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发Cell又发Nature!中山大学苏士成教授,和导师宋尔卫院士的合作研究遭到质疑!

Swagpp 生物谷 2024-03-24

去年12月5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教授团队在顶刊Cell上发表的研究论文“Choroid plexus mast cells drive tumor-associated hydrocephalus”引起了一波讨论。


在这篇Cell研究发出的仅仅一周后,苏士成教授以及其导师宋尔卫院士的研究再登Nature,题为“Tumour circular RNAs elicit anti-tumour immunity by encoding cryptic peptides”。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肿瘤特异性环状RNA——circFAM53B,在其非规范翻译后产生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1(HLA-I)结合的隐性抗原肽,这些隐性肽进一步以抗原特异性的方式激活了CD4+和CD8+T细胞,从而诱导高效的抗肿瘤免疫。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意味着,未来,利用肿瘤特异性circRNAs进行疫苗接种,或成为针对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策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834-7


Nature论文受到挑战

并非首次被质疑造假


然而,这篇Nature论文在发表的当月便引起了热议。


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科研人员在科学论坛PubPeer网站上对该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包括对原始数据、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等多个方面的质疑。


评论1:为什么在原始质谱分析(MS)数据中没有发现肽ALFRLTNRA(circFam53b(192-200)),仅在一个样本中发现了肽RTAHYGTGR(circFam53b(210-218))?


评论1(图源:PubPeer网站)


评论2中更是从多方面论述了这篇Nature论文中“circRNA疫苗合成部分”的可疑性。


针对研究的方法部分,该评论提出:首先,“使用T4 ssRNA连接酶1与短互补无间隙DNA夹板进行RNA环化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T4 RNA连接酶1能够催化单链RNA或DNA连接,且RNA-DNA杂交会阻碍ssRNA底物的识别。”


其次,“circFam53b IVT的合成是从‘AAAA’序列开始的,这与T7 RNA聚合酶往往是由‘GG’转录启动的直觉相悖。根据DNA拼接序列,连接点应该位于拼接的中间。”


基于上述两个论点,该评论为“circFam53b的体外合成”打上了一个问号。


此外,Nature研究中甚至没有提到合成circRNA的数据、没有凝胶分析、没有质量检查、没有IVT模版序列。该评论认为,“这是很不专业且不可接受的”。


最后,研究中提到“制备1mg的EB染色以及PAGE纯化circRNA以进行动物研究”,但并没有过多的细节阐述。


评论2(图源:PubPeer网站)


同时,评论2并非一家之言,也有其他人赞同了评论2的观点,认为该方法从理论上是行不通的。


Nature论文Method部分提出的机制中,T4 RNA连接酶1的活性不足以制造出研究者所述的环状RNA;甚至NEB网站也显示,该酶无法催化在完全互补RNA-DNA杂交体中催化ssRNA末端的缺口连接。”“只有RNA连接酶2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将DNA寡核苷酸作为连接引导,真实情况可能是阻碍上述环状RNA的产生。”


“不过在Nature这篇论文中,方法部分对于连接酶反应方案的描述不够详细,也没有提供反应混合物的组成数据,所以到底是分子内连接还是分子间连接目前也并不清楚。”


评论3(图源:PubPeer网站)


除了以上讨论之外,还有其他的科研人提出了疑问,也彰显了科研是多么的精益求进。但截至目前,处在“风暴中心”的研究团队没有给出任何答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集体患癌事件始末如何?


苏士成教授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关注,也是因为他正是「中山二院一实验室课题组的多名学生集体患癌」的当事教授。当时,该新闻占据各大平台榜首,引发热议。


事件的始末还要追溯到11月7日“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冲上热搜说起。6日晚间有网友爆料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一导师的多名学生患癌且是罕见型,疑似实验室的试剂问题。


“师姐去年博士毕业,留院博后,今年前两个月腹痛怀疑胰腺炎进医院”“具体分型忘了,但是说是要查文献才能确定的分型,应该不常见”“在完全没有和师姐沟通的情况下把师姐从各个群里踢掉了”......


截图中的重点信息如下:


1、同一课题组多名学生“集体”患癌,3个博士1个博后,还有六个待确认;

2、都小于30岁,全是罕见型,甚至不少都转移/晚期了;

3、不似偶然,推测可能是实验试剂造成,但院方想当偶发事件处理;

4、课题组导师苏某将一患癌博士学生直接从各个微信群踢掉,在该学生刚刚拿到癌症病理报告之后。


图源:某博截图


同一导师的多名学生同时罹患癌症,确实有悖常理。如果该情况属实,意味着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存在重大的实验安全问题,同时对当事人的处理方式也有失人道主义义务。


当月8日凌晨,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网传“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疑受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一事发布情况说明:确有2医生1进修人员患癌,但并不像网上说得那样。通报重要信息如下:


“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其中2名现为我院乳腺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我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来院进修人员,已回原单位工作。该实验室无在读学生患癌。”


图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微信公众号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事件于短时间迅速发酵,众多网友对该通告并不“买单”。


但铺天盖地的讨论之后,这个事件好像也就此被淹没,甚至网传“实验室因为消防问题被火速拆除”。而这些患癌学生的现状如何?似乎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体患癌”事件之后,苏教授于10月入选了“新基石研究员”,是“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46位杰出科学家之一,获得了5年2500万资助。紧接着,于12月接连登上CellNature两大顶刊,确实是令人钦佩的科研大家。



参考资料:

[1]Huang, D., Zhu, X., Ye, S. et al. Tumour circular RNAs elicit anti-tumour immunity by encoding cryptic peptides. Nature 625, 593–60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834-7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 | 梅斯医学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精彩推荐:

1、「16+8 还不够」Nature子刊:超十万人队列研究显示,早餐早于8 AM+晚餐早于8 PM更能减少肥胖、糖尿病风险

2、新冠强效药迎来曙光!西湖大学最新研究:开发增强的广谱肽可有效抑制多种SARS-CoV-2变体

3、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完成、使用器官芯片数据的三款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回顾+类器官&器官芯片开启生物医药新篇章

4、各位deadline战士,拖延=无效焦虑|两大研究结果表明:越拖压力越大,且对健康不利

5、努力运动能获得“快乐水”自由?超10万人长达30年的研究表明:含糖或甜味剂饮料,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使运动也无济于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