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顿悟与渐修: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的实修实证问题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3-05-12

 

编者按:今日有善友问“顿悟与渐修”的问题,笔者把一篇旧文转发作为回答。

     善友问:法师,最近我十分困惑,阅读《六祖坛经》希望自己向六祖慧能大师那样“顿悟成佛”。可我的老师说:“你的下根与六祖上上根不同,差得太远。”就是说:现代人想顿悟成佛,几乎无望,需要渐修培福。然而,我认识的一位居士,自称已顿悟成佛。他说:自己认识到本有佛性,见性就成佛,不需外求。那么,我想问:到底“顿悟与渐修”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见性就已成佛,而佛有三十相、八十种好。为什么自称见性成佛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贪、瞋、痴和吃喝嫖赌?我要怎样做才行?
     :关于“顿悟与渐修”的问题,请先了解清楚它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早期佛教各部派的看法、传承、弘扬情况,这样就清楚了“顿悟与渐修”该如何下手。

      佛教中国化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见性成佛”的《六祖坛经》思想,需要经过一番好好认识。把印度佛陀住世时代、早期教法、中期、后期和秘密大乘,乃至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传大乘佛教不同时期各宗派思想发展的理论系统,至少有一些基本概念。然后,你就会明白顿悟是什么,渐修如何进行。

      顿悟也好,渐修也好,佛弟子学佛修行都必须以“戒、定、慧”三学为核心,不能在理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空谈妄语,甚至标榜自己“见性已成佛”,与佛无二无别,自欺欺人。下面,我把2017年教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之一,与此相关内容编辑,仅供参考。愿有缘阅读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如法如律的善知识,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2023.5、7

 


        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顿悟与渐修”的问题,对于大乘佛教禅宗门人最熟悉不过。“一念见谛的顿悟与次第见谛的渐修”,这是佛弟子实修实证的问题。那么,“顿悟与渐修”的起源是什么?早期佛教部派各宗是怎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后来修行者有什么的启示呢?
    佛弟子跟随佛陀修行,从凡夫到圣者,其修行实证的“证悟”次第:是顿悟?是渐修?或渐修后,顿悟?或顿悟后,渐修?
     以下是《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第四章部派佛教思想大义之中,部派各派对“顿悟与渐修”修行次第的不同观点:

        


     一、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1、一念见谛的顿悟派

    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系的部派认为:修行者可以“一念见谛”,直接由“灭谛”悟入而见法入涅槃,类似所谓的“顿悟”。

     2、次第见谛的渐修派

    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系的部派都认为:四谛是有次第性的,应该是从苦、集、灭、道,依次悟入而见法涅槃,类似于所谓“渐修”。就像走阶梯一样,一阶一阶地走(《杂阿含》四三五、四三六、四三七经)。

           


    一念见谛”的看法,应对日后的大乘佛教主张:“直接由涅槃(灭谛)着手的修行法”,有所启发。
     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提出看法认为:“一念见谛或次第见谛”是属于修行体验的范畴,不是从理论中推出来的,两者因人而异,都有可能。
     有人认为:四谛具“次第特性”的说法,就道理的理解上,与修行方法的下手上,有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不过,或许一分利根者,或一类瑜伽行者,有可能可以经验到快速地通过苦谛与集谛,而在灭谛成就。就一般情况而言,直从“灭谛”成就,对一般凡夫有可能是比较难下手的。
  


       二、见灭得道与见苦得道

    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这是有关修证的重要问题。佛弟子依法修行,以般若Prajñā见谛。形容体见谛理的文句,经律也有不同的叙述。例如:《赤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二一)说:“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灭法
     乔达摩·佛陀成道后,最先去度化的五比丘。阿若憍陈如Ājñāta-kauṇḍinya,为五比丘中最先悟入者。见“苦、集”皆是灭法,显然是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苦集与苦灭的体见
     由于安立四谛: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在正见为先导的修行中,知苦、断集而证灭,名为“见灭得道”或“一念见谛”。
     然而,在《阿含经》中,如实知苦(或五蕴等分别说),如实知集,如实知灭,如实知道,处处都这样说。例如:《转法轮经》,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下,都说:“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这是于四谛别别的生智,那就是别别悟入。
    在分化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十五心见道”;犊子系立“十二心见谛”(从说一切有部脱出的,后起的经部,立八心见谛):这都是次第见谛,而且是(先)见苦得道的。
     大众及分别说系,立“一念见谛”、“见灭得道”说
     梁真谛Paramârtha译的《四谛论》,属于大众系的说假部(真谛译作分别部),如《论》卷一(大正三二‧三七八上、三七九上)说:若见无为法寂离生灭(灭谛),四(谛)义一时成”、“我说一时见四谛:一时离(苦),一时除(集),一时得(灭),一时修(道)”。
    《大毗婆沙论》说:法藏部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也是见灭得道
    化地部说:“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这是顿见四谛,而顿见以后,“见苦谛时,能见诸谛”可说是次第见苦得道,与一时见灭得道的折中派。

         


三、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

怎样的修行才能见谛理,不是从论理中得来,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行经验教人,逐渐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对于这二派,有人以为都可行。佛法中的阿罗汉arhat,有慧解脱prajñā-vimukta阿罗汉与俱解脱ubhayatobhāga-vimukta阿罗汉二种。

   “慧解脱者”是以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知缘起的因果生灭而得证,成为慧解脱阿罗汉

    俱解脱者深入禅定,得见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也就是以涅槃智nirvāṇa-jñāna得证,成为俱解脱阿罗汉

     阿罗汉如此,初见谛理的行者,也就有此二类:

1以法住智见道的与次第见四谛得道相合;

2涅槃智而证初果,与一念见灭得道相合。

     修学者的根性不同,修证见谛也因师资授受而形成不同的修学次第。部派的修学次第说一切有部与赤铜鍱部的论书还明确可见,在基本的修证次第中都加以组织条理,看起来似乎严密周详。不过,部派佛教各宗的修行次第,因离乔达摩·佛陀时代有差距,对真正的修行者,免不了思辨哲理的纠缠,不可能如释尊住世时代那样“简要直入的修证”。

 

 —————————————

分享课程的初心:以史为鉴”通过学习佛教思想史,找到佛陀纯正教法,令迷路者少走冤枉路。深深感恩诸佛菩萨加被,感恩玄奘大师、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圣严法师等历代三藏法师为后学指路。摘印顺导师著作中的话,供养走在正法路上的师友: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云水天涯集2022

2021年文集

【恭迎十方诸佛菩萨诞】专辑

《佛经导读》专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云水天涯集2021

2020年文集

天涯云水僧:活着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2019—2016文集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礼仪篇】

《佛学论文集》

【评论荟萃·人间佛教护教文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点击阅读文章:瞋心如脓疮,苦受谁在尝
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五四快乐:青年佛教,菩萨大行胜利护卫偈,安住常精进
《佛胜吉祥偈》: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五一快乐:佛陀耕田与农夫耕田的劳动成果差异
丝瓜种子知多少
我们都是地球人
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姨爹家的温暖记忆
慈悲说法的佛像
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好家风,温暖着你

狮耳花,开心鸟

木瓜树上,开心鸟

你可以不爱护,请别伤害

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

又遇见,开心猫

哪块黄土不埋人?蓝天白云飘,马牛羊吃草
天苍野茫见牛羊
天高云淡,乡村1918福人培福居福地,禅者安禅住禅林
红红火火向菩提
离苦得乐: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简介
檀香花开,香飘法界
莫自杀轻生,请珍惜生命
去农场摘油橄榄olive
人间烟火,热闹市场清明祭祖:青山无语叹人亡,祖宗血亲恩莫忘
清明祭祖:慈心慧语利先亡
清明祭祖,冥阳两利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清明祭祖,慎终追思

佛教戒律的精神:自净与僧团清净

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非僧团领导者

生与死:谁在轮回?轮回主体是什么?

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轮回苦五欲刀上蜜,行者断心欲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修般舟三昧,念佛与见佛
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云水日记:早期来澳洲淘金的人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梅花香雪:纪念太虚大师
澳洲的沙雕海滩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有生必有死,意外死亡,往生何处?

生日快乐,普贤菩萨

街上,教禅修的阿尼法师

生日快乐: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衣里明珠无价宝
佛门第一比丘尼的出家,男女修道意义上的平权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佛陀涅槃,弟子永恒怀念

《须深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花开富贵,自净其意

火龙果花开,静绽涌暗香

五蕴重担苦,渴爱连根除

满树莲雾,果实磊磊

竹子节节高,云水菩提道

苦瓜连根苦,知苦灭离苦

苦瓜连根苦,清热又解毒

礼敬玄奘大师,中华民族的脊梁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在走过的地方,种下悲智菩提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千锤百炼的美丽矿石
放下忧苦,喜悦智住晨光之歌,精勤不懈
【评论荟萃】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供奉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师父颂:勤苦参学利人天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印度洋的沉船,沿岸各国文物悼念本如法师:闻法五老峰,重光净业寺
人命无常,在呼吸间

悼念星云法师:星光普照,法流五洲

群鸟吉祥乐,开心愉快过

十五元宵,月圆顺吉

立春日:花开鸟鸣时

长寿福吉巨龟

眼前时光,活在当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初九斋天,增福吉祥澳洲华人庆祝中国年

人人吉祥,快乐安康

恭迎定光佛圣诞:燃千佛慧灯,导众生离苦

恭喜法财:健康是财,平安是福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
地球上的财富,澳洲多彩矿石
福兔贺岁,狮舞欢腾
大年初一,迎弥勒菩萨诞除夕,兔年吉祥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福满人间,迎新年
送走虎,迎来兔,欢喜迈大步佛陀正法,从恭敬中求

小年吉祥,喜气洋洋

小年吉祥,辞旧迎新

心如猕猴,降伏其心,令趣善道

人命无常呼吸间,病亡随重习忆念

向着光明,走在菩提道上

病时方知身苦,闻法践行疗治

麒麟瑞兽长颈鹿

安康吉祥龟

动物园中的人猿

云水天涯集2022

桃园摘桃,延寿吉祥

《法华经》:衣里明珠,无价之宝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佛影僧踪化大千,菩提树在大洋洲
2023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三界如火宅,走安全空门
《法华经·方便品》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步行沿途风景,遇见最妙安排
病苦灭苦,离苦得乐
病苦可助道,知苦应离苦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如实观:身病苦,心不苦
莫做大象挂璎珞,宁在树下受饥饿
笼狮圈养食忧伤,野狮无粮身自在好时光,须珍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