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统盘点:饶毅教授近两年的学术成果

brainnews编辑部 brainnews 2023-04-13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联合主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饶毅教授从1990年到2011年的一些代表作,质量和数量惊人



饶毅实验室主页


Nature Neurosci ,
2011 , 7:896-902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
Nature , 2011 , 472:95-99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1059-1061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28-35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Cell , 2005 , 120: 123-135Bo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nal polarity require active mechanisms:
critical roles of GSK-3b and its upstream regulators
Nature Neurosci ,
2004 , 7: 1222-1232
Netrin requires the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the Src family kinases to induce axon outgrowth and to attract ax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4 , 101:970-974Visualization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N-WASP activity during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in living cells
Nat Neurosci ,
2002 , 5: 719-720
Role of the chemokine SDF-1 as the meningeal attractant for embryonic cerebellar neurons
Cell, 2001, 107: 209-221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Roles o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 and the Small GTPase Cdc42 in the Slit-Robo Pathway
Nature , 2001 , 410: 948-952Slit, a molecule known to guide axon projection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hibits leukocyte chemotaxis induced by chemotactic factors
Cell , 1999 , 96: 807-818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Nature , 1999 , 400: 331-336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protein Slit
Development ,1997 , 124: 603-615A single morphogenetic field gives rise to two retina primor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hordal mesoderm
Nature , 1990 , 345: 163-167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最近两年,饶毅教授课题组在视觉、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分别是:

  1. 2019年7月30日,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刊发了北京大学方方实验室和饶毅实验室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Heritability of human visual contour integration — an integrated genomic study”,报道了他们在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探索人类视觉轮廓整合能力的生物基础方面的重要进展。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方方、饶毅课题组合作进行视觉轮廓整合效应的基因分析

  2. 2019年5月7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中心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的研究论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l role in sleep(果蝇肠道产生的D型丝氨酸在睡眠中的生理作用)。他们发现了特别的分子——D型氨基酸调节睡眠这一重要的生理学过程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实验室发现肠上皮产生特殊氨基酸调控睡眠

  3.  2019年2月21日,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联合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实验室在Neuron(《神经元》)上发表论文:Chemoconnectomics: Mapping Chemical Transmission in Drosophila(化学连接组学:构建果蝇化学传递图谱)。这是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强有力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等提出脑研究的“化学连接组”新概念

  4. 2018年9月21日,饶毅实验室和方方实验室在探索人类的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该文题为Genomic analyses of visual cognition: perceptual rivalry and top-down control。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实验室和方方实验室在探索人类的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

  5. 2018年7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朱子建和陈碧清等(6)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系统地对短时程记忆和长时程记忆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和通路等多维度的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关联分析。该文章题为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suggest new genetic variants involved in human memory,在线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课题组在《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文章,通过多层次基因组分析揭示参与人类记忆的遗传基因

  6. 2018年6月,饶毅课题组在Molecular Pharmacology杂志发表题为Independence of 5HT involvement in sleep and arousal from thermoregulation in mice的文章,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通过对遗传突变体的行为和脑电分析结果提供了迄今最强的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的证据。共同第一作者是张娴和闫洪铭,合作者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理系的黄志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的饶毅。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实验室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

  7. 2018年2月26日,饶毅课题组在《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文章证明遗传影响从众行为,发现与从众相关的特定基因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生陈碧清和朱子建,研究由北京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广州眼科医院等合作,通讯作者为饶毅。  全文详细介绍【学术快报】饶毅课题组在《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文章证明遗传影响从众行为,发现与从众相关的特定基因


    下面,我们重点分享2019年初发表在Neuron杂志的这篇成果。

“化学连接组”新概念

2019年2月21日,教授饶毅实验室在Neuron(《神经元》)上发表论文:Chemoconnectomics: Mapping Chemical Transmission in Drosophila(化学连接组学:构建果蝇化学传递图谱)。

 

这是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强有力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CCT is a novel concept, chemoconnectomics a new approach and CCT tool lines an powerful resource fo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f chemical transmission-mediated neural signaling circuits underlying behavior and cognition. )




文章以与众不同的“我们定义‘化学连接组’”为开始文章指出:虽然对部分的单个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有很多研究,但迄今对全部递质及其受体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化学连接组是反映其生物学整体重要性的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新途径是将化学连接组作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入口剖析行为和认知的神经环路;应该制造与化学连接组相关的基因修饰动物品系,普遍用于行为和认知的分子研究及其环路的遗传解析。

饶毅实验室论文的新概念为“化学连接组”(chemoconnectome,简称CCT)。现代神经科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神经系统如何连接、连接如何起功能作用、在不同状态(如学习记忆、或疾病)中连接组是否改变。以往的连接组以物理空间测度定义,而化学连接组是以神经传递信息的化学分子定义来定义连接组。已知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电传导,而信息在神经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是化学传导,其分子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肽等。长期以来,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研究局限于研究一个、或少数几个递质或受体。


饶毅提出的化学连接组,是一个动物体内所有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肽及其受体作为整体的概念。论文的新途径为“化学连接组学”(chemoconnectomics),它是建立在化学连接组概念之上、结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的研究途径,并有助于切入化学连接通路。论文的新资源是为开展化学连接组学,饶毅实验室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制作了逾百个果蝇基因的数百株基因修饰的品系,提供了实现化学连接组学所必需的资源,而其设计和制造对应用至关重要。经过饶毅实验室多个研究生、博士后14年的努力,在以往6篇研究单个神经递质的论文之后,以邓博文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是这一系列工作的第7篇论文。

饶毅提出了化学连接组的概念,十四年以来逾12位研究生、一位博士后参与开发和实现了化学连接组学。它在揭示脑的构成和神经环路方面不仅与已有连接组学互补,而且有明显优势。它在揭示基因与行为和认知的分子机理方面,与随机遗传突变筛选互补、并有专注神经信号的优势,这一优势原则上也可在哺乳类实现,还将克服迄今难以对参与哺乳类行为和认知的基因进行系统研究的障碍。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化学连接组,饶毅实验室通过基因修饰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相关的基因,既可以追踪所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及其受体,也可以操纵这些基因,还可以操纵表达相关基因的神经细胞,从而在分子和细胞水平重构神经细胞的功能连接,而且确定其中参与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在最新的邓博文等论文中,饶毅实验室首选果蝇来实现CCT。果蝇一百多年来为生物学提供了多个突破,科学家可以有力地在果蝇应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且其成本低,一个实验室就能做完。果蝇有193个CCT相关的基因,邓博文等倾力工作,设计为每个基因制造缺失突变,并敲入外源DNA片段以标记每个基因。为此,他们已经制备了数百多株果蝇品系,以分别研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CCT具备所有现有连接组学所没有的优点。CCT可以系统地研究神经信息传递,因为它涵盖了全部已知的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肽及其受体;CCT在介观尺度全面系统地解析神经连接,其他介观和微观连接组学方法可以应用、扩展和围绕它进一步深化。CCT抓住了神经传导信号的关键: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可以通过递质表达的神经细胞、和受体表达的神经细胞来推断神经环路;CCT不仅可以研究基因的功能,也能研究细胞的功能;CCT通过运用遗传操纵的分子逻辑门,不仅可以检测两个基因的关系,而且可以研究两个细胞的连接和关系;理论上,CCT可以研究多个基因和多个细胞的功能关系,包括直接和间接关系。

CCT成为新概念是因为它抓住了神经传递作为信号的生物学特征,CCT成为新的主导型的研究途径是因为其综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设计。用果蝇做CCT的工作量是一个实验室就可以承担的,是显示这一概念加途径的最佳方式。饶毅实验室的文章提到:“在哺乳类进行CCT的想法没有逃脱我们的注意”。实际他们已设计哺乳动物的CCT,并有少量结果,尚未发表。

邓博文巧妙地设计如何克隆基因,使它能够一专多能:果蝇的一个基因被修饰后,其后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多种修饰。不仅看基因表达的细胞,而且可以观察其编码蛋白质表达的亚细胞区域,例如只表达在神经细胞的轴突上。他们不仅追踪小分子神经递质,而且追踪神经调质和神经肽。



邓博文等建立了第一个CCT后,进行了初步应用。他们发现不仅神经细胞、而且神经胶质细胞也有递质和受体,邓博文等还发现神经系统另外一类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含有特定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受体,刘新星发现蟑胺b2受体不仅在神经细胞调节睡眠,也在胶质细胞调节睡眠。他们发现一个神经细胞含有多个神经递质的规律(哪些递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哪些不在)。一个神经细胞的活性对于特定行为(如睡眠)的调节常常通过细胞内不止一个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肽来进行。他们通过初步筛选CCT的缺失突变株,发现至少41个CCT基因调节睡眠,其中部分可以看出上下游关系(含分子A的神经细胞含分子B的神经细胞之上游)。


邓博文等的论文被同行评审专家赞赏。国际专家称道:“作者有远见,并能够有计划完成这一庞大任务”。专家对这项工作的评议是这项工作不仅有创造性,而且是“杰作”,“将对整个果蝇领域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将远超出果蝇研究,…因为这是任何动物模型中第一次如此系统规模地的分析。它不仅揭示脑组织方式的普遍原则,也将在机理上解析特定环路的功能”。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邓博文、李祺、刘新星和曹越等四位研究生,另有李冰峰、钱永军、周恩兴、毛仁波等在北大工作的研究生,以前的博士后黄娟已经在南京医科大学任教,她和其学生徐瑞也参与研究并为本文作者,通讯作者为饶毅。



brainnews编辑部整理

资料来源:

1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号脑科学 

2 饶毅实验室官网

3 百度百科--饶毅



欢迎加入超过 6000人的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