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发了财,而你还是个穷屌丝?

2017-08-11 韦小宝 伟绩财富

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伟绩财富",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会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研究钱

导语:

要赚别人的钱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想赚别人的钱,这世界上没有笨蛋啊。这中间靠的只能是信息不对称和比别人高的胆量。




不仅你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有。


好像自己身边的人都一夜暴富了,而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他们都运气好,还是自己点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好好聊聊。


首先身边的人都一夜暴富了这是一个假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炫富。如果赚了钱就会大说特说,而如果赔了钱就会一个人独自流泪到天亮。其实,大部分都在同一个层次,只是有些人用嘴把自己说富了而已,这是首先要明白的,所以别瞎焦虑。


其次的确是有些人运气好,某个机缘认识了某个人,就进入了人生的快车道。这种事情本身不具有可复制性和参考价值,所以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让他们多发红包就是,至于他们的经验,不听也罢



最后才是方法论的问题,你要想赚钱,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就必须明白以下这三种逻辑。


第一个逻辑,也就是大部分人的赚钱逻辑,是靠工资收入,付出劳动从而得到回报,而回报则来自企业的盈利增长。这种收入虽然稳定,但基本上没有财富迅速增加的可能性,除非你能在千军万马中被提拔起来,成为了公司的高管或者合伙人,否则基本就是用时间在慢慢耗着赚取收入。因为时间的有限性,所以这种方法收入必然也到一定数额后会停在天花板无法突破。想利用这个办法获得最大的财富,方法无非就是两个:在一个平台上不停的升职加薪,如果没机会就跳到另一个更好的平台上继续尝试升职加薪。


第二个赚钱的逻辑,是靠央行放水获得收入,也就是赚货币超发的钱。M2(货币超发)就像是GDP的燃料,比如M2的钱进入房地产市场就会造成房地产火爆,涌入股市就会引发牛市。而如果你赶在M2进入某个领域之前,事先埋伏进去或者前期进入,那么你就相当于“打劫”了央行。

怕你不明白,我说的再清楚点。假如这个国家只有5个人,这个国家的所有财富是100元(GDP),如果A占有50元,B占有30元,C占有10元,D占有5元,E占有5元。如果财富并没有增加,但现在这个国家又多印了100元,A拿到了60元,B拿到了30元,C拿到了10元,D和E没有拿到一分钱。那么财富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呢?A因为拿到的新钱最多,所以占有的财富从50%增长到了55%,B继续占有30%,C 继续占有10%,因为 D和E 很谨慎的过日子,占有的财富从5%下降到了 2.5%。


也就是说,有权有势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拿到新增发钱的A,因为通货膨胀财富增加了5%。B和C 这个两人因为也善用杠杆保持了财富的原有水平。而 D和E 这类本来就没什么钱的人,因为小心翼翼的过着小日子,有了钱就乖乖存银行,从不举债,结果这种“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老实人,财富在不知不觉中被偷偷缩水了一半。 


还有一种打劫央行的方法,就是赚汇率的钱,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拼命购置海外资产,等人民币超发严重贬值的时候再回来抄底,这一来一去腾挪转移就完成了财富的增值。比如如果你有100万人民币,在汇率6.2的时候换成美元,那么可以换161,290美元。然后在汇率6.9的时候把美元换成人民币,那么可以得到1,112,903元,净增112,903元。 


要赚央行放水的钱,也是有两个方法:一是听央妈的话,它的钱流去哪里,我们就听话跟去哪里分一杯羹。二是利用每个国家央妈的汇率调整以及重大的国际动态,来赚取差额,在这点上没有亲妈干妈,只要赚了钱就是亲妈。


第三种赚钱的逻辑,是赚别人的钱,也就是参与财富的再分配。通常来说就是通过认知偏差把别人的钱分配进了自己的口袋。比如上市公司高管把100块的股票,经过各种兼并重组的概念炒作消息,以1000块的价格卖给别人,上市公司在本身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的情况下,但完成了财富的转移。或者你把100万买的房子,以1000万的价格卖给别人,房子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还是那个房子而已,但你却顺利把别人900万的财富(或负债)转移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要赚别人的钱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想赚别人的钱,这世界上没有笨蛋啊。这中间靠的只能是信息不对称和比别人高的胆量。


所以要赚别人的钱也对应两个方法:一是掌握别人不掌握的信息,多跟行业内的人聊天。二是不管是股票还是房产还是古玩字画,在萧条时潜伏,在繁荣时撤退,所谓萧条或者繁荣的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这份胆识也就是巴菲特老先生的那句名言: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这是赚钱的三个基本原则,然后我再说一下我认识的真正赚了钱的人,他们往往具有以下这些共性:


一、信息源多。顶级的信息源来自于某些高层神秘人士,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比如雄安,真正的牛人早就潜伏进去了。中级的信息源来自于茶余饭后各行业牛逼人的闲聊,在不经意间透漏的信息也足可以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这也就是为什么社交圈子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你接触的全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他未必会透露公司的信息,但至少可以听出他对自己公司的信心。低级信息源来自于各种媒体报道,一般这类信息一公布,几乎就已经没了。


二是善用杠杆,虽然国家在各个领域去杠杆,但对个人来说,在理财中使用杠杆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比如买房子贷款70%,就是使用了三倍的杠杆。而这三杯杠杆所撬动的财富,却是几百万的收益。在股票投资上谨慎使用杠杆,因为风险太高了,在其它方面,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这句话很重要),用杠杆几乎是富人们的常用方法,但不要让自己资金链断裂。这个逻辑我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三是善于思考任何事件背后的逻辑,比如你去路边吃个小店,你有没有想过要去思考它怎么赚钱的,它的流水大约多少,如果客人多为什么多,如果客人少,那么旁边的店为什么客人多?就是保持多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就很容易发现各种机会。


其实任何生意的成败,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价值投资策略,倾向于收购“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的业务。比如价值链上游的能源业务、下游的零售和港口业务,覆盖大宗商品和大众消费品的经销买卖,有助于掌控生意管道的“入口”和“出口”。


“管道”和“端口”思维正是李嘉诚遵循的重要投资理念。2014年,和记黄埔以2.25亿英镑投得英国4G牌照;截至2014年,和记黄埔港口集团是世界排名第一名的码头投资、运营商,在全球重要港口拥有319个泊位,形成海运网络;专注于TMT领域的维港投资所投资孵化的Facebook、Skype、Spotify、Siri等产品均带有互联网入口特质。


三是李嘉诚的投资组合理念,多元化业务互为依托,着眼长远,不为某一业务暂时亏损所动。李嘉诚以长江实业为股权投资和项目管理平台,和记黄埔则是最主要的多元化经营平台,在全球52个国家进行地产、酒店、零售、基建、能源、电讯、港口等六大核心业务。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不必因为暂时的亏损而出售项目,相反有资本实力孵化有升值潜力的业务。


四是长线投资、低买高卖。1993年,李嘉诚投资84亿港币收购英国2G移动网络“orange”,持续投资扩展到荷兰、比利时、瑞士、爱尔兰、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市场,于1999年互联网热潮之际以1180亿港元出手,升值12倍之多。随后,李嘉诚进入下一代3G移动网络投资领域。


五是高现金流、低负债率不仅有助于安全渡过经济危机,更提供了反周期操作的资金。现金流是维系企业运转的命脉,健康的现金流应控制在合理负债范围之内,避免过度扩张承受高负债和高风险,以应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考验。李嘉诚严格控制旗下企业的负债率,保证现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过1997、2008金融危机,并从中斩获抄底机会。


从价值高地流向价值洼地,是一切资本永恒的运转逻辑。


只研究钱和女人

韦小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