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浦劬 | 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的理论分析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A

BSTRACT

摘要


以党建引领扶贫脱贫攻坚,是我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点,它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建设的实践路径。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表明,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关系内含深刻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体现着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回答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推进党的建设的路径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人民治贫扶贫脱贫、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模式。




K

EYWORDS

关键词


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UTHOR

作者简介


王浦劬(1956-),男,江苏盐城人,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F

 OUND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研究”(19ZDA002)子课题“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3)。




2020年,我国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将取得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将告别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造福亿万人的伟大工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因此,脱贫攻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同时,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根本前提和核心保障。因此,以党建引领扶贫脱贫攻坚,是我国扶贫脱贫攻坚战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抓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1]。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点,它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建设的实践路径。实际上,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脱贫攻坚实践促进党建发展的过程,这就“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2],集中而生动地体现着“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3]。因此,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机制中的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关系及其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辩证思维和政治内涵,本文尝试对此作一理论解析。




一、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的理论逻辑



(一)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4]。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和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的属性和方向,决定了新时代必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5],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兴国的实践中正式确定脱贫攻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7]。这其中,包括“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脱贫”的战略目标、“四种扶贫思路”的战略内核、“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战略重点和“三大机制”的战略保障[8]。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庄严承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9]。就其属性而言,脱贫攻坚本质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本质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10]。由此可见,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执政兴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具有根本目标和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都是党的根本性质在自身建设伟大工程和伟大社会革命方面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是党坚持和践行其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把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有机结合起来的丹心写照和生动实践。

在实际运行和绩效方面,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之间具有互动映现、彼此确证的辩证关系,党的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力有效实施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而党领导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既是实现党的初心使命和战略目标的标志性指标[11],也是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的检验标尺。由此可见,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事业。(二)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12]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其最大优势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强调,推进脱贫攻坚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效领导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前提和决定因素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有力引领和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因此,以党建引领和促进脱贫攻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事业的政治路径,也是推进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逻辑必然。第一,党的政治建设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政治前提。脱贫攻坚是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宏大、结构复杂、涉及广泛,这就需要以先进思想武装起来,具有科学信念、坚强意志、战略定力和巨大凝聚力的主心骨,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3]。需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需要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和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构建党的全面领导下多方参与的协同共治格局;需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监督问责[14]。所有这些,恰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着力点所在。第二,党的思想建设是构建和巩固脱贫攻坚精神支柱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15]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谋求中国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因此,推进脱贫攻坚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使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然,是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事业。“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16]时至今日,“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17]这就需要切实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8]。需要教育和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9]。党的思想建设过程,正是坚定信仰、纯洁队伍、强化修养、荡涤灵魂的过程。显然,党的思想建设内含的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正是脱贫攻坚的精神和灵魂所在。第三,党的组织建设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依托。脱贫攻坚,是党领导千万人民告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这一进程需要坚持和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巨大优势,并且把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领导权威和治理效能;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凝聚和激发党的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需要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路线,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组织机构和组织规范,形成运行通畅、结构严密的组织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政治和业务素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然,党的组织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与脱贫攻坚的组织需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20]。第四,党的作风建设是落实脱贫攻坚的必要保障。“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1]贫困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战略,贫困群众能否真正脱贫,脱贫攻坚是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相关方针政策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和落地生根,脱贫攻坚能否达成精准扶贫的目标,以及是否能够切实防止脱贫群众再度返贫,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真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2];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永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断改进干部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23]。深入基层一线,关心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强化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脱贫攻坚对于干部和党员作风的这些要求,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髓所在,恰恰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脱贫攻坚精准到位的基石。脱贫攻坚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贫困体系,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运用制度治理贫困的能力和本领。实践证明,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能力与贫困精准治理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确定贫困治理的现代化取向,确定人民群众是治理贫困的主体,正确构建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脱贫攻坚和治理贫困的体系。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发挥能力、展现本领,另一方面,善于增能赋权于多方主体,形成脱贫攻坚的多方合力,使得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到位。第六,党的制度建设是脱贫攻坚得以持久巩固的规则依托。脱贫攻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脱贫攻坚的成果和绩效需要得以持久巩固,这就需要脱贫攻坚不仅久久为功,而且需要简约高效的治理制度,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而作为脱贫攻坚引领力量和中流砥柱的党的制度建设,是脱贫攻坚制度化建设的引领。通过党的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脱贫攻坚制度建设,是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制度建设路径,在党的建设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是制度治党的基本任务。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要把党的扶贫政策和脱贫任务宣传落实到一家一户,实现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就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实践表明,党建引领的脱贫攻坚将从中央到村庄贯通的执政党政治逻辑与科层制的行政逻辑有机结合,赋予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制度建设的全新内涵。(三)脱贫攻坚促进党建的砥砺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与此同时,脱贫攻坚进一步促进了党的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彰显了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及其与党性之间的深刻和深厚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就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恰恰是对于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初心使命、党性修养、政治观念、组织作风、治理素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实践大考,是凝聚和融合党心民心、巩固和深化执政基础,提升和强化治理能力、检测和荟萃骨干精英、砥砺和淬炼党性党魂、纯洁和保持党风、健全和完善党规党纪的历史机遇。因此,它现实地成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强化党员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社会和政治路径。第一,脱贫攻坚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重温和巩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信念的精神洗礼。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对脱贫的强烈渴望和坚忍不拔的脱贫毅力,是砥砺共产党人党性灵魂的磨刀石、淬炼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炼钢炉。在脱贫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亲身深刻体验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等重大问题。由此检验其政治信仰和信念,检讨其初心使命,检测其党性原则,从而极大地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的政治积极性,升华其精神境界,纯洁其政治动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二,脱贫攻坚实践是促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强化党的政治优势的发动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4],而脱贫攻坚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为直接的实践途径。脱贫攻坚把党中央领导的政治权威、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的政治能量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不仅使党的政治建设获得来自人民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使党的政治权威得到来自人民的持久恒常的衷心拥护,使党的政治优势得到来自人民的永不衰竭的强劲巩固,使党的政治信用得到来自人民的发自肺腑的真诚认同。因此,脱贫攻坚把党的政治优势与人民的由衷信任有机凝为一体,使得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政治信任和社会资本不断得以加强和更新。第三,脱贫攻坚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创新的助力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要求党的组织建设和创新源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并证之于实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进党的建设与社会生产与民生的全面融通。同时,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是扶贫工作最前沿的指挥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最清楚基层情况和贫困的症结所在。因此,可以通过完备的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制度体系配套建设,促进基层支部加速转型为服务型党支部,不断创新组织和制度,使得“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制度、党建与产业结合制度、帮扶党支部联建制度等制度创新举措不断涌现。此外,脱贫攻坚可以促进基层党组织统筹和整合基层力量,化解当前乡村基层的“低组织化”问题,连接农村自治组织、专业协会、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事实证明,只有脱贫攻坚实践,才能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广泛的机会,酝酿和催生优秀的党建工作方法,使党不断实现组织建设创新。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25]第四,脱贫攻坚是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能力素质的淬火炉。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实效性,切实检测了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能力和素质,鉴定了其实际本领状况。实践证明,只有在脱贫攻坚这种集约型和集成型的淬炼过程中,党组织的薄弱短板才能有效得到弥补,党员的能力素质才能切实得到提高。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持久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脱贫攻坚是对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能力素质的高效锤炼。实际上,正是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26]第五,脱贫攻坚是党的建设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7]因此,脱贫攻坚的绩效,不仅体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度、力度、广度和深度,而且映现和显示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效和进展,确证着党的政治权威和战略方略的实施效度,显示着党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真实厚度,呈现着党的建设转化为脱贫攻坚效能的实际程度。第六,脱贫攻坚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粘合剂。脱贫攻坚既是党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党和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高度一致性,党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联动性,使得党的建设和党的政策方针与贫困群众具有紧密的联系;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展开的伟大实践,“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28]。因此,脱贫攻坚的过程,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深入贫困群众,直至驻村工作,扎实调查摸底,切实清楚民情民瘼,找准致贫原因,与贫困群众同甘共苦,共同探索和创新扶贫思路和方式方法,实现精准扶贫和真正脱贫。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极大地密切党群关系,转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作风,极大加强了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此,脱贫攻坚实践大大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了党执政治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的辩证思维



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诠释了党在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如何以辩证思维治国理政的问题。从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来看,这种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治国理政的执政基础和政治优势与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于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而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对于党的执政治国来说,本质上是强化和发挥政治优势、厚植执政基础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的这一深刻内涵:“发挥政治优势,强力开展脱贫攻坚……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29]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30]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就是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使社会实现共享发展,而“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31]由此可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使得党的政治优势、执政基础、人民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和党的宗旨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事业中达成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而全面从严治党,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战略。与此同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标准在于贫困人口的消除。“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3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34]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35],并且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目标和标准,“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36]。由此可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使得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战略有机结合和辩证互动,使得全面从严治党路径理性与脱贫攻坚的目标理性有机结合,形成辩证联系。党的全面领导与各方协同合力的有机结合。党的全面领导,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统一协调各方利益,使全国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协调发展。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结构与功能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时,脱贫攻坚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发动各方参与,形成各方合力。这就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和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37],创造金融、电商、光伏、林业、教育、医疗扶贫等多种多样的扶贫脱贫形式,由此形成党的全面领导与各方协同治理、政治机制与多重机制有机结合的治贫体系和机制。党的行动治理与制度治理的有机结合。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对于贫困的全面宣战,是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使命宗旨和庄严承诺付诸实施的行动治理,是以执政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广泛动员和组织贫困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展开的社会革命和国家治理行动,从而具有行动式治理的鲜明特征。与此同时,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又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强化落实”[38]。由此可见,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行动治理与制度治理的有机结合。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有机结合。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鲜明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社会革命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这一互动关系体现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事业,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的党和国家行动。实践证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就和成功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前提。另一方面,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使得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如同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那样:“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39]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脱贫一批。因此,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集中体现了脱贫攻坚实践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从实际出发的辩证统一。
《民主评议 精准识别》 黄斌摄影  来源:影像中国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40],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41]另一方面,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确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42]因此,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贯彻内涵扶贫方略,“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43]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44]由此可见,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体现。




三、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的政治内涵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构成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中蕴含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政治内涵和贫困治理的独特中国智慧。第一,从根本上来讲,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即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辩证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是一个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党,是一个在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历来关系重大、决定全局”[45]。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根本上是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实施和推进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社会革命改造社会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就此精辟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46],而“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47]。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自我革命与其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具有本质一致性、联系有机性和目标共同性。而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则决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仅是由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而且决定了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伟大社会革命,是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的。“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48]党的自我革命不仅是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前提,而且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深度、广度、效度和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党所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内容,则能动地决定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属性和功能。在实践中,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社会革命,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和实施的。事实表明,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党通过自我革命,强化党的建设,始终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积极发挥强大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优势,推动脱贫攻坚事业迅猛发展,以社会革命的巨大成就改变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面貌,使得中华民族告别了千百年的贫困困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与此同时,脱贫攻坚的伟大社会革命,也转而强化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和能力,党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宗旨和人民要求展开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优化和强化。实践证明,正是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进了脱贫攻坚的社会革命,而脱贫攻坚变革则在发展中激发和促进了党的持续自我革命和建设。“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49],党从脱贫攻坚的社会革命和人民群众中汲取深化自我革命的力量和智慧,从而不断获得推动社会革命的新的更为强大的动能。党的自我革命的原动力、政治引领力、组织动员力与人民群众中蕴含的从事脱贫攻坚社会革命的深厚能量有机结合和辩证互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画卷和发展优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第二,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回答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怎样在改革和发展中有效推进党的建设的问题。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另一方面,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是尖锐的、严峻的。这两方面的现实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50]因此,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51]。在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结构和机制,以辉煌的成果,精当地诠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于党的自我革命。与此同时,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还表明,党的自我革命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展开、推进和实现的。党的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四个自我”的深度、高度、广度、效度和程度,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实现的;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推进的;党的领导干部的忠诚、干净和担当的素质,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练就和养成的;党组织的战斗力,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到优化和强化的;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到砥砺和升华的;党的政治权威、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是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及其效果中得到提升和验证的。一言以蔽之,党的自我革命与党所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彼此证成,党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党在伟大社会革命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综上可见,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党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使得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过程中,经得起新形势、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考验,“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2]另一方面,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有机结合,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在伟大社会革命中予以实施,推进社会生产力更加充分和均衡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转而使得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得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具备稳定可靠的政治基础和保障,使得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有效治理国家不断获得力量源泉。党“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53],从而使得党与人民、党与社会紧密联系,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治国理政过程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和“人民至上”的原则,有机结合、融合和凝聚为一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关系及其实践,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如何领导人民治贫扶贫脱贫、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人人得以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在中国这样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执政地位并且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贫减贫和共同富裕的模式和路径,既不同于以政治革命和政治运动来治理和消除贫困的模式,也不同于仅仅以政府社会保障政策和二次、三次分配福利来治理和减轻贫困的模式,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财富的同一性,从而达到“社会的活动与社会的享受”的直接同一的原理[54],以执政党全面领导和治理国家,领导和组织人民紧紧围绕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和中心任务,在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优化党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能力,在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发展和强化人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全面发展的权利,实现贫困人口的权利脱贫和能力脱贫。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贫困的多因素、多区域和多层次,展开多维度、多途径和多方法有机组合实施的全面脱贫。这一脱贫模式,本质上是执政党自我革命与人民参与的社会革命的有机结合模式,既是党引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模式,又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深刻的社会革命的模式。在这场社会革命实践中,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现实地体现为中国扶贫脱贫的鲜明特色: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表明,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本质上是党的信仰和信念转化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55]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的伟大实践。党的信仰和信念,是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结构、机制构成和有效运行的精神灵魂和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过程,就是党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党心、民心的过程,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的过程。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是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和巨大能量转化为人民的力量和幸福的过程。作为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具有大党的气魄、格局和能量。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领导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具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威,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整合能量,具有强大执政优势和配置资源能力。因此,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结构和机制的运行和实施,是执政党通过政治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把党的执政优势和巨大能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向着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社会解放的道路上迅跑的巨大动力的过程,是党通过增能赋权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生活、创造社会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的过程。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56]。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表明,新时代以来的脱贫攻坚过程,本质上既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转化为党的领导干部、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1949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新时代,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的实践,就是在人民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党带领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发展和强化人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全面发展的权利,实现贫困人口的权利脱贫和能力脱贫,并且把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能力转化为贫困治理的实际效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一致。新时代,党准确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生产条件分配的正义入手,把脱贫攻坚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予以考量,通过生产条件分配的正义,逐步达成社会财富分配的正义。同时,党深刻把握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在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通过党的领导、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从权利实现的实质正义入手构建程序正义。正是基于这些出发点,党把自身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实施多维脱贫攻坚的方略,把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科技扶贫等有机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把收入脱贫、能力脱贫和权利脱贫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战略和方略。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是党的政治制度切实得以执行的过程,是党的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体制、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的体制机制、党保持初心使命的长效机制、党的严密的组织体制机制和严格的党规党纪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化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效益,转化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效益。由此可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模式,内含新时代共产党人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和中国大地上推动双重革命,久久为功,实现远大抱负和理想的模式和路径,展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2][11][20][26][29][40][4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48,46-47,29-30,47-48,46,46-47,4,37-38.

[3][45]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1-09. 

[4][5][6][9][19][5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

[8]曾维伦,谢卓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J].红旗文稿,2018,(6).

[10]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N].光明日报,2019-03-08.

[12]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

[13][14][1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15][48][50][52][55]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

[16][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4,19-20.

[17]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

[21][2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4]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25][30][32]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1-22,21-22,21-22.

[2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2-23.

[31][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832.

[35][37][38][39][43][44]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2日)[J].求是,2020,(9).

[36]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01.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46]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47]习近平.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7/04/c_1123080079.htm,2018-07-04.

[49]欧海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5-07.

[53][5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14,514.

[5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权威期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