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只是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水冰月 新世相 2022-10-04

先跟你分享一些生活感受吧:


最近朋友总不回我微信,说工作很忙没时间。


以我对她的了解,我是不太信她能忙到抽 2 分钟回消息的时间都没有。


但,她反手就给我发了张“自证截图”——



还说:“真不是我矫情,今天打车下班,竟然收到了司机给我的评价,连他都看不下去,你快抱抱我吧。”

细聊才知道,她公司又辞了一批人,她这么形容自己的心情:“每天就像在玩狼人杀,不知道第二天醒来谁就被杀了。”

“我巴不得领导多分我点项目,闲着比让我工作更焦虑。”

我瞬间很能共情她。

当时我关注的媒体“正面连接”,采访了一个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她 4 年轧了 10 份实习,投了 100 多份简历,拿了大厂、体制的一堆 offer。

她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 很多时候,她只是害怕闲下来的那种恐慌。

刚上大一,身边的人就开始拼实习拼绩点,“再不考证就晚了,招生官看 3 秒就踢掉的人。”

如果说之前的社会时钟是“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造成“你要按部就班,才能过好这一生”的幻觉;


而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就加剧成了“你要超前超额完成任务,才能过好这一生”的事实。

因为你努力的速度,跑不过被“优化”的速度,更跑不过同龄人赚钱的进度。

被社会时钟狙击的年轻人,带着一种恐慌的努力不停冲,很累很想停但不敢停。

谁都不想被挤到失业、待定的冰冷大海里,越快上岸越多底牌就越安全。

要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成了彻底的奢望。


社会时钟在崩坏,最直接的感受是:我们已经无法感受完整的时间了。


一个社畜,他一天的时间大概是被会议 1、 2、 3 安排妥当。


他以为用褪黑素和咖啡精准拿捏时间,就不会感到倦怠;


他允许自己一切的“吃喝拉撒”,都被无限挤压在会议间隙。


CBD 四周的时间跳跃又断裂,看似生机勃勃但混乱不堪。



最后他的时间和日出日落无关,只和上班下班有关,没有记忆没有情绪。


心理学家马克·维特曼说过:


关于“现在”的描述,我们从“今日”变成“此时”,又具体为“这一秒”。


各种计时装置加速了社会进程,我们开始排斥没有目标和没有安排的时间。


但,唯独时间感可以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

詹姆斯·里班克斯在他的小说《放牧人生》里,有个很打动我的事儿——


从小被教育“不好好学习,长大回农村放羊”的他,牛津毕业却跑回了老家。


春天给羊接生,夏天上山放羊、剪羊毛,秋天去市集卖羊,冬天照顾怀孕的母羊。


△来源:詹姆斯·里班克斯ins账号


“修墙伐木。给羊除虫。清理屋顶的雨水排水沟。” 然后再把这些农活,来年从头来一遍。


“都市游客”开车经过时,是不会注意这些的。


他们全凭一本旅游指南,寻找自己想象中的理想风景;他们不知道,是这些缓慢细碎的小事,填满了牧场的春夏秋冬。


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每一帧都像拥有着胶片电影的鲜活质地。


细致到你能感知着时间的存在、触摸到情绪在涌动,但这种“时间感”,我们丢掉了。


△来源:詹姆斯·里班克斯ins账号


但詹姆斯是个明白人:离开这里奔赴大城市可能会功成名就,可留在这里能真正拥有时间。


现代生活给人的选择很少,人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周末把自己“灌醉”忘掉一切。


都市人一边短暂地逃离社会时钟,一边又视死如归地扎进社会时钟里。


原因一目了然:人活着还是得赚钱啊。



我很理解你身陷社会时钟的“身不由己”,和你每次向工作妥协的“不得不”。


@一只羊 32 岁了,留给她考公的时间不多了。


她明明进了大厂,是混到领导层的 90 后,仍马不停蹄地规划着“下一步”。


35 岁危机是安在她身上的定时炸弹,要么拆要么爆,没有第三种结局。


她说:“考公,大概是本小镇做题家唯一能赶上的人生蓝海了。”

 

@i 是互联网教育行业的老师。

 

她告诉我,在他们这行,拉新率决定一切,数据就是横在头上的一把刀。

 

“你敢休假你敢停课,就要承受被数据和学生抛弃的风险。”


△工作急到连上楼再做的时间都没有

 

两年了,她没有假期和休息日,就是不想成为游戏的出局人。


动力不是来源于热爱,而是怕被赶超怕被淘汰,这怎能不焦虑不拧巴?


我们也跟作家余世存聊了聊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吸引了我:


“你没有活在自己的时间当中,其实是活在一个社会的时间当中,活在一个同龄人的时间当中,所以他们互相哄抬出的焦虑变成你的焦虑。”


你连头都不敢回地往前跑,你不知道谁在追你,你把所有安全感都寄托在一条没尽头的莫比乌斯环上。



我知道大环境很难改变,但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不是的。

我想跟你聊聊朋友@皮的故事。


她去年实在熬不动,离职了。

离职第一周:
每天睡到自然醒,玩手机吃外卖。


离职第二周:

开始疯狂焦虑,尤其当她问朋友在干嘛,对方说在工作的时候。


“我会觉得,他有事情做但我没有,那我就是一个 loser ”。 


但朋友的话点醒了她:


“你都连轴转 5 年了,怎么才休息两周,就这么大的负罪感?”


可能是以前被领导 PUA 的“后遗症”,说她偷懒没业绩,她直接干到心悸。


朋友还说:“人生那么长,你休息一下没有错”,她才敢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大多数人不过是用来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齿轮,什么理想抱负,都不如我趴在冲浪板上抓浪那刻来的更有意义更快乐。”



我还问了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有多少钱,才敢休息半年?”


她说:“之前赚的钱都没机会花,除了租房打车,钱存了 20 W,短期内没打算买房,赚钱就是为了对自己好一点。”


但钱不是这次 Gap 的核心成本,爸妈反对的压力比较大:“他们觉得我丢人吧,不敢和亲戚说我现在没工作。”


“相亲局也不待见我这种叛逆人设,一听没工作第一轮就被 Pass (正和我意)。”


所以,脱离社会时钟难吗?难。成本高吗?还好。


当你决定要脱离社会时钟,你可能会焦虑会沮丧,会付出一些代价。


但你也会建立自己的时钟,那是从你身体里长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你驾驭生活的开始。



刚离开北京时,@皮 感觉人生 game over 了。


事实证明她没有,还活得更好了——


“我现在完全清醒了,死磕式的努力只是一种不敢改变现状的懦弱。”


她甚至能接受老家月薪 3000 的工作了,反正每个月开支不超过 3000 。


不租房不买奢侈品,有时间做饭休息,就省去吃外卖、褪黑素、看心理咨询的钱。


“以前的日子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现在的生活是《菊次郎的夏天》。”



找回自己的时间感,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现代城市对有机生命的一种异化,正常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成了一件很“理想主义”的事儿。


怎么办呢?我们总要找点勇气和信心。


相信脱离社会时钟后,我们能找到健康的,不会出现生存危机的状态。

这是你要成为被工作提线的木偶,还是成为生活提线人的关键。


最后,我想送你一句话——


我们生活在一扇移动着的现在之窗中。


我们始终在“客观时间的流逝”中,站在自己“主观的时间之河”里。

所以,不要
害怕停下,快乐地活着,我们本该如此。


越是这种时刻,有样学样地奔跑太容易了,有勇气跳出时间的框架,驾驭时间去活成自己的样子,看更多人生的风景,才是一件值不容易,但值得的大事。

 

这就是斯柯达所倡导的「人生旅行家」精神:对世界和自我始终保持好奇心,去探究,去增长知识和认知。


无论在路上还是日常,都能驾驭好自己的生活,那些你以为难熬的时刻,都是独特的风景。


松浦弥太郎曾说:人难免会受到周遭事物影响,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自发的,与自己有关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希望总有一天,你能掌控一片属于自己的四角天空。




撰稿:水冰月
责编:袁三点

 晚祷时刻:

 我希望你能
至少开心一点点
不要怕去享受生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