月九日他們到了浙江,第一站是去禮拜天童寺,印順導師在那裏受具足戒。九月十日,中國教師節。導師一行人不顧旅途勞累,由浙江寧波出發,直奔數十公里外的雪竇寺,印順導師想在太虛大師舍利塔前以花供養老師。沒有想到,太虛大師的舍利塔已毀於六十年代的文革中。四十七年前的春天,印順導師在上海玉佛寺直指軒向太虛大師辭行,太虛大師心情沉重的說:“回來時,折幾枝梅花來吧!”幾天後,太虛大師示寂,印順導師奉梅花作最後的供養。而這次的雪竇寺之行,卻又是物非人非,空折花枝。

九月十一日(星期日),傍晚七點半,印順導師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普陀山。九月十二日(星期一),導師一行人來到前山普濟寺在佛前禮佛。一生定靜的印順導師,此刻卻熱淚盈眶。九月二十九日,印順導師一行五人結束了感觸良多的回鄉之禮,返回臺灣。

據臺灣《佛教弘誓電子報》114-11期報導:“二零零五年六月四日上午十時七分,印順導師於臺灣花蓮慈濟醫院安詳示寂,世壽一百零一歲,僧臘七十五年,戒臘七十四夏。6月5日法體在臺灣慈濟追思堂,大眾瞻仰。6月6日移靈返回臺灣新竹福嚴精舍。6月9日入殮。6月11日舉行追思讚頌大典與荼毗大典。6月12日奉安於福慧塔院。”報導說:“導師雖已離我們遠去,但一代大德的高風典範,以及七百餘萬言的智慧財產,即是不動不壞的常住法身。虔誠祝願‘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印順導師,早日乘願再入娑婆,作師子吼,續轉法輪!

(四)著作簡介

印順導師,一生病緣不斷卻筆耕不止。導師的著作有:《妙雲集》二十四冊,《華雨集》五冊;佛學專著十餘種;他還編有《太虛大師全書》六十四冊;《雜阿含經條編》三冊。1973年,他因為著作《中國禪宗史》的學術貢獻而被日本大正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

    以上所寫印順導師生平的資料來源,主要根據印順《妙雲集》下編之中《平凡的一生》、《華雨集》第五冊中《遊心法海六十年》、《法海微波》;並參考釋昭慧所著《人間佛教的播種者》、釋性廣所著《人間佛教禪法及當代實踐》、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釋聖嚴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臺灣大愛電視臺《印順導師傳》紀錄片文稿、楊福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宣導者》(《澳洲佛教》)、臺灣《佛教弘誓電子報》等書與文章而寫成。


二、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一)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淨土,是全人類對於理想世界的企求(《淨土與禪》p10)。”淨土是人人嚮往的樂土。那麼,佛教的淨土觀是什麼?印順導師在其著作《淨土與禪》p4中說到淨土的定義以及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淨土信仰,不是一宗一派所特有的。印順法師在其著作《淨土新論》一至二頁中指出:“戒律與淨土,不應該獨立城宗。正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下面摘抄印順導師著作《淨土與禪》關於佛教淨土的概念、類別、情形,以便瞭解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1)佛教淨土的概念:淨土的含義:1、淨是無污染、無垢穢,一塵不染義。2、土:梵語ksetre譯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所以,淨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清淨的地方,它是由清淨功德莊嚴所成。佛法的清淨,含有美妙與聖潔的意思。“淨”包括兩個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國土的清淨(《淨土與禪》p4)。《雜阿含經》說:“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佛經《維摩詰經》則說:“心淨國土淨”這是聲聞乘與菩薩乘的不同之處。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著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而大乘不但求眾生的清淨還要刹土、國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成熟有情。眾生是正報,世界是依報,只有依、正清淨莊嚴,才是真正的佛國淨土。

那麼,大乘的菩薩行者如何修學才可以達到“自身清淨而國土清淨呢?”印順法師在《淨土新論》四頁中說:“學大乘法,要從量方面,即修福與智慧。……福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所以,大乘佛教歷來提倡福慧雙修。如果菩薩行者修福、修慧,證得無生法忍以後,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則是:一、成就眾生;二、莊嚴淨土。菩薩以善巧、方便,去度化一切眾生,引導眾生趨向善行,獲得清淨解脫。同時,也使自己所依住的世間、國土轉染成淨,這是菩薩利生的兩大任務。等到菩薩自利、利他的福德、智慧資糧圓滿而成佛時,他就會感得: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因為眾生有依報,佛也有依報,只有依、正二報清淨莊嚴,達到理想——圓滿,才是真正的成佛。由此可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是不可分離的,淨土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印順導師的《淨業頌》更是表達出大乘佛教與淨土的關係:“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戒以淨身業,定以淨塵欲,慧以淨知見,三學次第淨。貪淨三昧水,瞋淨悲願風,癡淨般若火,性地本來淨。無邊染業淨,一切淨行集。即此淨心行,莊嚴極樂國。”


(2)佛教淨土的類別:印順導師說:“淨土思想,在佛教中是貫徹一致的,不過為大乘佛教特別弘揚而已。”所以,淨土的類別根據眾生的依報、正報而分為:

1、五乘共土:這包括佛法的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人共用的國土和世間人們的理想淨土。如:古印度北俱盧洲為人們理想中的淨土——最有福報、最快樂,沒有憂愁的地方。

2、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淨土,最顯著的是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

3、大乘不共土:大乘佛經中說到許多的淨土,最有名的有東方阿閦佛淨土與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南方寶生佛淨土以及北方成就佛淨土。這些大乘佛教所不共的淨土,在聲聞佛教就沒有此傳說,為大乘佛教淨土思想的特色。

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從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可分為四類:

第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

第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託的世界。

第三、菩薩不共土:或稱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為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

第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或名法性土,天臺宗稱它為常寂光淨土。《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此淨土是佛陀的果報,不共其他一切人。總之,凡聖相同的淨土,可通攝於五乘共土;大小乘相同的淨土,可通攝三乘共土;佛菩薩所共的淨土,或佛淨土為大乘不共土。

(3)佛教淨土的情形:大乘佛教的淨土思想源自印度佛教文化,所以,大乘佛教的淨土就帶有印度文化的思想特徵。其淨土情形,分為:

一、自然界的淨化:有四個特徵:平坦、整齊、潔淨、富麗。從事相的差別說:淨土是富有園林美與建築美的,是單純的物質美。淨土的自然環境充滿了鳥聲、鈴聲、風聲、水聲、音樂聲以及念佛聲,它是人類五欲之樂的表現極致。

二、眾生界的淨化:淨土不單是自然界的清淨美麗,還有眾生界的淨化,即社會的淨化,包括三個方面:

(1)經濟生活的淨化:淨土中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適”,資生的物質為大家共有共用,沒有巧取、豪奪、佔有、私蓄的現象。

(2)人群生活的淨化:第一,離男女家;第二,沒有種族界限的;第三,淨土沒有強弱的分別,沒有侵略、壓迫、欺辱等的事情。第四,淨土沒有冤敵,全部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教的淨土是很有特色的,一種是共五乘的人間淨土,如:彌勒人間淨土是有男女的差別。另一種是不共的大乘淨土,沒有男女差別。在淨土中,又分二類:一種是有國王統治,實行德化制度的淨土。一種是沒有國王統治的,這是大乘不共的淨土。佛陀是法王,在思想上、行為上指導淨土的眾生,以期達到究竟圓滿的境地。

三、身心的淨化:在淨土中,大眾一致以佛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理想,離貪、瞋、癡三毒煩惱,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人人不退菩提心,趣入大乘,直到成佛。佛教淨土有關眾生界的淨化、平等與自由的特質是必備的。但是,淨土平等與自由是著重於思想的教化。眾生身心的淨化,是無我、無我所的;這與世間的思想,從我、我所出發想達成淨土的實現是完全不同的。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而出現的,達成淨土的理想與方法是建立在無我、無我所的原則之上,由此去實現自由與平等的佛國淨土。

以上,介紹了印順導師關於佛教淨土的概念、淨土的類別、淨土的情形,在此基礎上,下面來介紹: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二)彌勒兜率淨土思想

印順導師在其著作《淨土與禪》p17中說到:“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這是佛法中所共認的。”彌勒淨土包含了天上的兜率淨土與人間淨土兩方面,其中“彌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內院,這是天國的淨化。”針對部分人發願求生兜率淨土的目的是為貪圖天上快樂的思想偏差,印順導師特別指出:往生兜率的目的是為了“親近彌勒,將來好隨同彌勒一同來淨化的人間,以達到善根的成熟與解脫;不是因為兜率天如何快活。”這既糾正了人們對於往生兜率淨土的錯誤思想,又突出了“建設人間淨土”是彌勒兜率淨土的真實意義。根據經典記載:兜率,梵語Tusita,稱為都率天、兜術天、兜率陀天,漢譯為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此天對五欲能知足,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可分為內院、外院,內院為補處菩薩說法處,即兜率淨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處,仍有五欲之樂。

關於兜率內院的狀況,依《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上介紹,兜率淨土有四項特勝:

一、凡往生兜率淨土者,能面見彌勒菩為其說法,使他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這裏出生快,聞法快。

二、兜率淨土好似一所大學校,主要活動是聽經聞法。除了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外,還有天女、樂器、樹聲、水聲等各種聲音演說妙法。

三、往生兜率淨土(內院)者,將來隨彌勒下生人間,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四、往生兜率淨土(內院)都是蓮花化生,無男女淫欲之事;外院的天人則屬凡夫,以上是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情形。

 那麼,彌勒菩薩是如何往生兜率淨土的呢?印順導師在文章中說到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根據經文優波離尊者問佛陀:“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經中所說的阿逸多即是彌勒菩薩的名,他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哪個地方呢?雖然,彌勒未斷諸漏(煩惱),然而,他是一生補處大士。接著,佛陀回答說:“如來應供、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佛陀說:彌勒菩薩在人間命終之後,往生兜率天。他未成佛之前,暫住兜率陀天,並在那裏為凡、聖大眾講經、說法,轉法輪。現在,彌勒菩薩就居住于兜率陀天,與我們娑婆世界同屬欲界,所以,人間眾生比較容易去親近彌勒菩薩,故古往今來有許多修行的大德高僧以禪定力上升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請問佛法。

 至於往生兜率淨土需要具備的條件,根據《彌勒上生經》所說,主要為信、願、行三大資糧:

(1)“若有經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煩惱),如得六通(六種神通)。應當繫念,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切磋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這是一類往生兜率陀天的方法。

(2)“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這是一類聞彌勒菩薩名而生歡喜心,發願就可以得到往生兜率陀天的易行方法。

(3)“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維,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這是另一類往生兜率淨土的方法。

 由上述可知,往生兜率淨土的條件不難,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就在欲界,离人类最近,对于娑婆世界的凡夫来说是较为简单易行的法门。必须注意的是:行者求生兜率的目的是為了親近彌勒菩薩,聽經、聞法、修行,將來好跟隨彌勒菩薩一同來娑婆世界,淨化人間。所以往生兜率淨土的本意是為下生人間,為人間淨土的實現而努力,而不單純是為往生兜率淨土。为此,印順法師在《淨土與禪》20頁中特别指出:“有的把這人間淨土忘卻了,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以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

(三)彌勒的人間淨土思想

 “彌勒的淨土思想,最初是著重於實現人間淨土。”印順法師在《淨土新論》中強調說明:彌勒淨土的真實意義是為建設人間淨土,因为弥勒成佛是在人间,人间无数苦难的众生将因为弥勒下生成佛而得到救度。可見,人間淨土是彌勒淨土思想的特色與重心所在。關於彌勒下生時人間淨土的情形,根據《彌勒下生經》中所說:彌勒下生的時候,有輪王治世。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教化眾生。印順導師在《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中描述了那時的人間淨土:(1)那時的世界,是清淨幸福的。世界和平,人口眾多,財富無量,沒有痛苦與困難,真的是快樂、自由,幸福。(2)彌勒佛下生,教導群生,佛法興隆。彌勒的龍華三會,有許多眾生發出離心,了生脫死,趨向解脫;也有許多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道。根據經典的描述,彌勒下生人間時的國土是充滿現實性的,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藏》二七、八九三下——八九四上)中說:“于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此瞻部洲,其地寬廣,人民熾盛,安穩豐樂。村邑城廓,雞鳴相接。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彼時諸人,身雖勝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熱饑渴;三者,貪淫老死。有轉輪王,名曰餉怯,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極大海際,地平如掌,無有此坑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時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號具足。…為諸有情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為諸人天正開梵行,令廣修學。”

 從上面這段經文中可知,輪王是以正法——五戒、十善的德化來教導人民,使人民過著長壽、繁榮、歡樂、富裕、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崇輪王政治,這與印度文化有關係。在輪王德化的國土中,又有彌勒佛出世;彌勒佛用出世間的正法來教導人們,趨向解脫。有如此理想的政治與完善的宗教並行,這正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世界——人間淨土。將來彌勒下生治世的人間淨土,與現在悲慘痛苦的娑婆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佛弟子們渴望彌勒菩薩早日下生人間,娑婆早日變成淨土。

通過上述引證印順導師的著作,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彌勒淨土思想的重心是為人間淨土的實現,這是印順導師在著作中一再強調的。因為佛陀的教法,是針對現實人間眾生的苦難,去幫助眾生解決現實問題,如果離開現實人間的建設,而說往生他方淨土,除了有逃避現實人間之嫌以外,更違背了佛陀說淨土的意義,這是修學彌勒淨土思想者必須要引起重視的關鍵之處,也是印順導師著作中闡發彌勒淨土思想的目的。總之,不論是上生兜率還是下生人間,往生彌勒淨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間淨土的建設。

(四)人間佛教菩薩行的典範——彌勒

    (1)“具凡夫身,不斷煩惱”

人間佛教思想的倡導者——印順導師,“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路線(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進一步的(非天化)給以理論的證明”。15他閱讀《阿含經》,經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因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三寶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他將佛法的全部重心集中在“人”的議題上。他提出了“人間佛教”必須契理契機。所謂契理,就是要符合佛法的原則,不違背佛法;契機,則是契合眾生的根機。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16中說到人間佛教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而成佛。他提出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是以菩提心、慈悲心、性空慧三心為修持心要17。而“人菩薩行”的特色是:直入菩薩——依人乘行而入佛道,是慈悲增上菩薩,從慈悲門而入。如《成佛之道》二六四頁的圖所示:

    導師指出:從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有兩大特徵:“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而彌勒菩薩本身就具足這樣的特點。彌勒菩薩是大、小乘佛教所共同承認的菩薩,一生補處大士——未來佛。從佛教大、小乘經典來看,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彌勒是唯一貫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薩。《彌勒上生經》中說:彌勒是“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凡夫菩薩。雖然,他“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但並不是說他沒有修行,而是他以大乘佛教菩薩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在五濁惡世中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去廣度一切眾生,不为自己得解脫。彌勒菩薩的這種“凡夫菩薩”行為是不同於那些“急於自證”了生死的自了漢;也不同於那些“急求往生他方佛國淨土”的淨土信仰者。印順導師在《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中說:“在經中,有人發問:象彌勒菩薩這樣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怎麼可能成佛呢?釋迦佛卻說:唯有彌勒才能當來成佛,因為彌勒行菩薩道。菩薩行者多重于利他,是從利他中去完成自利。”這是彌勒具煩惱身而行菩薩道的證明。


至於“悲心殷切”,根據彌勒的姓氏,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其名阿逸多(Ajita),意譯為無能勝,就是说彌勒菩薩值佛陀在世時就修得了慈心三昧。印順導師在《佛法是救世之光》32—33頁中也介紹到:“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從此以來,都以慈為姓”。所以,彌勒菩薩的根本性德特徵在於“大慈”,慈的意思是施以安樂,使眾生歡喜、快樂,他帶給人類希望、光明與和平,這是彌勒菩薩的修行法門。值得注意的是:慈與悲,二者是不同的,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大智度論》卷27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故慈是與樂心,重在施予眾生之樂;悲是悲憫心,重在拔除眾生之苦。這就象本師釋迦牟尼佛出於悲憫眾生的心願,甘願在穢土成佛,救拔眾生脫離一切苦難,這是突出“悲能拔苦”的觀念;而彌勒在淨土成佛,要在“佛刹莊嚴”的世界中弘揚佛法,這是突出“施與安樂”的觀念。也由此而開顯出二種菩薩行:一為信願的淨土菩薩行,一為悲濟的穢土菩薩行;這就是佛教的易行道與難行道。對此,印順導師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在《淨土與禪》七十一頁中闡述到:“如《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是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這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彌勒在淨土成佛與佛陀在穢土成佛有所不同。然而,不管是難行道還是易行道,佛菩薩的修行度眾都是以慈悲心為基点。

 由於彌勒具有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兩大特徵,所以印順導師特別以彌勒菩薩“具凡夫身,不斷諸漏”、“雖複出家,不修(深)禪定,不斷(細)煩惱”為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典範,要修學佛法的人效法彌勒菩薩。有關彌勒菩薩的真實功德,當然是凡夫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他在人間所表現出的“凡夫菩薩”的菩薩精神,確實為我們娑婆世界“人菩薩行”的榜樣。彌勒菩薩作為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典範,他在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彌勒菩薩是人間佛教菩薩行的一面旗幟,一個標誌。也就是說,凡是大乘佛教的人間菩薩行者都應該效法彌勒菩薩從利益眾生中去完成自利,為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努力。

2)新年祈願彌勒下生

彌勒的人間淨土思想,給予中國人的影響非常大,意義深遠,特別是中國佛教界。眾所周知,中國人最喜慶的日子是過春節。而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佛教徒是拜彌勒菩薩,共同發願:祈願彌勒佛,早日下生來娑婆世界。印順導師在《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中說:“因此,有以為年初一是彌勒佛的誕辰。其實彌勒還是菩薩,還是‘當來下生’;彌勒佛尚未下生,那裏來的生日呢?那末,為什麼中國的佛教徒,都在除夕晚上,舉行彌勒普佛;初一早上,又稱念彌勒的聖號呢?”佛經說,彌勒佛要經過若干劫才會下生到人間,可是,佛弟子們卻希望彌勒佛早日下生。為什麼呢?因為根據佛經所說,彌勒佛下生的時候,人間變成了淨土。所以,佛弟子們的新年的事就是:大家共同發願,希望彌勒佛早日下生,大家一起來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對於示現人間的彌勒菩薩的樣子,印順導師在《皆大歡喜》一文中說到:“是胖胖的,肚皮大大的,這種圓滿的福相,正顯示了很富有的樣子。”當然,以中國人的眼光會覺得,彌勒菩薩所顯示的是福報相。俗話說:“十個胖子九個富”,因為物質生活豐富了,人的心量寬闊了,“心寬體胖”這是相輔相成的。“彌勒菩薩終日對人總是笑咪咪的,這表示他是真心的歡喜。”因為彌勒菩薩覺得一切眾生與他有緣,所以,他發願在娑婆世界變成淨土的時候成佛,普渡眾生。彌勒菩薩為什麼要坐在寺院的大山門口,笑迎天下眾生呢?印順導師說:這就表示學修佛法:第一、“培養歡喜心,開拓心境,包含一切。”第二、“對人講話要和顏悅色,不要以勢淩人。”就是要心存平等,善待眾生,給予眾生快樂與安慰。在娑婆苦海中輪回的眾生,的確需要彌勒給予快樂,拔出苦痛。

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17页(《净土与禅》,1990年台北正闻出版社)中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夜中的希望,代表著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们的理想。如《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卷14,428c)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著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这就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特性。又《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8c)中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这表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18页中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这是佛经中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由于弥勒菩萨带给众生欢喜、光明,所以煩惱的眾生一見大慈彌勒,慈悲和藹,自然心生歡喜,願意去親近他。

三、总

綜上所述,印順導師作為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倡導者,他的彌勒淨土思想既契合佛陀本懷而又具獨到見解,現歸結如下:

第一、弥勒净土不論是上生兜率還是下生人間,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間淨土的建設。為此,導師對往生彌勒兜率淨土的教義作了特別的說明,指出歷史上人們對往生兜率淨土的錯誤認識,以為往生兜率淨土容易,而忘記了往生的目的——是為了與彌勒一起下生,建設人間淨土。

第二、導師闡明彌勒淨土思想是以現實人間為藍本,帶有人間淨土的特徵,這使釋迦牟尼佛教化世間救度眾生的人間佛教教義被掘發出來。而彌勒的淨土思想是天國思想與人間淨土思想的統一,是最契合佛陀人間佛教思想本懷的圓滿教說,這是印順導師彌勒淨土思想的重心所在。

第三、彌勒菩薩作為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典範——“具凡夫身,不斷煩惱”,他的這種“凡夫菩薩”行為是不同於那些“急於自證”了生死的自了漢;也不同於那些“急求往生他方佛國淨土”的淨土信仰者,彌勒菩薩的“凡夫菩薩行”成為人間佛教菩薩行者的一面旗幟,一個標誌。

第四、彌勒淨土法門的特色是“普、易、近”,就是眾生不離娑婆世界而生在人間淨土,這是彌勒菩薩的願力所成,也是彌勒淨土法門被東、西方學人所重視的原因。

第五、學佛人在新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共同發願:願彌勒佛早日下生人間。因為彌勒菩薩帶給世界希望與光明,正是當今社會所缺乏的。倘若能夠彰顯其德並倡導人間佛教“人菩薩行”,推廣彌勒菩薩歡喜、自在、快樂、幸福的理念,提升人類心靈的品質;以“心淨國土淨”去作“淨化眾生,淨化國土”的生命關懷工程,尊重生命的權利;以菩薩的大慈、大悲、大願、大行去利益一切眾生,那么人間淨土——清淨、快樂、和平世界的到來是指日可待的事。

               釋行願 2006.2.20




注釋:

(1)釋聖嚴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頁二,臺北:民國八十年四月,法光初版。

(2)釋昭慧《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頁二,臺北,民國八十四年七月,東大。

(3)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及當代實踐》三三頁,臺北:二零零一年四月,法界初版。

4)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冊,四頁)。(附:魏晉玄學時代,郭象以佛法去注釋《莊子》)。

(5)同注(7),頁五。

(6)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及當代實踐》三四頁,臺北:二零零一年四月,法界初版。

(7)印順《華雨集》三頁。

8)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九),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在思想方面說大乘三系而宗歸法界園覺”,提倡“人生佛教”以漢中國傳統佛教重死重鬼之偏。他的改革言論“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並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和創辦《海潮音》等雜誌以弘揚佛法。請參閱印順《太虛大師年譜》。

(9)同注(9),三六頁。

(10)印順《華雨集》五冊,《遊心法海六十年》,九頁。

(11)同注(六),三十六頁。李子寬(一八八二——一九七三年),名基鴻,法名了空。湖北應城人。早年參加同盟會,一九二九年歸依太虛大師,為五、六十年代臺灣佛教界有名之長老居士。

(12)同注(9)三七頁。

(13)同注(9)三十七頁。

(14)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慈善》廈新出(96)內部資料。

(15)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六十九頁。

(16)印順《佛在人間》九九——一二六頁。

(17)印順《止觀雜談》收入呂勝強編《妙雲華雨的禪思》。

參考書目:

(1)印順《平凡的一生》。

(2)印順《華雨集》第五冊《遊心法海六十年》、《法海微波》。

(3)印順《佛在人間》。

(4)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正聞出版社初版。

(5)參閱澳洲悉尼華藏寺”編寫的英漢《妙雲選譯》。

(6)林健德《諸說中第一 力挺佛陀在人間》。

(7)印順《止觀雜談》收入呂勝強編《妙雲華雨的禪思》。

(8)呂勝強編《妙雲華雨的禪思》正聞出版社。

(9)印順《妙雲集》下編三三《以佛法研究佛法》。

(10)釋昭慧《人間佛教的播種者》。

(11)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及當代實踐》。

(12)釋聖嚴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

(13)臺灣大愛電視臺《印順導師傳》記錄片文稿。 

(14)楊福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宣導者》(《澳洲佛教》)。

(15)臺灣《佛教弘誓電子報》。 



2006年参加台湾印顺导师佛学研讨会与昭慧法师合影


若有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评论荟萃】仰面唾天,逆风扬尘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悲泪观音,为谁哭泣?——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佛学论文】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法师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问佛访道】无尽感恩话千僧,罗汉应供须忍辱

【佛学论文】《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