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权内部分化与极端思潮涌现的2020

吴海云 芊霓的咖啡馆 2021-01-22


最近,我的朋友、澎湃英文产品Sixth Tone首席编辑、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吴海云、应“造就”平台之邀,在线上分享了对于性别议题的思考。


她认为,2020年的性别热点层出不穷,从疫情期间的女性医护人员剃发事件,到后疫情期间的影视综艺;从线下的各种法律事件,再到社交网络上一触即发的“男女大战”......


2020年可谓是“中国性别议题讨论元年”。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吴海云


有三种对2020年性别议题为什么会大火的分析。


第一种认为女性觉醒了。我不太同意,因为从秋瑾开始,近一百年来妇女解放运动一直是进行时,并不是说女性意识才觉醒,而是我们的敏感度提升了,很多人仿佛有了个“性别雷达”。


第二种观点认为性别议题“接近性”强,尤其是满足了社交网络的特性,不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就能参与讨论。


第三种观点带有批判意味,认为是在“注意力经济”的背景下,商家和资本出于对流量的关注,把性别议题打造成了一种财富密码。


虽然性别议题的热度不减,但人们沉浸于混乱的表态中,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真正公共性的讨论,女权意识的表达变得非常的激烈、粗糙,甚至张牙舞爪,我们被逼着表态和站队。


但是有些事件不能仅归因于性别,也不能仅仅用一面棱镜去看整个世界比如消费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围猎就是一种威胁,让有些女性以为通过“买买买”就可以实现性别平等。


盘点2020年重要的性别议题,首先就是疫情中的女性力量,医疗救援队中有2/3的人员都是女性,还有为支援战疫前线女性医护人员捐赠卫生用品的“姐妹战疫安心行动”,这不仅体现了女性的守望互助,还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所谓的“月经羞耻”。


但在这个温情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令人唏嘘的时刻,比如某支救援队的女医护人员“剃发出征”,再比如《最美逆行者》的拍摄成片却缺乏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展示。


再到与性别相关的文化产品,比如今年热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本来大家对于这个节目充满期待,但是看了节目之后,感觉这些“姐姐”们一个比一个年轻,节目不是告诉观众们成熟的价值和魅力,而是“四十岁没关系,只要你还可以显得像二十岁”。



要警惕了,资本在说“你怎么样都很美”的时候,只是希望你能对这个观点感到很舒服,然后买单。


类似的,暑期热播的《三十而已》,对“现代女性”的追逐财富体现出一种“同情之理解”,全片洋溢着不加掩饰的拜金主义,而这正是“商业女权主义”的底色。


而在盘点今年和性别相关的社会民生事件时,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是“家暴”,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拉姆事件,很多人都目睹了这场暴力的发生,却无法阻止。


虽然中国已经有了《反家暴法》,但相关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第二个关键词是“性侵”,2020年11月11日何谦与邓飞的案件开庭,受到侵犯的女性从恐惧出庭到“请知晓我姓名”,越来越的女性站出来诉说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希望中国早日通过《反性侵法》。


当然,有关于法律的争议还会持续很久,从“要不要提高女性性同意的年龄”到“离婚冷静期”的设定。我并不是法律问题的专家,但也许需要反思的是:对于性别议题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分散我们对其它议题的注意力。


比如,《民法典》对于中国立法进程的意义,大家关注过吗?《民法典》中除“离婚冷静期”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内容,比如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对于“高空抛物”的惩罚,大家在意吗?我们是女性,但我们同时也是公民。


此外,讨论性骚扰也好,讨论离婚该不该有冷静期也好,对于某些女人来讲,是一种“奢侈”。


我接触过一位来自农村的家政阿姨,这位阿姨的丈夫因病离世后,举办葬礼的的当天,就有很多村内的鳏夫来找她,请求两人“凑个对儿”。


但这位阿姨会认为这是“性骚扰”吗?她并没有这个概念。她的应对是,匆匆赶回老家,因为担心拒绝会“得罪人”。


这种情况是中产阶级女性难以想象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仅靠讨论并不能解决这些女性的困境,更多地要感谢张桂梅这样的老师们,通过教育让山村女孩们走出来,也要感谢《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这样的报道,从多个视角描绘女性现状,让在大山背后的女性被看见。


但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又陷入了混乱的争吵,男女大战“一触即发”。除此之外,女性内部的分化与女权极端思潮也不断涌现。


比如“不婚不育保平安”和“生育是自己的自由”其实并不是一种话语,它把女性从内部分成了两队。


有些人不是在反对“男权”而是反对“男性”进而对所有的男性进行“有罪设定”;这样的“厌男”情绪继续延伸,发展到了跟男生发生亲密关系的女性身上,以至于用“婚驴”、“胎器“这样的词攻击选择婚育的女性。


女性解放,原先是人类解放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在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反对所有的男性和大部分的女性,与至少90%以上的人类划清界限。


这真是走得太远,完全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当我们把目光看向女性主义的未来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女权主义的某些思潮,但是最好不要把它奉为圭臬,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在性别平等上,不是个特别完美的榜样。


最重要的,是继续发展和深化我们有着优良传统的妇女解放运动。恩格斯曾经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只要愿意,就可以投入生产和劳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追求专业上的精进?不但去劳动,去生产,而且去创造,去改变,通过自己卓越的专业能力,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


最后,我想要缅怀一下今年去世的三位卓越的女性:演员于蓝、性学专家海蒂和大法官金斯伯格。

大法官金斯伯格的漫画像


最后,我想以波伏娃的名言和大家共勉。


“那些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人物,他们多少摆脱了这重负,成功地重建世界,或者失败了,但首先他们承担了这重负......”



吴海云  /口述

王一凡 王芊霓 /整理、编辑




【往期回顾】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