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疫情社会心理画像(第一期)发布 | 疫情之外不应忘记的,还有人们心底亟待抚平的创伤

姚灏 心声 Mind 2021-09-05
testing/Shutterstock

过去两天,我们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众心理需求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第一期结果公示如下。

目前,该调查仍在滚动回收中,为了增加结果的外部真实性,欢迎大家填写并转发调查问卷,我们会及时更新调查结果。


新冠疫情社会心理画像(第一期)
调查结果

作者 | 姚灏

参与者基本情况

截至北京时间2月1日零时,我们总计收到有效问卷145份,其中女性占到绝大多数,共117份(80.69%),男性28份(19.31%),平均年龄27.21岁,16至29岁人群占到绝大多数(71.0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绝大多数(86.21%),未婚占到绝大多数(84.83%),全职工作51.03%,全日制学生35.86%,这两个人群构成了绝大多数。



肺炎感染情况

在目前所收集到的145份问卷中,没有确诊患者,有1例疑似,其余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绝大多数(84.03%)参与者未接触过任何确诊或疑似患者,少部分(14.58%)表示可能接触过确诊或疑似患者。所有145位参与者的家人中,都没有确诊或疑似患者,自然本调查中也就不包含患者家属。



疫情一线工作者

本调查中,共有14位(9.66%)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参与者,其中医务工作者6名(42.86%),媒体从业者1名(7.14%),心理工作者1名(7.14%),管理人员1名(7.14%),慈善从业者(7.14%),其他4名(28.57%)。


此外,有19名(13.1%)参与者表示,他们的家人正奋战在疫情第一线,其中医务工作者9名(47.37%),疾控人员2名(10.53%),工程人员1名(5.26%),管理人员3名(15.79%),科研工作者1名(5.26%),其他3名(15.79%)。

新冠疫情中的大众情绪画像

我们对社会大众在疫情中的14种情绪(12种负性情绪和2种正性情绪)进行了评分,0分为完全没有,10分为极其强烈,结果发现:民众最强烈的情绪是担心,其次为无奈、焦虑、愤怒和失望,这几种情绪的平均程度均在6分以上。

但具体担心什么,无奈什么,焦虑什么,愤怒什么,又对什么感觉失望,我们从本调查中无法获知,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调查的内容了。

但这里,我们也注意到,新闻媒体及学界普遍担心的疫情中可能蔓延的恐惧情绪,并没有进入这张情绪卡的前五位,取而代之的则是忧虑、愤怒、失望这样的情绪。

此外,两种正性情绪都排得非常靠后,乐观情绪的平均程度只有4.07分,而放松则排在最后一位,得分只有2.44分,表明:社会大众对此次疫情的乐观程度并不理想。



新冠疫情中的大众心理状况

此外,我们还对此次疫情中的大众心理状况(急性应激反应、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进行了调查。

急性应激反应

在此次疫情发生后,大量公众号在谈论社会民众由此出现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自助方法和求助方法。那么,社会民众的应激情况到底如何呢?

在呈现调查结果之前,再简单介绍一下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创伤性事件后,短期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最核心的症状是四类:

  • 分离(dissociative):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

  • 侵入(re-experiencing):创伤性事件的情境或当时的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侵入”)在意识里或梦境里。

  • 回避(avoidance):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

  • 唤起(hypervigilance):难以入睡、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坐立不安等。

急性应激反应如果过于强烈,则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两种精神障碍都出现在创伤性事件之后,症状类似,主要区别在于:(1)持续时间不同,ASD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一个月就要考虑PTSD;(2)ASD一定是在创伤性事件后几天内就出现的,如果隔了几个月才出现应激反应,则要考虑PTSD。

ASD和PTSD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短期内出现的急性应激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干预,合适的干预,就有可能慢性化,长期化,而成为PTSD。那么,就目前而言,疫情才刚发生不久,我们还很难做出PTSD的诊断,所以,只能看看ASD的流行情况。

而本调查的结果十分不乐观。

我们发现,在普通民众中,存在急性应激反应的比例高达37.8%,存在至少1条分离症状的比例高达78.5%,存在至少3条分离症状的比例高达46.5%,存在至少1条侵入症状的比例高达80.6%,存在至少1条回避症状的比例高达69.4%,存在至少1条唤起症状的比例高达89.6%。


这个比例相当相当高,我们可以比较下其他创伤性事件后的ASD比例:

  • 集体性枪伤:33%
  • 脑外伤:14%
  • 性侵害:16%
  • 烧伤:10%
  • 工业意外:6%
  • 交通事故:13%

所以,我们这个37.8%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当然,需要特别的是:

(1)本调查采用非随机的方便抽样,可能高估这一比例;

(2)因为只是横断面研究,所以我们也无法证实应激反应和此次疫情的因果关系;

(3)只是量表数据,绝对不能取代临床诊断,和其他精神障碍一样,量表也就参考参考吧,临床诊断完全是另一回事。

而这些不足都有待后续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证实了。

但不管怎样,这都从数据上给我们提了个醒:此次疫情毫无疑问是一次集体性的创伤事件,其引发的创伤反应不容忽视。

而且本调查还只是呈现了未被感染、未上战场的普通民众的数据。

那么,在那些患者中,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存在创伤反应的比例又有多少,想必不会低(虽然我们还是得靠数据说话)。


抑郁症状

本调查显示,轻度抑郁30.1%,中度抑郁20.3%,中重度抑郁11.2%,重度抑郁5.6%,因此,抑郁情况在此次疫情的普通人群中也不容乐观。

当然,和前面一样:

(1)这里只是量表数据,不能取代抑郁症的临床诊断;

(2)抑郁症状不代表抑郁障碍,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这里只是评估抑郁症状,而非抑郁障碍(即所谓的抑郁症);

(3)当然,你也可以拿这个量表来做诊断,但就是有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问题。那么,一般这份量表做下来,中度及中度以上,诊断抑郁症的灵敏度88%,特异度88%。所以,这里,如果我们假设中度及中度以上就等同于抑郁症的话,那么这个比例是37.1%,也比我国流调数据高了很多(我国抑郁症12月患病率是3.6%)。

讲得复杂了,但科学就是审慎一点更好。

但不管怎样,这次疫情中,普通人群的抑郁症状是值得关注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存在加重趋势的。



焦虑症状

那么,再看看大家的焦虑症状。

这次疫情中,大家有轻度焦虑的比例为28.7%,中度焦虑的为17.5%,重度焦虑的为18.2%。

有中度和重度焦虑症状的是需要注意的,总计达到35.7%,三分之一还多。

一般这个量表显示中度和重度焦虑症状,诊断焦虑障碍的灵敏度89%,特异度为82%。所以,我们同样和我国焦虑障碍的流调数据做个比较,我国焦虑障碍12月患病率为4.1%,所以,还是高了很多。



新冠疫情中的大众需求

那既然有上述这些问题,大家对于心理支持及其他各类帮助的需求有多大呢?我们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也做了调查。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调查目前样本量有限,目前主要的参与者为:自己及家人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均未采取居家隔离,且均未在疫情一线工作者,因此,本调查目前的需求分析也仅适用于这部分人群,这也是目前中国占绝大多数的人群。

受限于样本量,我们暂无法对患者、患者家属、居家隔离者、以及一线工作者的需求进行分析,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我们认为,相当大可能是有别于普通人群的,而且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及干预的人群,我们希望能在后续调查中更多纳入这部分人群。

当然,普通人群的需求,也可能根据居住地、是否滞留外地、年龄、性别等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依旧依赖于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

就普通人群而言,我们在问卷中主要设置了三个默认需求:防护物资、疫情资讯、心理支持。

对于这三类需求,大家的反馈是:

需求最强烈的是疫情资讯,57.36%的人认为有此需求,其中17.05%的人对此需求十分迫切。

其次是心理支持,41.35%的人认为有此需求,其中5.43%的人对此需求十分迫切。

最后是防护物资,37.21%的人认为有此需求,其中8.53%的人对此需求十分迫切。

所以,可以看到,虽然大家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但大家启示对于心理支持的需求还不是特别强烈,最强烈的还是疫情资讯。




普通民众心理支持服务使用情况

那么,在过去这段时间里,相当多的机构在提供心理支持服务,普通民众对于这些服务的利用度有多少呢?

我们发现结果并不太理想,在参与本调查的145名热心读者中,自本次疫情以来,主动寻求过心理支持服务的只有5人(3.45%)。

只有5人!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我们到处在给心理支持服务打广告,而且前面的结果也告诉我们,大家的心理状况并不特别理想,而大家寻求心理支持服务(哪怕是线上)的比例却还这么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也许便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recoveryvillage.com/mental-health/acute-stress-disorder/related/asd-statistics/#gref




最后,既然你都读完本报告了,为什么不打开调查问卷,看一看,做一做呢?


过去的两周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新闻,每日每夜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刷屏。

而伴随着这些新闻一起传播的,则还有焦躁、紧张、不安、恐慌、疲惫等种种情绪。

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不管是谁,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

这其中,尤其是那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有在经受着疾病折磨的患者们,有因接触患者而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们,当然,还包括许多普通民众,大家都在这次疫情当中,经受着焦虑、紧张、痛苦、愤怒、委屈,还有无奈。


17年前的SARS疫情,给大量SARS幸存者以及医务工作者都留下了心理创伤。

而这些心灵上的创伤却似乎长期被社会选择性地忽视,或者忘记,甚至掩盖了。

而在这次疫情之后,我们不希望,人民群众的心理创伤,也同样久久得不到抚慰以及疗愈。

本次疫情中,许多机构都在踊跃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支持服务,而国家也将心理服务列为本次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员资质、过度服务、服务手段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另外,我们的很多服务也没有切切实实从大众需求出发,去设计,去衡量,也需要有更多的需求评估,去对接上更接地气的服务。

对于大众心理需求的评估,是设计并改善目前已有服务的重要基础,可为今后更为系统而全面的心理支持服务提供参考。

因此,心声公益设计了本调查问卷,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您在本次疫情中的真实心理需求以及对已有服务的满意度,您的参与对本次疫情之后长期心理支持服务的开展至关重要。

本问卷完全是匿名且自愿的,最终结果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问卷填写方式:
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
或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你在偷看我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