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流角度下的气候变暖之争与中国省域变迁

汜水禾 我们的河 2022-04-02

作者:汜水禾


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气候是真的在变暖么?我们身份证上的籍贯更多是被什么决定的?让我们从河流的角度讲一讲气候变暖之争与中国省域变迁。


大河弯弯,看尽五千年历史沧桑。从某种程度讲,认真研究河流,能让我们能够对历史上的一些争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当下,更多是出于环境保护的旨意,世界各国乃至中国的学者们开始论证一件事:地球到底有没有变暖?变暖了多少?


实际上,从历史史料就可以证明,气候既变热过,也变冷过,不是循环论,事实确是如此。有研究表明:5000年以前东亚的中国大陆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但从长时段看,气温是下降的。


我们可以从黄河、淮河以及海河等中原地区河流的历史来说明。黄河中游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是中华民族汉族的发源地。在当时,黄河流域远远比现在湿润。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中国小学的教科书里曾经有过黄河象的课文,都说明当时中原地带的气候是喜暖动物: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等能生存的地,比现在湿润的多。但,现在那些动物只能在云南看到了。


史载,唐太宗一位最为宠爱的女儿之一——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便是:兕子。而兕子应该就是独角犀牛类的动物,可见在当时,唐太宗将自己一个无比喜爱的女儿起小名叫犀牛。(《唐书》记载,(晋阳公主)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我也知道悲伤对身体无益,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样子——可见唐太宗对晋阳公主的疼爱。)可见在唐代犀牛在至少中南部的中国比较常见。而今天犀牛的生长边境已经远远退到了云南以南的东南亚地区了。


再举一个例子,三国时期,袁术的势力范围一致是淮南(今天淮河南部,长江北部)。史载,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伐(袁)术,术节节败退……术复走寿春。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饮蜜浆,又无蜜。叹息良久,乃曰:“袁术至于此乎!”遂吐血而死!袁术临死前思念蜂蜜之味,应该至少表明在三国时期,淮南的气候十分湿润,喜爱温润气候的蜜蜂生存,以及蜂蜜的采集和养殖应该很普遍了。


中国还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在这句话出处的《晏子春秋》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是可以产柑橘的。而今天中国的柑橘产地已经向南推移到了长江以南的长江流域。可见当时的气候变化。


而在唐代,中原地区的气候再度变暖,茶叶产于了黄河中游北岸的怀州(今天沁阳、原阳附近)。而今天,除了山东半岛沿海的崂山产茶之外,北方的茶叶生长区域几乎定格于秦岭-大别山-淮河之南。



北京的门头沟区地下为什么有这么多煤,那时因为,说明当时海河流域的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就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北京之所以是个城市,那就是因为,在古时候,再往南和往东(就是目前的河北、天津)都是大泽。要去当时的东北、高丽和蒙古高原必须经过北京才能达到。


有研究认为,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当然,中间也经历过数次的反复.但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现在人老拿几年前,几十年前做例子,显然就无知了。


再从历史的角度讲一个例子:某种程度上,是气候变暖导致了“五胡乱中原”。历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气候转冷,才导致了五胡乱中原。大家再对比下各个朝代少数民族最厉害最喜欢侵犯中原时的气候状况。


有数据表明:中国冷暖的大致的曲线是:西周冷-春秋转暖-秦汉降温-西汉东汉回暖-魏晋南北朝转冷-唐代变暖-唐中至五代冷-北宋至元中叶暖-元代后期至清代冷。


而这一变化,正好印证了屡次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过程。秦汉气候变冷,匈奴开始成为中国北方的大敌;魏晋南北朝转冷,五胡乱中原,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可以说,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本一致的,距今5000年处于暖湿期。从3000年前开始气候变干凉,高原冰川由后退转为前进,湖泽退缩,湖面下降。泥碳停止堆积,开始形成淤泥,被代表干旱环境的灰黄色粘土覆盖。人类活动范围从高处下到低处。如此以来,我们就能明白中原农耕汉族的祖先为什么是生活在今天的干旱地区的黄河中上游地域了,虽然现在那里土地贫瘠,但当时是很湿润,适合人类居住的。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曾指出,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周期均和屡次少数民族是否南迁占领黄土高原有关。中原农耕的汉族一旦打败北方的游牧民族,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旦被汉族占用,大量的砍伐农耕便导致黄土高原的黄土流失;而反之,北方游牧民族一旦越过阴山-长城,进入占据黄土高原放牧,则黄土高原的水土由于得到保护,黄河则较少泛滥。


中国河流的变迁不仅印证了中国气候变迁,而且更决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建制的变迁。也就是说几乎决定了中国人身份证上的籍贯。


中国古分九州,其实便是以江河淮泗四渎,以及太行等山川的划分。比如秦代郡县制以后,黄河中游以北有河内郡、黄河中游南部有颍川郡(颍水为淮河上源之一)、今天鲁南苏北为泗水郡、淮河南北有九江郡、东北辽河平原有辽东、辽西郡。


唐代以后,分为十道: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淮南、江南等,这一地方区域的划分,更多突出出河流对中国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当时的道这一划分,更多出于交通的便利。而在工业文明的铁路、公路兴起之前,中国古代更多是利用水道交通。中央政权更是利用水系来统治整个国家。


(图中可见,汉代中原地区连接江南的南北交通要道有两条:洛阳-南阳-江陵(黄河-长江);徐州-寿春-庐江(合肥)。而不是后世清末的京汉铁路。)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地方行省建制格局基本上是从元代开始的。明、清及至现代,省制一直被承袭下来,数目增加了,省境有继承,也有变化。元明清时期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最重要的特点:突破了按山川、河流形势走向,自然区域划分这一规律。


一个最大的特征,并决定了目前中国行省状况(决定了你的身份证上填籍贯)的原因是:中国的专制王朝社会晚期政区的调整主要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目的是不使任何一个地区把握整个地区,据险以抗中央。


例如:元代时,将秦岭以南汉水上游的汉中谷地划归陕西省。三国时,乃至后来宋金、宋元之战,南宋皆凭借秦岭有利地形长期据守。失去它,四川便不易形成完整的割据区,有利于对整个四川盆地的控制。同样,割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行省,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相关内容详见我们的河系列文章《什么决定着你的籍贯与乡音》)


元朝广东地区属江西行省,广西、海南属湖广行省。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同时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地区划归广东,以便对广西加强控制。河北的彰德(安阳)、卫辉(汲县)、怀庆(沁阳)三府划属河南省,黄河不再成为天然界限。


再譬如:清末太平天国之乱被镇压后,天京被收复,清廷御史陈廷经曾条陈变通疆域,拟把江苏的江南、苏北划为两省。曾国藩复陈,力持不可。云:“查苏皖未分之时,跨江淮而为省……唐之十道,宋之十五路,其于江南江北,皆截然分而为二,……然唐自中兴以后,声教不行于河北,宋自中兴以后,号令并不行于江北。……画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此等大事,似不必轻改成宪。”


魏源在《圣武记》一书中也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元代以后,此种专制中央政权人为划分政区的做法,尽使地形交错,互相牵连,便于控制的用意一直影响到今天。并对某一区域之内经济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之改变产生深远影响。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的河。微信搜索:我们的河 或添加ID:ourriver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