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疑似造假!撕下阿兹夫定在真实世界中有效的画皮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6-12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先报告一个好消息,河南真实生物投诉我的文章侵犯商誉被微信驳回了。也就是说:别选阿兹夫定治疗新冠,不是不实信息!之前预告会解读所谓阿兹夫定有效性比P药好的研究。这事儿稍微拖了一点,不过今天就解读,而且给大家一个惊喜,是解读两篇阿兹夫定的研究,除了那篇说阿兹夫定有效性吊打P药的,附赠解读一篇阿兹夫定在有基础疾病的住院患者中有效的论文。是的,我们走实惠路线,买一送一,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不是可以把欠我的订阅点赞给补上了?言归正传,之所以解读两篇,是因为它们来自一个研究组,原始数据来源也相同。研究人员要一鱼两吃,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任凭厨子花样再多,抓住食材来源追踪清楚,保证大家吃上“放心菜”。此外,更关键的是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它们的严重问题: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它们的数据有问题,涉及造假!两篇文章分别于2023年4月与5月发表在J Med Virol与EClinicalMedicine,都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来研究阿兹夫定在真实世界里的有效性:

看作者属名会发现很多人都是重复的,所以说这两篇论文是同一拨人或者说是同一个研究组发的,均来自湖南的湘雅医院。两篇文章角度不同,J Med Virol上那篇是在住院患者中与P药比较,以下简称P药论文;EClinicalMedicine上那篇是有基础疾病的住院患者,用阿兹夫定与什么抗病毒药都不用对比,以下简称基础疾病论文

两篇论文的方法部分都提到,研究的患者群体是2022年12月5日到2023年1月31日在湘雅住院的新冠患者,该患者总数都是2118人。时间、地点、人数一一对应,这原始数据总是一致的吧?不至于是平行时空里的两拨病人吧?

因此,两篇论文是用了同一个原始数据,分别看阿兹夫定与P药比,或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里,阿兹夫定和不用任何药的人比,有效性如何。只要跟上这个思路,我们很快就能戳破这两项展示阿兹夫定高度有效的研究的画皮

下面开始撕(画)皮行动。两篇文章的第一张图都是2118名患者如何分组的示意图。为了方便对比,我把两个图合在一起,具体患者的归类方式与对应人数也用中文标注:

上半部分是P药论文,下半部分是基础疾病论文,注意P药论文没有限制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不同类别的患者人数用不同色彩标注,凡是涉及抗病毒药(阿兹夫定或P药)的都是红色,没用抗病毒药为棕色,没有基础疾病为灰色,18岁以下或住院时吸氧(两个研究里都排除的人)为蓝色

先看基础疾病论文的受试者分组过程,即下半部分那个图。总共2118人,先排除以下几种人:18岁以下或住院时吸氧(363人)、使用了其它抗病毒药(537人),没有基础疾病(251人)。把这些人排除后得到了245个使用了阿兹夫定的有基础疾病患者——用药组,与722位什么抗病毒药都没用的有基础疾病患者,即对照组。

我们把排除的人与放入分析的人加一加:

363(未成年或住院已吸氧)+537(用其它抗病毒药)+251(无基础疾病),以上是因各种原因排除的

+245(阿兹夫定组)+722(潜在对照组),以上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

=2118,正好和最开始的总人数相符。

这说明论文的作者排除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时是按各种标准一步步排除下去的,如先在2118人里排除掉363个未成年或住院时吸氧的,剩下的再排除用其它抗病毒药537人,最后再去掉没有基础疾病。

我们不确定排除的人群里是否有交集,比如住院就吸氧的人里有没有存在基础疾病的;用其它抗病毒药的有没有住院就吸氧的。这些不得而知,可至少能确认,作者写的排除人数,是因为该原因排除在最终分析之外的患者人数,即便不同排除标准间有交集,交集里的人只出现在排除类别中的一类里

别觉得我啰嗦了,这是重要线索

继续看,分出来245个阿兹夫定和722个潜在对照,作者按阿兹夫定组的特征,找能和这些人年龄、性别、疫苗接种状况对得上的人,也就是图中的1:1配对。245个用了阿兹夫定的患者,刚好能在722个潜在对照组里找到245个能配上对的人。真巧,每一个用了阿兹夫定的人,都能找到完美的那个他(她),一个落单的都没有,你说这作者在湘雅做医生是不是屈才了,应该去搞婚恋网站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啊。

能那么巧吗?根据论文,作者尝试做1:2配对,一个阿兹夫定患者配两个对照,这种“重婚”就不行了,阿兹夫定组很多找不到两个对照。可1:1就正好每个人都能找到,这巧的,咱只能佩服。

阿兹夫定支持者,比如河南真实估计会骂我搞莫须有,搞不好又要说是损害商誉,行,咱就让你完美,看看这画皮还能撑多久。

看另一个研究,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阿兹夫定吊打P药的研究,注意这可是同一组2118名患者里做的研究。

该论文里,同样的2118名患者,先排除以下不符合分析标准的患者:18岁以下(83人),住院时吸氧(283人),同时使用阿兹夫定和P药(102人),没用抗病毒药(1100人),最后得到只用阿兹夫定(309人)以及只用P药(457人)。后面两组也就是潜在的阿兹夫定组与P药组,新闻报道说阿兹夫定吊打P药是在这两组人里进一步做1:1配对分析。

先别管后面的分析,看看这些亚组加在一起是多少人:

83(未成年)+283(住院已吸氧)+102(同时用了两种抗病毒药)+1100(没用任何抗病毒药),以上是排除在分析人群外的

+309(仅用阿兹夫定)+457(仅用P药),以上是最后要分析的患者

=2334

咦,怎么比总人数2118还多啊?作者们不是从所有患者开始,每一类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一步步除去的吗?不仅是前一篇论文里是如此,两篇文章配图里写的都是“excluded due to”——“因某个原因排除多少人”,只有一步步的减法才符合该描述。从2118一步步做减法,怎么倒推回去却变成2334人了呢?这是配对又不是配种,多出来的人哪来的啊?

举个互相矛盾的例子,在基础疾病论文里,采用未满18或住院时就吸氧这一标准,排除掉了363人。到P药论文,采用未满18排除了83人后,住院吸氧又排除了283人,83+283=366,不是363啊。

画皮是不是要画不下去了?

阿兹夫定支持者们会怎么解释呢?是不是想说两篇文章在记录排除不符合分析标准的患者时用了不同的写法?基础疾病那篇排除患者部分,每一项的表述是用X标准排除了多少人;P药这篇换成了符合X标准的人是多少,允许各类别的数字有交集。比如刚好有3个未满18岁的住院时吸氧,P药论文里作者想表述的是2118人里未满18岁有83人,住院吸氧有283人,因为有3人的交集,两者合在一起只有363人。

行,咱就姑且相信尽管是同一个研究组而且都用了“因为XX原因排除XX人”的写法,可作者们就是想变着花样表述数据。

以为这样我们就揭不了这张画皮了?

No, no, no!

两篇文章里可都有排除了住院吸氧、未满18、采用其它抗病毒药物之外的阿兹夫定用药组的哦P药论文里,这种单独用阿兹夫定的人是309人,而在基础疾病论文,单独用阿兹夫定又有基础疾病的是245人。这245人是P药那篇文章309人的子集,而且只要309人里筛选出有基础疾病的,就该是这245人。因为别的排除条件都一样。

真巧,P药这篇论文里的第一张表格里就有基础疾病史的数据:

根据P药论文,单独用阿兹夫定已满18岁,住院时没吸氧且有基础疾病的明明是253人,不是245人。多出来的8个人是怎么回事啊?

这下画皮总戴不住了吧?假的呀,终归真不了。

2022年12月5日到2023年1月31日在湘雅住院的2118名新冠患者里,到底有多少已满18,住院时尚未吸氧,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仅使用了阿兹夫定这一种新冠抗病毒药啊?怎么一会儿245,一会儿253?

再来看个好玩的,两篇论文都给出了多少人是在症状出现5天内开始用阿兹夫定,当然P药论文包括了没有基础疾病的人,范围更广。看两篇论文里5天内用药的人数:

已满18,住院时尚未吸氧,仅使用了阿兹夫定的309名患者里只有29人在5天内用了阿兹夫定;可一旦加入了同时有基础疾病的限制后,符合标准的人减少到245人,5天内用上阿兹夫定的患者却增加了,变成31人。(其实5天内用药人数的数据也让湘雅的这些论文变得非常可笑,差不多90%的患者都错过抗病毒药的窗口期,5天以后才用上药,居然还能做出有效性,你当这是太上老君炼的仙丹啊)

这是啥大变活人的戏法?难道这是来自平行世界的两个湘雅,虽然在2022年12月5日到2023年1月31日都有2118位新冠患者去两个湘雅住院,但一家湘雅接受了245个有基础疾病的阿兹夫定使用者,另一家接受了253个?前者的245位患者里有31人是5天内用上药,后者即便算上没基础疾病,总共309人里,5天内用上阿兹夫定的也只有29人。

哎呦,不是说好了是在真实世界里研究阿兹夫定的有效性吗?怎么变成平行世界了?我以为是在读学术论文,原来是读科幻小说啊。对了,在这平行世界里,湘雅还在湖南吗,还是搬到河南去了?

如果一个真实世界研究连患者数据都互相矛盾,真实性可疑,此类研究的结果岂能可信?这样漏洞百出的文章能够发表,首先是作者们的问题,毕竟作者们自己说了,数据都经过他们的验证:

此外,审稿人与期刊编辑在干啥呢?EClinicalMedicine上那篇阿兹夫定在基础疾病患者中的作用,245个用了阿兹夫定的人,那么巧每个都能找到一个配对的对照组,一个都不拉单,这么蹊跷的事也能信?而J Med Virol上和P药对比的研究,全文第一张图里分类的患者人数加一起和总人数根本对不上,都没注意到?

更为可笑的是,如此低质量或者说非常可疑的论文,居然成了给千万人使用的药物的“有力证据”。这与证明连花清瘟治疗新冠有效,或是体外实验显示复方板蓝根而非板蓝根能抑制新冠病毒,又有什么区别?

遗憾的是,无论多么荒唐可笑,这些研究终究不是来自平行世界,而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数据未必真实,结论未必可靠,出处却是真实的中国著名医院系统,也用于指导真实的患者治疗。这或许才是这些论文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

全文完。。。且慢,再加个花絮:)

2023年3月,北京佑安医院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infection上发了一篇阿兹夫定与P药的真实世界对比文章,显示P药使用者载毒量下降更快。结果湘雅的这组研究人员坐不住了,立刻向Journal of infection投稿反驳:

在反驳中,还是用这2118位湘雅的住院患者的数据为例(患者们真不容易啊,住一次院,要承担验证阿兹夫定有效性的三次任务),分析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阿兹夫定和P药比,结果还是阿兹夫定吊打P药。

那我们也还是上里面的分组图:

根据这个分组图,年满18住院时不吸氧,有基础疾病,使用P药的患者有394人。呃,之前P药论文里明明是399人属于有基础疾病。

怎么数字总对不上呢?不过这篇基础疾病里的阿兹夫定P药大比武,好歹和基础疾病论文里阿兹夫定组在人数上对上了——年满18,住院不吸氧,且有基础疾病,用了阿兹夫定的都是245人

只不过基础疾病论文里,245位阿兹夫定使用者出现了17个疾病进展,5人死亡:

同一组人,一变成和P药比,245人里只有16个疾病进展,4人死亡:

看来一切都是要对比,一看是和P药一比,阿兹夫定连死人都能变活一个。还是P药,才能造就更好的阿兹夫定啊。

可这样一来,湘雅的阿兹夫定平行宇宙就更复杂了。

你看啊。我们现在有一个世界里,2118名湘雅新冠住院患者,年满18住院不吸氧,有基础疾病且用了阿兹夫定的是253人。另一个世界,2118名湘雅新冠住院患者,年满18住院不吸氧,有基础疾病且用了阿兹夫定的是245人,其中5人死亡。最后还有一个世界,2118名湘雅新冠住院患者,里面虽然年满18住院不吸氧,有基础疾病且用了阿兹夫定的是245人,但最终4人死亡。

不是我不明白,是阿兹夫定的湘雅宇宙太复杂。




订阅关注防失联







也别忘了备用号





参考资料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185838/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193346/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03523/

  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207823/



原创不易 赞赏随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