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斯坦福10年录取率跌6成!8000字长文揭开留学“内卷”残酷的真相

平川 ASC科研社 2022-08-3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ASC科研社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 ASC 新研学社科研项目创始人,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政治系本科,曾就职于美国国会、联合国。2011 年与哈佛、普林斯顿终身教授一同创立 ASC 科研夏校项目,第一年即创造藤校录取奇迹,上海平和第一位录取哥大的学生、世外第一位录取斯坦福的学生均参加过该项目。十年时间,已帮助数千位学生进入顶尖学府。


摘要:本文将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招生办主任对于 2022 年宾大本科录取案例的官方分析以及哈佛大学内部申请评测标准跟广大读者分享美国大学录取招生的真实考核因素,根据十余年的留学申请经验,为家长解析留学申请的终极命题: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美国名校真正需要的?

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美国任何大学的官方立场。


01

从比尔盖茨到谷爱凌

美国藤校招生的内卷

2022 年初,将自己国籍修改成为中国籍的奥运选手谷爱凌,最先为众人所知的是凭借近乎满分的 GPA 和 SAT 成绩以及几百度空中翻转的滑雪视频,于 2021 年 12 月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提前录取。

*图源:互联网

而她给世界的下一个惊喜,是通过一个自己只在梦里尝试过的姿势,获得了奥运会滑雪比赛的冠军。当时我惊叹道:哈耶普斯现在已经到了这种内卷程度了吗?

遥想比尔 · 盖茨申请哈佛的年代,哈佛对于“legacy“ (即原来家族中有过哈佛同样就读经历并在毕业后持续支持学校捐款的校友)的录取占比非常高的,几乎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考量点之一。那时候,老爸老妈是哈佛校友,爷爷奶奶是哈佛校友,几乎你就已经半只脚踏进了哈佛大学。

我还记得哈佛商学院有一位教授跟我说:他自己在二十年前录取哈佛商学院,那时候总共招收240位MBA,申请人也就两百多人,他被轻松录取。然而,现在 legacy 已经无法成为大学唯一的录取标准,因为申请的人数、尤其是华裔人数不断激增。我还记得我当时 2008 年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内卷加剧

那个时候,我们国内是没有 SAT 考点的,学校也说来自中国的学生可以不需要SAT成绩,我记得我上一届的一个学长,是仅仅凭借一个托福成绩(笔考)一个美国 AMC 竞赛一等奖就录取哈佛大学,并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图为笔者2008年在哈佛大学数学系

(偶遇丘成桐教授)

而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新东方开始出 SAT 考试培训,从第二年开始 AP 也开始兴起,我有个上外附中的学妹 AP 考了12门全满分;2009 年中国大陆第一个SAT满分选手王秋睿诞生,最终被哥大录取;那时候流行模拟联合国活动,仿佛做模联就是申请名校的第一步路,内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到今天,如果你不是美国知名高中背景,没有 top 5%的 class ranking,没有近乎满分的 SAT,没有“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my teaching time“这样的推荐信,和一大笔捐款,仿佛是距离美国藤校就非常遥远了。

同时,你还需要知道,你的这个 ivy feeder school,是不是有同期的竞争对手?而比你强的那些同学是不是 ED 校跟你填同样的?家长们通常会内部拉小群,明着卷;卷不过,就内部协商错位竞争,防止终端口上进一步内卷。

*图为笔者到访深圳哈罗公学

甚至有很多家长,一掷千金,给小孩办展览搞竞赛、通过朋友关系在各种高科技生物公司挂职,然而,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张毫无说服力的证明;这张证明,在美国招生办公室里面,招生官可能看都不会看,因为他无法转化为他们的一个录取 AI 计算程式中的一个模块数据,所以对他们来说,也许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家长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家里不管有多少财富,买了多少房,从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花多少钱进私立高中,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是来自美国常春藤盟校的一纸录取。有了这张录取通知书,过去十几年含辛茹苦的陪读和数以百万计在小孩身上的投资就没有白费。

*图为笔者曾到访位于新泽西州的

 Lawrenceville School

诚然,我完全不否认。因为教育的价值,与人道主义的价值,就在于相信人的无限潜力,而教育可以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哈佛大学的offer"永远是一个孩子 18 岁那天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真有一个美国波士顿拉丁学校的同学,他在 4 月 1 日当天收到哈佛大学录取,从此以后原来我们眼里那个憨憨的 boy 自带光晕。)

但过去十年来,美国大学录取率在不断下滑,斯坦福、哈佛10年录取率下跌6成。

*注:横坐标为class year,

例如class of 2021为2017年录取率

其中,芝加哥大学(下降81.1%)、西北大学(下降73.8%)、杜克大学(下降72.2%)为录取率下滑全美Top3,甚至连杜兰大学录取率都从48%下降到17%

*注:2006-2018年录取率下降最多的学校

从哈佛大学的内部招生准则来看,我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个哈佛大学不愿告诉你的工作模式,希望这个评估方式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分为两个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个维度,以哈佛大学为例,假设一年申请人数假设是 50000 人,申请费 100 美元,那么他一年通过申请费用,可以收到 500 万美元。那这个费用足以支撑他整个招生办公室一年的运营费用,当然我没有说他鼓励任何学生来申请只是为了赚你的申请费;但是,接下来的第二条,会让你发现一个申请哈佛毫无希望的学生去投递哈佛大学的申请,可能对哈佛整个招生机器来说,都无法有任何人能够意识到你曾经申请过。

很多美国名校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去申请,然而,如果你去过哈佛大学 brattle street 的办公室,你就会发现,这么小的一个 house,这么点员工,如果每一个人都花同样的时间去处理每一份申请,那么他一年的申请可能几年都处理不完。而我们知道,拿 RD 轮举例(通常 RD 里有三万名以上的学生在 1 月 1 日之前递交申请),美国大学 1 月中旬放假回来上班,3 月要出结果,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要生成一个仅有百分之几的录取率的录取名单。靠人力可能做到吗?答案当然是 NO。

*图为笔者到访哈佛大学位于 Brattle Street 招生办

·

因此,大家应该知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在高手如云的美国大学,他们自然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 AI 算法,也就是人工智能算法,对于所有学生的数据进行大数据筛查。

他们将人的主观判断客观评价进行区分,对于人的主观评价部分进行把控,最后即可得到一个“差不离“ finalists 名单。最后,由十几个成员组成的录取委员会将对所有进入最终候选的那些学生进行人为把控就可以得到最后的录取结果了。这样将大大降低招生办的工作量,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一个半月中处理上万人的申请材料了。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美国名校 AI 算法中的核心因子,不就可以知道我们应该在哪些点上下功夫了嘛?根据内部消息,我们知道学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它分为:

1,Overall (总体)


2,Academic(学术)


3,Extracurricular,Community Employment,Family Commitment (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家庭捐助)

4,Athletic (体育)


5,Personal (个人文书)


6,School Support (学校立场)

学校会对这几大板块进行 AI 模型测算。虽然所有的项都是人为打分,但是除了第五项 personal 个人文书的部分需要first reader(一读)和 final reader(终读)的主观判断以外,其余的部分都是有 grading grid 有章可循的。

所以,在学术部分课外活动学校的几个板块,如果你的综合分数低于学校预期,那么你的出线概率就相当低了。

假设我们将申请材料分为三份,第一种低于学校标准线的学生第二种在学校标准线上的学生第三种高于学校标准线的学生。那么第一种学生,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去参加高考,结果因为你迟到了英语考试,通知你英语为 0 分,那你其余的考试是否还会继续参加?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寄希望于将某个比分拉高到爆表,就好比"你在数学考试里面解答了哥德巴赫的猜想,并被某个跟清华大学校长特别关系好的教授给看到了,然后从千万人里找到了你,说你被破格录取了",是一模一样的概率。

由此可见,在客观评价上需要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说完哈佛大学为例的评判算法,那么我们再从宾大招生办主任的官方推文理解美国大学目前对于学生的录取情况分析

*图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

从宾大副教务长兼招生办主任 E. Whitney Soule 的官文来说,将近 55000 名学生申请了今年的宾大本科,将近 15000 名学生是去年申请过的,内卷加剧,同时他说,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高中阶段从事了学术科研项目。录取的学生都与业内首屈一指的教授一起工作过,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研究成果发表到了学术期刊

* 近三分之一的宾大被录取生(高中阶段)经历过学术研究

同时,接近 80%的学生参与了社区活动,并且在“地区、国家、国际“层面获得了巨大且持久的影响力。而像关于环境科学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参与学生申请人数是陡增的(换而言之,也许避开这个领域的科研是理智的选择)。最后,超过 40%的学生参与了打工或者是跟”赚钱养家“有关的工作来贴补家用,体现了独立与担当

Soule 主任说到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考虑的事情。其实科研项目是一个兼顾“活动与学术“的很好的载体。很多家长花大钱给学生搞实习、搞各种社会活动,期待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epiphany“(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式“的顿悟),然后能够在 personal essay (个人文书)里面大展身手。

这对于申请本身来说,其实非常浪费资源和时间的,因为首先学生做的事情在美国招生办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或者你可以想象 1000 个学生都去敦煌看过莫高窟并且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或者 1000 个学生都成立过一个商业社,做了社长,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义卖,或者 1000 个学生都参与过疫情的支援工作。

千篇一律。

02

钱要花在刀刃上

花时间做对的事

钱要花在刀刃上,花时间做对的事。这是我的一句良心建议。

很多时候,恰恰是你所坚持的事展现了你的无知与应该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学生之间的认知上的差距,反而导致你离录取更加遥远了。并不是所有坚持都能换来正向结果,今年有一个学生坚持用的文书要去体现"中国文化",恰恰体现出了文化的差异,而美国人却表示无法欣赏。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美国人的价值观,却试图作为一个被审视的申请人,试图教育美国人理解我们的逻辑,这种思路是很多没有海外背景的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极不可取。

再举个例子,也许花了十几万做大型社团活动上百人参加的义卖、去PK一个高中男生每天下午回家呆在一起的那只小猫的感情故事又或是一个美国高中 ABC 从不远万里的重庆带去美国的一顿火锅底料所诉说的中国情

最后美国人选择了后者。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最权威"、"最排面",到了美国人那边,变成了Fake,Pretentious换成中文就是"虚伪"、"装X"。反而周围的花花草草,写的很小的那些事情,变成了Awareness,self-consciousness。你所认为的强项,恰恰是美国人所讨厌的,起到了反效果。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一阴,一阳,无法理解这一点,你的申请注定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要知道,就像我们国内的情感社交软件,你展现给观众的永远只有有限的几行字或者几张照片。对于美国招生官也一样,也许现实生活中,学生是一个非常非常 nice 的人,有着完美的分数以及优秀的课外活动,然而他的表达被限制在五项荣誉十项活动里,被限制在区区五百字的个人文书被限制在面试官草草了事的一面之缘

或许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我了解她,如果你给他一点时间,慢慢了解他,感受他,你会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对不起,刚刚的数据我也分享了,美国招生官有五万个学生需要去了解,他只给你这点时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去慢慢了解,他的工作几年内都做不完,这更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良好的表达,和聚焦的申请策略,再优秀的你,在纸面上,也许就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数据,淹没在上万列的 Excel 表格里面,电脑内存卡的连你在哪都刷不出来。

回到我刚刚说的逻辑,“钱要花在刀刃上,花时间做对的事。“ 如果留学是以结果为目的的一场竞赛,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里,你需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看得见“的成果中,而不是苦练内功,然而别人没有给你过招的机会你就被 Pass 了。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在强调,所有展现的申请材料都需要互相印证,而不是无中生有。

说到底,学生学生,最重要的当然是"学"

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校愿景来说,即将离任的校长 Lee Bollinger 曾经说过,学校的使命第一是 teaching(教学),第二就是 research(科研)。第三,要从 research(科研) 中找到 practice(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大学的第一要务还是教学而非培养”社会活动家“。

我曾经作为上海控江中学文学社的社长,召集了全上海市30所市重点高中组织的文学联合大会,会员上千人。然而这改变不了在控江中学我不是学校年级第一名的事实,也改变不了我SAT考了5次都到不了2200分的事实。所以我没有去哈佛。(但是这不影响我日后跟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一起唱 ktv,吃烤串,不影响我跟哈佛大学前招生官一起出席讲座,分享留学经验,也不影响我见到纽约大学发展办公室的主任谈论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的 GPA、你的推荐信、你的 SAT 不够哥伦比亚大学 1480-1530 的中位数,哪怕你爸爸是潘石屹,可能你的录取概率都很低了。

*图为笔者到访纽约大学 Investment Office 

投资捐款办公室

结论就是,社会活动靠后,GPA、SAT 靠前。然而,又因为最近肆虐的疫情,SAT又慢慢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很多学生没有。所以很多学生开始风靡科研项目

我记得十年前,平和中学第一个被哥大录取的学生,母亲是浙江人,做生意的。孩子是个读书成绩不错的好学生。那时候我刚回国,2012 年,那时候想出来的模式就是让一些在上海暑假里面带班课的教授,带着一部分的学生做一对一的"小灶"科研。学生选择了哥大历史系主任哈佛文学系教授,一个暑假做了两个科研,12 月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当然像这样被录取的学生并不是个例,那时候通过各种招生方式上来的学生总量几十个学生几乎都得到了前三十和藤校的录取。

*图为2012年平和中学被哥大录取学生与笔者邀请

哈佛大学文学系教授在博雅夏校毕业酒会合影

其实科研项目这个事,一开始非常的小众。就仿佛是家长和学霸的秘密武器。我2012年刚回国,得到这么好的录取结果,第二年却并未风靡。因为我们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相:家长不愿主动分享。他们总是希望大家认为自己的孩子靠的是自己、没有借助外力,因为这样会更加凸显优秀。

其实科研项目做的好,容易录的好的案例自古有之。

我有个好朋友,美国 milton academy 高中,美国人,在芝加哥做了三四个科研项目,然后 ED 录取西北大学,二三十年前就发生了。

只是最近随着更多学霸出来做录取分享,比如我们今年一个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 classics 的学生,在小红书上面分享说自己做了五个科研项目,并且和我们耶鲁大学古典学教授做了一个深度科研项目。这样的孩子就把科研项目当作司空见惯的常规套餐在分享的时候,越来越多家长把科研项目视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

『ASC录取捷报』(部分)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然而借此机会我想申明一下,什么是好的科研项目?

很多学生报一个班课,留学机构推荐的,然后期待有一个很好的推荐信。可能吗?

花了去哈佛大学夏校一样的学费,上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大班课(我之前也上过哈佛大学的夏校,十五个人的班里,我几乎是每节课都发言,读书无比用工每天泡在哈佛的 science center 图书馆、lamont 图书馆,才换来一个 A+,和一封教授的推荐信。)15 个人的班课,教授会给你写,但是要独一无二,你只能报一对一项目。投入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个规律恒古不变。

然而我们可以把这个成本下降下来,所以我们今年夏天开始的所有班课全部降价到一万块左右,把市场上所有华而不实的班课项目全部拍在岸上

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还是有一些情怀在里面。

*图为2012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博雅夏校我们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同学担任助教

毕竟 2012 年回国,当时信誓旦旦说的是推行博雅教育,非盈利的。就是把美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带到中国,但那时候高盛中国公司的徐总问我,到底要做公益还是做公司?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年时间,才慢慢领悟。现在为了要把它做好,公司化了。正是因为公司化了,我们的体系是可以支持低价科研学习的。我们把班课的入门门槛下调之后,相当于2500美金不到就享受由哈佛大学、宾大沃顿商学院等顶尖级别教授亲自教学的科研课程了。这给了很多学生一个试错的机会,提高了一对一科研学习的体验。

很多孩子,前面几届的孩子,连心理学是理科,讲的是神经科学这么一个基本事实都不了解,就白白花了三万多块钱报名了一个班课项目,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心理学

如今在 ASC,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学生的试错成本降低 50%,这些成本的降低让更多家庭可以从 9 年级、10 年级,或者对于大学申硕士来说,大一,就可以开始进行科研学习的探索。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研题材,然后进行深入的挖掘,真正做出满意的答卷。

学习方面,介于现在提到留学,就必然想到科研,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科研项目已经像 SAT、托福、AP 那样,成了美国大学招生不成文的另一个“潜规则“

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早在三年前就在 supplementary application 里开放了科研与教授信息的板块。

*图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哥伦比亚大学官网学术研究的提交中要求:如果你和一位导师一同完成某一学科的研究,我们鼓励你提交 1-2 页摘要作为补充材料,提交摘要时,需回答几个简短的问题:你参与了多长时间的研究?你在研究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和你的贡献等等。

*图源: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也要求学生说明自己在研究项目中承担的角色和贡献,并鼓励提交来自科研导师的推荐


03

如何做好科研项目?

成为教授眼里的优秀学生呢?

去年有一个美高学生,让我印象深刻。某一天,我收到一个教务打的课程延期开课申请报告,我有些诧异,我说为什么这个学生要延迟开课?那是我们的一门一对一科研项目,这个学生来自一个美国知名高中,跟哈佛大学一个心理学教授做项目(这里我吹嘘一句,哈佛大学11个心理系终身教授,其中4个在我们这带学生做项目)。这个学生说,她知道课时宝贵,为了能够跟教授有更加深入的探讨,而不是被动式的讲座,她希望能够用两周的时间去研读教授的著作带着问题去参加教授的第一次课程。

我非常惊讶于这个学生的思考,他们的课程深度就像很多我们被名校录取的学生一样,非常深入。通常教授一个小时的谈话,要牵扯进学生三到五个小时的大量阅读和写作总结。相比之下,我们有一些学生就等着教授被动式填鸭基础知识。然后时少讲的少

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美国的大学课时,一个学期,四个学分的课程,教授授课时间不超过32 个小时。带上助教时间,不超过 42 小时。整整三个月,一个学期的课程,也就这点课时数。

所以课时对学生课后的努力时间尤其重要,常常是通宵达旦。一学期也不修超过四到五门课程。而我们推行的班课,也就是 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什么概念呢?PBL 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典型的一斑窥豹的模式,这种教学将一个学科中的某一个特定案例拉出来进行解剖,然后通过对于这个特定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快读的达到了对于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收益,并且能够在论文写作以及专业知识上得到显著提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性价比最高、时间占用率最有效的一种科研学习方法。而我们 ASC 把这种学习办法的入门门槛大幅下降了,这就是为什么行业为之震惊的一个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班课模式,让更多学生的试错成本和入门门槛降低,然而与此同时我想强调我刚刚所说的科研真正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等待。


04

从留美之后的经历反射

美国大学生存的前期准备

对于很多兴高采烈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学生,我想说,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我的悲惨故事,供你们欣赏娱乐。

回想起2009 年的一个早上,纽约市下着鹅毛大雪,波士顿到纽约的车已经停摆。我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在暴风雪的天气下到达了纽约。为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参加我第一天的实习工作,为哥大商学院教授做科研助理。

*图为笔者到访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

全球校友会总部

然而,教授办公室的主任在当天晚上通知我第二天不用来上班了,因为我做了一天的 data collect(数据收集)的工作,其他同事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他说我不需要一个工作节奏无法跟我们匹配的员工,就算你是免费的,我也不要!

那天鹅毛大雪,纽约比往常更寒冷。我下班一个人走在 106 街,前途灰暗。现在回想,十二年前的那个早上,如果我没有被她辞退,我或许现在已经坐在华尔街的办公桌前,喝着咖啡,拿着十几万美金的年薪,在美国安家落户,成为了一名银行家。

蝴蝶效应就是这么显著,如果能够完成哥大商学院的实习,教授即会推荐我前往纽约华尔街的一个小投行实习,然后我大三也许就可以获得麦肯锡或者高盛的实习机会,然后拿到 returning offer 或者凭借我大学的实习履历,一步步达到最后的目标,哪怕回到香港,去黑石或者贝恩资本工作都是完美的归宿

如果我能够在高中阶段,大一之前,像今天很多学生那样拥有如今丰富的学术资源,也许我能够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在大学里去迎接走向社会的各种挑战。

如今我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不留意就在教育行业沉淀了十年之久。很多朋友成为了中国最最顶尖的留学公司老板、老板娘;眼看着他们从我的高中同学、一起参加同一个课外活动的邻家男孩结婚生子、公司潮起潮落。有些留下来了成为了非常优秀的留学顾问,有些去了投行,各奔东西。总结今日的寥寥数语,希望能够对“后浪们”,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关注我机缘巧合下成立的公司 ASC 新研学社,我们这有很多来自美国名校归国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愿成为你留学下一站的学长学姐,帮助你度过人生的第一个成人礼

-----END-----


特别福利


现在就扫码!


与资深顾问一对一免费沟通留学规划方案哦!

更有机会领取3000元科研项目现金抵用券。


长按识别二维码

回复“科研”免费领取!


随手转发此文,让更多的好友领取福利吧!


*现金抵用券自领取后24小时内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