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替代还是去结合?I ChatGPT与艺术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卟呤卟呤创想堂 Author 阿其 开心老师

Hey 你来啦  记得点击 蓝字 

一键关注不迷路




思考

未来艺术教育

人工智能的发展,ChatGPT和AI作画的热度,配合着疫情的尾声,成为时代背景音。在这样动荡的旋律中,有人感到人类的脆弱和被取代的恐慌,也有人对新技术的可能性充满期待。

 

这也引起了我对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思考,人工智能都可以写诗作画弹琴了,那么儿童还需要学习艺术吗?艺术的教与学该往哪走?艺术教与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能力,那这些又如何结合艺术和技术去来落地呢?




01


艺术教育1.0:

画得“好看“和”像“为标准





这要从五年前,甚至现在也如此的艺术教育普遍现状说起。很多机构和家长仍然把美术当作一种绘画技术去看待,以画得“好看“和”像“为标准,课堂的主要目标是制作标准化的美术作品。就像照相机没被发明前,很多艺术家为王公贵族画像,自然要画得又好看又像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艺术教育1.0 版本。





                         模式化的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工业化”的”教育快餐“,教师让孩子们把机构准备好的艺术模板复制下去,孩子们在重复中习得”画得好看“和”画得像“的技能。这的确能快速弥补过去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巨大缺口,可对于孩子们来说,追求这样的艺术学习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们偶尔吃一顿快餐并无妨,可每顿如此,身体是要出问题的。体现在艺术教育上,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7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丧失艺术兴趣。


涂鸦、创造性想象甚至破坏都是孩子的天性,但在标准的艺术课中,这种天然的力量被压抑了。就像宇宙在混沌中孕育生机,不允许混乱,又怎么一下子生成秩序和生机呢?


           

      模式化的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教育1.0版本的底层逻辑是:只注重艺术教育中的“技艺“,培养的是”匠人“。也就是说,这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方向:AI作画通过对艺术史中各种艺术家风格的数据输入和处理,已能在几秒中,生成任意主题和风格的作品,再也不需要专门有艺术技术的人来制作。更何况,这样的教育完全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还会压抑儿童天性,磨灭创造力。只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基本审美,但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其他教育方法更高效的培养。




02


艺术教育2.0:

学习“知识”和“技艺”





并存的教育形态还有艺术教育2.0,主张孩子们不仅会画画的技术,还要懂艺术知识。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单方面讲课,孩子们听;或是孩子们不假思索地抄照片和大师的作品,偶尔外出写生等等,这类艺术教育非常强调素描、色彩和速写三大科的训练。


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艺术“和“知识“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如果以”写作文“来比拟,孩子们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课文和抄作文,根据时间的累积来拼凑,来习得写作文。那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应试教育”




学习的”艺术知识“还是世界上已有的知识,并没有新的艺术知识被创造出来。这也正是目前ChatGPT等一些内容生成式AI的基本逻辑,将过去输入的数据整合起来,生成文本或者画作等,这些生成的内容只是根据语言概率分布进行的排列组合,同样没有新的知识产生。


所以艺术教育2.0的思路,就是和人工智能”竞争“,而人类在比拼记忆,知识和运算上毫无优势。





艺术教育2.0前都是工业化教育


为什么在以上艺术教育形态中,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没有被鼓励的呢?无论教师、机构还是家长一定知道培养“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那是因为,如果以孩子的艺术探索和想法为中心,孩子们主动创作出”美“的作品具有偶然性,而整体上孩子们的作品是“不美的“,”混乱的“。而追求”美“和”确定性“本来就是人的本能,尤其在强烈的”焦虑“社会情绪下,艺术培训机构通过学生“画得好看的作品,懂得更多艺术知识的主张”,能迅速招募到大量学生,而家长也能直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种“学费花的值”的确定感。

 

前两个艺术教育形态的出现,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传统美术教育,是“工业化”视角下的产物。在过去,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出现了,我们已经身处信息时代,甚至智能时代。不仅艺术教育2.0 无路可走,所有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和考试都将被逼入墙角。



03


艺术教育3.0:

从艺术的“生成”到“创作”





于是,在前两种艺术占据主要艺术教育市场的背景下,五年前,我开始创办“卟呤卟呤创想堂”艺术教育机构,主张要鼓励儿童创作,用艺术表达情感和想象。知识量和技能的累积成熟,只是“物理变化”,重要的是使知识发生“化学反应”,这便是“创作”。像这样的创新教育传播者不止我一个,在近10年有很多艺术教师个体和机构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学生不仅在课上创作,也将兴趣带到了家里


这样的艺术教育不再以“好看”和“知识”为标准,它们只是儿童“创作”的基石,更提倡“儿童艺术素养”,建立儿童自己的“艺术语言”。其实,这样的艺术观就对应艺术史中的“现代艺术”,艺术家们不再关注描摹客观世界,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或研究艺术形式本身,主要体现在以“梵高”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之后,1880年代左右开始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例如:“达利”,“毕加索”,“蒙克”等等。


             依次为达利、毕加索、蒙克的作品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从近150年前就开始“不美”甚至“丑”了,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能拍卖出天价,来代表艺术的最高价值?那就是其中艺术家的主体性,不再表现客观的现实而是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人类特有的,这构成我们的文明和精神。

 而毕加索也主张:“像儿童一样画画。”,就是说原本儿童的创作,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创作的可能性。艺术教育3.0鼓励孩子们通过艺术展现个性,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有感知力的人,甚至能培养未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有创造力的人可以学习使用工具进行创作,从这里开始,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有了“合作“的可能。



04


艺术教育4.0:

“教育”为中心,鼓励“创造”






随着不断的一线教育实践探索,慢慢的发现,引导学生真正的“创作”不仅仅在于传播这样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因为艺术教育3.0还是以“艺术”为中心的,也就是“学科”为中心,以“有创造性的作品”为中心。

 

但是,如果因为艺术教育1.0和2.0而对艺术已经产生刻板印象,创造能力被限制的学生怎么办?如果是并不喜欢艺术创作的学生就不需要学习艺术了吗?创作能力是起伏发展,在没有创作出有创造性作品的时期,学生又需要怎样的支持呢?



当考虑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对艺术教育的探索就已经从“艺术”学科“”作品“为中心,转化到了真正以”学生“、“教育“、”关系“为中心。艺术教育不再是一种专业教育,而是可以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这样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新型的教师角色:

1)启发:教师真正的爱孩子,教师是引导者,关心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路。

2)陪伴:在学生遇到创作低谷,情绪问题时,能开展教练式的对话和陪伴。

3)包容:允许孩子画的乱,不必每次都有完美的作品,允许探索,允许孩子们像植物一样慢慢长,有自己的节奏,最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创作。

4)灵活:教学内容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兴趣不断去生成和调整的。


2.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

1) 注重学生们之间的分享,创造相互看见和学习的机会。

2) 同学之间可以展开对话和合作,相互分享经验。


3.艺术内容的边界拓展:

1)内容:创造的内容不再是画作,还可以创造以视觉为载体的各种作品。

2)材料:使用的艺术材料和工具不局限于画笔本身,还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综合材料和多媒体工具,在智能时代甚至鼓励使用智能工具。

3)结果:艺术作品不再重要,而是在创造过程中,儿童的情绪状态和思维发展,衡量的标准是:学生有丰富的感受体验,有动机不断的探索下去。从这个角度,是创造过程和创造作品反过来塑造了学生本身,这才是最终的作品。





这样的教育不局限于培养特定的职业,更希望培养未来能适应不同职业或者去发明创造新职业的人。因为学生底层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对自己兴趣的深挖和探索的经历,在鼓励中发展出来的抗挫折能力,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是面对变化的未来重要的基础。

 

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艺术教育3.0+4.0至今,最近人工智能的热度和讨论,又让我重新思考艺术教育的可能性,ChatGPT都在在不断迭代,那艺术教育还有哪些可能性?能否借助AI来改善某些具体的环节呢?能否让思考和创造变得更加有迹可循,支持学生持续创造呢?




05


艺术教育5.0?

“艺术”和“科技”只是起点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速度势必加快,学科和知识的壁垒将更加模糊,创造性将更大的被解放出来。以下是我对艺术教育5.0的第一次构想:


1)提高学知识的效率和系统性:

用ChatGPT这类的工具,搭建和挖掘基本的知识框架,用知识管理工具,让知识可视化,给学生呈现基本探索地图。学生可以续写自己个性化知识地图,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用ChatGPT探索深度知识。

 

2)促进知识的创造:

(对艺术学科来说是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理解、艺术素养等)

基于探索地图,引导学生们用这个系统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记录灵感,使用ChatGPT等对话,深化想法。采用线上协作工具在课堂中分组对话,碰撞想法。

 

3)生成艺术作品/艺术项目:

学生基于知识积累、兴趣方向、灵感、素养等等,检索自己知识库的信息和外部信息,完成和4.0一样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放到管理系统中,线上工具成为第二艺术大脑。也可以基于此来合作生成艺术作品/项目(例如线上策展,合作艺术作品等等)




除此之外,在艺术教育5.0阶段,也可以去结合不同的学科和方向,借助技术在跨学科中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

 

比如通过“可视化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科学学习;

比如通过AI整合的信息搜集资料能连接更广泛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们用艺术介入社会的项目;

比如”艺术+心理“,通过艺术疗愈和艺术心理活动,发展情感,探索情绪,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度的自我认识;

再比如,打破年龄的边界,开展儿童和成人一起探索的艺术项目,因为AI的出现,知识不再是成年人的特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我将在后续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继续探索,逐步迭代,正如我定义的艺术教育5.0提倡的一样,艺术和科技只是开始。




写在最后


通过对行业的观察,五年来甚至更早就开始的终身成长,以及不断的一线教育实践,我将儿童艺术教育的迭代之路勾画成了这5个形态。关于智能时代,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艺术教育,答案是肯定的,重要的是怎样的艺术教育,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者。

 

即使是科技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5形态和采用什么样的科技无关。很多教育即使采用了线上的方式,运用了先进的工具,但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1.0阶段,仍然无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重要的是,运用科技去解放教育过程中低效的环节,替代重复性劳动,给创新更多的空间。

 

优质的教育总是有共同特点:知识技能只是基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和看见,在过程中发展人本身的素养:创造力、同情心、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感知力等等。所以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家长,感到恐慌之后可以更多思考和感到信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艺术教育和所有关注人本身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不妨带着开放的心态,尝试运用工具,使家庭教养更简单,素质教育有了更多的空间。







欢迎关注,将继续分享:智能时代下的艺术教育,作为家长和教师具体如何做,学生如何学。欢迎联系相互转载分享,欢迎家长、教师、以及对未来艺术教育关心的你与我交流,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了解未来,面向未来。







添加微信





 · · · 要不再看看 · · ·

15位达人推荐,带你打开探索艺术世界的资源地图

【艺术有意思】关于艺术启蒙,艺术家对家长说

艺术鉴赏 | 邂逅“美”食:令人幸福感爆棚的煎蛋

【免费福利】表达艺术疗法:60例经典活动视频合集(含大咖线上工作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