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负时光,这份书单送给你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本来是至乐之事;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呢?


适逢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各系所负责人与大家分享不容错过的优秀著作。这些书或能启迪成长,或能助力专业学习,让我们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吧!



新闻与传播学系推荐书单


推荐人: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 吴赟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从经典到前沿: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作者:常江 邓树明


《从经典到前沿》一书是对25位欧美新闻传播学领域知名学者的深度访谈录。这25位学者或提出过影响深远的原创理论,或在原有学科版图内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们的思想和成果基本代表了欧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典范,在不同的维度上拓展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边界,搭建了整个学科体系的骨架。


本书作者耗时三年,从中国本土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立场出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学术史进行了可贵的记录,有助于对新闻传播学有兴趣的读者全面把握本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前沿动态。


2.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郝明义 朱衣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3. 《苏东坡新传》


作者:李一冰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国际文化学系推荐书单


推荐人:国际文化学系主任 刘翔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为什么读经典》


作者:[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黄灿然  李桂蜜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为什么读经典》内含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忱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2.《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文集,他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3.《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安雯


今天的人们认为世界到处充满暴力与危险。只要看新闻,就无法不注意到那些越来越可怕的虐待、谋杀、骚乱和战争。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真的是特别暴力的吗?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处境到底是变好了,还是恶化了?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著作里告诉我们:暴力其实在减少,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特别和平的时代。他以暴力水平为标尺,用“六大趋势”重新归纳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并展示了大量数据资料和上百幅图表,量化了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


那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因为人性改变了吗?平克认为,解释暴力减少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五种心魔”和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四位善良天使”,以及这些内生的心理机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人性并没有改变,但诸多有利的外生力量(如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等)出现,让天使压制了心魔,使我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导致暴力的减少。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推荐书单


推荐人: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 林玮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电影理论解读 》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郭幼龙


《电影理论解读》是世界电影理论史百年发展的集大成之作,对电影理论的起源、流派、重要代表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史学架构及多学科阐释,都做了极为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姆是当代世界重要的电影理论研究专家之一,在欧美电影学界富有盛誉。他的研究跨越学科建制,从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总结、归纳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规范价值。 


2.《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唐悦哲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3.《成己与成物 》


作者: 杨国荣


本书系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中的一种,提出了意义世界的概念,并将意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结合起来,由此以独特的视域,对哲学领域中的意义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共七章,包括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实在、意义的个体之维、成己和成物: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发生和形成的现实之源,作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过程,成己与成物一方面本于内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乎外在的普遍规范。



策略传播学系推荐书单


推荐人:策略传播学系主任 何春晖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钝感力 》


作者:[日]渡边淳一

译者:李迎跃


所谓的“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相对于激进、敏感、强硬等的人而言,拥有“钝感”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文中,作者从健康、恋爱、婚姻、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并对现代人有全新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2、《城市发展史 》


作者:[美]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宋俊岭  倪文彦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着重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系统阐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城市发展的远景。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并对今后的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城市发展史》可供业界人士研究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3、《战略传播手册》


作者:[美]德瑞娜·霍尔兹豪森   [德]安斯格·策法斯

译者:陈先红 张凌


本书从多学科视角观照战略传播研究,为正在形成中的知识体系的持续讨论提供洞见。全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战略传播的元理论方法;第二部分描述了战略传播的现状,探讨组织变量对战略传播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于战略传播者和他们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受众之间的沟通;第四部分综合研究了实践领域中的差异;第五部分描述了战略传播的发展方向。本书首次提供了对战略传播领域研究的综合性回顾,描绘了这个正在出现的研究范式的概貌。


4、《大话中国艺术史 》


作者:意公子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作者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传播研究所推荐书单


推荐人:传播研究所所长 洪宇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 《世界秩序》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92岁高龄的基辛格在继《论中国》后的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


21世纪国际事态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本书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2. 《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陈强 张永强


《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3. 《依附之路: 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


作者: [加] 达拉斯·W.斯迈思

译者: 吴畅畅  张颖


《依附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描述了加拿大如何在传播领域逐渐依附英美等国,并成为世界上“发达的”依附性国家和世界上富裕的“欠发达”国家的过程。《依附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可被视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扛鼎作品之一。它不仅接续和拓展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文化和传播帝国主义的批判思路,将关注点放在了帝国版图内部的次生区域中传播媒体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上,而且指出了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等学术流派的“理论盲点”,即忽略传播的政治经济维度,并由此发展出著名的“受众商品论”。

4. 《全球传播的起源》


作者: [法]阿芒·马特拉

译者:朱振明


本书追溯了全球传播的历史源头,透过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巨大而完美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从18世纪铺展至今的,以及这种传播如何为全球化社会奠定基础。本书是新闻传播学师生、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对全球传播话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广播电视研究所推荐书单


推荐人: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 赵瑜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奇云:媒介即存有》


作者:[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译者:邓建国


何谓云之奇?似有似无,亦真亦幻,难以名状。


何以知云之奇?可以用眼看(身体),可以用笔画(技艺),可以用望远镜观测(技术)。若无眼睛、画笔、望远镜,便不知云之奇。有了它们,关于奇云的描述与记录,汇聚成文化之河,流经时空。


彼得斯问道:若无船舶,海洋是否已经神秘?若无火种,自然是否依然狂暴?若无时钟和历法,时间该如何感知?若无书写,人类是否依然蒙昧?……他往来于古今中外,穿梭于学科之林,用现代科学解答古老谜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


若无天问,难有奇云。凭一己之力,跨十数学科,彼得斯的思想实验最终凝聚成这本《奇云》,贯穿着一条中心线索——无媒介,不存在;真意却在言外:人类若能超越媒介,便超越了自身。


看透媒介,绕不开这本《奇云》。不要用力读它,让它向你舒缓绽放,如立于高山之巅,看云海翻涌,必有所悟。


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关于社会情境下人类行为模式的著作,戈夫曼在书中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人际交往形式中的"拟戏剧"、"污记说"以及"越轨生涯"等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赞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3.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美]罗伯特·麦基

译者:周铁东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是一部电影编剧书籍,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自1997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必读经典,它所讲授的创作原理,也适用于小说家、广告策划、文案创作人员。



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推荐书单


推荐人: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 李红涛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作者:[英]伊恩·克肖

译者:林华


“企鹅欧洲史”系列由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坎纳丁主编,集九大学者之力,以其完整、可靠、亲切成为多卷本欧洲通史的典范之作,呈现的不仅是可靠的史实,更有对历史趋势的精辟把握;其亲切,在于用平易的语言、抓人的叙事,将历史的大势与细节呈于纸面。


《地狱之行:1914—1949》由伊恩·克肖撰写,他对世界秩序有独特的全局视角,面对两次将欧洲和世界拖入深渊地狱的世界大战,他点出各方角力的前因后果,让读者像看气象图般感受到各种力量在欧洲的相互作用,亦不忘描写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感受战争给他们和我们带来的创痛。


2.《疾病的隐喻》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程巍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苏珊·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 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 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是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3.《二手时间》


作者:[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吕宁思


《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推荐书单

推荐人: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 王建刚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纸还有未来吗?:一部印刷文化史》


作者:[多国]组论小组

译者:傅力


这是一部关于印刷的文化史作品。


本书共18个章节,按字母顺序排列,介绍了印刷文化中的诸多关键概念,比如手稿、纸张、广告、装帧、雕版、索引、选集、空白页等等。有些章节论述了印刷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影响,另一些则分析了这些实践自身衍生的印刷制品。在论述的同时,作者们对印刷的交互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究:人们如何与印刷品进行交互?人们如何使用印刷媒介与他人交互以及印刷文本和图像如何在复杂的媒介生态中彼此交互?在行文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断被讨论:在当下,印刷文化是否已经式微、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在当前的文化大环境下,纸质媒介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对此,我们不妨下一个乐观的结论:田径运动没有因马术而亡,印刷文化也不会被数字化消灭。我们仍阅读纸质书,是为了那份纸上独有的快乐。


2.《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梁锦鋆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颠覆常识、打破认知壁垒、超越时代思维的巨著。他生动推演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理查德·费曼以来的开创性道路,威尔逊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非凡旅程,以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


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何博超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推荐书单


推荐人: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吴红雨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图片


1.《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作者:杨念群


本书在梳理和反思既往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五四运动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做了新的思考。作者认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其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作者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相对长的时段内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时各种主义的兴衰演变、五四青年在时势变迁中的反应和抉择、“社会”观念及“社会改造”诸种实践的兴起,对于我们思考五四,乃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演变均有启发。 


2.《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


作者:[美]莎伦.佐金

译者:丘兆达 刘蔚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3.《华盛顿传》


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

译者:陈继静


由陈继静翻译的这本《华盛顿传》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获奖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的倾力之作,是不可错过的经典的华盛顿传记。


本书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不仅是美国建国史的学者,也是拥有叙述才华的历史作家,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他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找寻出最能体现华盛顿性格和真实心理的信件、日记,以流畅的叙述和细致的观察写成本书,让我们真切地理解美国第一位总统的心路历程。尤其可贵的是,这本《华盛顿传》要比其他动辄上千页的华盛顿传记作品更精炼,因而深受大众读者的欢迎。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莫负时光,一起读书吧!




排版|钱颖可

策划|王佳蓉 钱颖可 张子豪

责任编辑|姜盼盼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亚运印象征集令|传媒学子看亚运:精彩亚运,等你展现,@传媒学子

2.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63期——数字全球沟通前沿系列讲座 | 互联网与数字沟通时代媒体与媒体人的困局和抉择

3.首届“好看浙大”短视频大赛启动啦!多重奖品等你拿~

4.2022年浙江大学第414期博士生创新论坛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第二期“传·真”学术研讨会 | 全球数字治理与未来趋势
5.空中双选会|职等你来!浙江大学2022年全职/实习生春季空中双选会(重要媒体专场)

6.会议预告 | 事实核查在中国:2022研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