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真子集の进展和野望(一)

2019年对真子集工程来说是关键的一年,生死存亡全和后续方向在这一年了,上半年已经完成的最重大的工作就是将所有图书库存移库。

2019年3月份,原来租住的87平米空间已经不足以支撑图书存放和日常生活了,加上路途过于遥远等其他原因,在辗转反侧多次之后,意外的突击租房搬到了桐梓林,之前我一直以为得搬到同样偏远的华阳去,毕竟只有那里的房子才最够便宜到我能租得起。后来,从各个层面考虑,还是咬了咬牙定在了桐梓林,而不是更遥远的华阳。

众所周知,搬家时一个十分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图书和相关书架书橱这么多的情况下。而且搬家距离车程是30多公里,稍微绕一下路就要40公里,一个往返差不多就是4个小时,这还不算搬上车和卸下车的时间。每次打包整理,拆箱整理的时间,注定了一天最多只能搬一次。

就这样,前后自己叫货拉拉自己搬运和叫搬家公司和搬家师傅十几趟十来辆车才把所有东西都拉完。中间还有一次书还没装完车就超载了我只能把辛辛苦苦搬到地下室的书重新搬回去的惨痛教训。

搬过来的收拾阶段更是恐怖至极,前前后后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几乎(只是几乎)所有的图书都按照年份顺序分别置放到架子上。纵然我是又买了好几个大书架,依然不够用,无奈中对入墙通顶大书架又增加了很多奢望式的期盼。

辗转腾挪,搬来搬去,换了好几种方案,现在终于算是稳定下来了。后面在做少许微调,或许七月份或者八月份的时候就能把现在已有的图书的准确信息整理出来。

 

总之,搬家一次,伤筋动骨。

 

也得益于这次搬家,整个真子集工程也进入了下一阶段。如果说上一个合院阶段的主题是“摸索和试错”的话,那么现在桐梓林阶段的主题就是“补漏和整理”。

 

之前探索过对图书的多种利用方式,包括制作藏书卡,作品A4档案,快递信封式存储等,也尝试过做《科幻真子集通讯》小报纸,做一些小周边赠品什么的。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吸取了很多的教训,同时也是浪费了不少钱_(:з)∠)_

不过,这些或多或少的都会在之后的工作中有所裨益。其中最大的教训是明确了仅凭个人兴趣爱好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开展的工作,都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算是一个人能够锲而不舍的做一辈子,就算是有三五好友一起做,也会面临咕咕咕的风险。

前段时间和科幻世界的拉兹一起吃饭的时候,谈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就是怎样才能持续的把科幻活动做下去。最后的结论是,永远都不缺活动的需求,不管是免费活动还是付费活动,像成都这样的地方,需求一直都是旺盛的,核心在于供给不足,办活动的人少。而想要让活动特别是系列活动持续做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活动的发起方、场地方都能够受益,而不是单纯的牺牲自己用爱发电。

最理想的情况是,活动参与者获得了信息满足了需求,场地方拿到了场地费或者引流成功,参与的嘉宾也有出场费,活动之后还有几十一两百或者更多的结余可以作为组织者的辛苦费。只要这种模式成立,那么下一次肯定还有组织活动的欲望,甚至做半个甩手掌柜也可以有人帮着做活动的执行。甚至于哪天彻底不想干了,也会有人想要接手,无他,有钱赚而已。

对应的反面典型是这么一种情形。苦哈哈自己一个人垫钱把所有活儿都干了,参与者也不会因为活动是免费的就存念许久,甚至于还会因为准备的简陋而吐槽。真相是准备简陋的核心原因是没钱只能因陋就简,来帮忙的人也是义务奉献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终的结果是组织者自我牺牲了几次之后效果不好也就心灰意冷,一个人自娱自乐反而比“尝试与民同乐”快乐百倍。

仔细一寻思,反面典型模式就是做高校科幻社团时的“会长一人背锅制”,勉强好在只花时间精力不太多钱,且第二年还有下一任会长接锅,所以一年又一年还能持续的下去。回想起来确实是做会长的时候呕心沥血,卸任之后无比轻松,虽然绝不后悔,但是也完全不想再来一次。

可惜作为一个万年自闭死肥宅,是无力尝试做活动的良性模式了,只能浑水摸鱼跟着大佬们蹭活动了。

 

这次谈话也提醒了我,自己的这个项目要如何才能持续下去。

回想起华文科幻真子集工程的由来,也是由无数的偶然性才发展到今天。小时候家里没多少书,都是在小学的图书室里借书看,小学图书室只有三四个书架,除了一套希望书库捐赠的书外,就只有几十本零零散散的其他书。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外部世界的小孩子来说足够了。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初中的时候,负责人的老师带着勤奋的好学生骑自行车去四线城市的市区内买教辅书,瞎凑热闹也就跟着去了。人家都在精心挑选教辅书,而我则不务正业的看杂书,遇到特别便宜的偶尔也买一两本,新书是买不起的,只能买打折的旧书。高中的时候近进了市区读书,也还是只能买买旧书。

大学的时候,终于进了全国最大最豪华的县城——武汉。万恶的网购打开了新世界作死的大门,也有幸赶上当当亚马逊京东三家价格竞争的高峰期,有时为了凑单,会多买一本,宿舍里堆不下了就随手卖出去。没想到,竟然摸索出了“以贩养吸”的模式,每过一段时间宿舍堆不下了就发条QQ日志和人人日志,有人来买了就骑自行车送到宿舍楼下。生意最好的一天全款给自己买了个kindle。除了当时信息不对称之外,核心在于价格便宜,好像就没几本超过五折的书。总之,以贩养吸给了自己持续买书的勇气和底气,也养成了看到书就走不动道的恶习。

再后来来成都工作,有了工资,也就比较随心所欲了,虽然当时钱主要花在户外探险上,再加上所有书都运回老家去了,买书的欲望也就淡了。

直到2015年底,死灰复燃。千不该万不该最不幸的是——那时候已经有了信用卡。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啊,真香。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最开始碍于合租挤占公共资源还不敢太肆意妄为,虽然也挺可怕的了。2017年搬到郫县整租之后就更控制不住了。

后面的事情,你们也都知道了。2018年起就放下工作回家里伺候这些书了。现在搬到了桐梓林,就可以全天候在家更好的使用这些书了。

 


 

值得自豪的是,现在已有图书的完成度是比较高的。


(图一 1949-1980)

1949年-1977年内的科幻书本来就没多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没留下来几本。为了避免后面更找不到了,只能按照“照单全收”的原则,将还能“咬咬牙”买下的都买了。当然像《梦游太阳系》这种1500一本,作死还价还到1900一本的是真没办法了。其他的一两百一本的也大部分都狠下心来了。其他的实在买不起或者买不到的还可以和久隆计划的大佬们一起“云收藏”。

(图二 1981年-1983年)

1978-1983年的科幻书数量非常多,当年的印量也都很大,虽然经历了四十年的岁月沧桑。相当一部分科幻书也还是保留了下来,甚至于有些还能找到多本。这些书现在已经积攒了整整两个书橱了,目测至少需要一两年才能整理完。基本上也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进行保存了。现在正在尝试尽量每本都收集一些,避免之后真的彻底没了。

 

(图三 1984年-1999年)

不知道应不应该感谢清污运动,1984-1996年间的科幻书数量极为稀少,以整理和翻译为主,新作品虽然也有不少,但是数量级完全赶不上1978-1983年这段时间。这几年的书,现在每年至少有十几二十本的。只用了两个书架就足够了。

(图四 2000年-2009年,请自动忽略最上面一排)


1997年之后的科幻书,数量逐渐多了起来,每年都能有一栏左右,到2011年差不多就有两栏几十本了。

(图五背后是2010-2014,前排是2015-2017,短排是2018-2019)


从2016年开始,本着“当年的书尽可能都买了”的原则,发展到现在“只要除了书,我就先买两三本屯着”。所以2015年之后的书基本上可以做到确保基本都覆盖了。

 

换言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能找到的能买到的,基本上都有了。剩下不好买的,大概率是再也买不起了。

 

然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容我在下一篇里放飞畅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