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青: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你要自以为非

陈丹青 少数派悦读
2024-08-15


一个人不可以随便讲自己是读书人。我和书发生关系,是因为这些年写了几篇文章,凑成书,人家就说:你是写书的,抵赖不掉。有人忽然把我说成是优秀的散文家,这真是要命——我不过当了写作的客串,但要我对人家说“我是读书人”,这句话说不出口。


我碰到王安忆,发现她和我同届,我们立刻有个默契:我们都没读过书。但是,我画起画来,她写起小说来,莫名其妙都混到一点名气,很奇怪的一件事。道理很简单,就是,“文 革”结束,非常荒凉。断代,没有人,我们就混出来了。


大家知道上海、北京从前都有旧书店,作家阿城非常熟悉北京的琉璃厂,他说他的读书经验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下课跑到琉璃厂看杂书,就站在那儿看。上海有一条福州路,民国时期遗留的旧书店一家连一家,很多宋版书、明版书、清版书。我小时候经过这些旧书店,还能看到,虽然解放后公私合营,但世世代代旧书店的味道都还在。“文 革”开始,一夜间捣毁、关闭,没有了,现在琉璃厂还在,福州路还在,但再也恢复不了几十年、上百年开下来的那种旧书店格局。


我前年到东京,问人家哪里是旧书店街?说是在神保町。我坐着地铁去,一出来看到那条街,立刻想起小时候的上海福州路。神保町家家书店都很旧,小得要命,老板坐在书堆中,整个空间大概就像这张桌子那么大,在那儿吃便当,弄个小电风扇,一个小灯泡挂着。他不是穷,不是破烂,他是摆谱,他真的有谱可以摆:我这是多少世代的旧书店



这就是咱们一天到晚说的人文积淀。我们这儿呢?全毁了,好好的传统,没了。


我说自己不是读书人,也有点说反话的意思——前面一句是老实话,后面一句是反话——读书是很安静的事情,房间里有人,一点声音没有,肯定在读书,现在变成看电脑。看电视有声音,吵得要命——论教养,你如果真是读书人,你不会讲出来,不会告诉别人。


你读书也好,弄艺术也好,不要弄成一个身份——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你会画画,你会做两行诗,或者你会弹钢琴,不要和人家说。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我才知道:原来教养是这个样子。但我们这边不是。我出国前,从没当面听到哪个人说:我是读书人,我是知识分子。很少有人说这句话。

1992年回国后慢慢交些新朋友,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读书人,我们读书人怎样怎样,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呢?而且名片上还印着“某某画院二级画师”,然后打电话来:丹青啊,我通过一级画师了,咱们吃饭、喝酒。这等于名片上告诉你说:我是处长,我是局长,我是厅长。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会变成一种风气:一个人的身份那么重要。


总之,我说我不是读书人,第一是老实话;第二是在说反话;第三是在说气话;第四是有点沮丧。但我要告诉大家,我说自己不是读书人,是要给知识和书保留最后一点诚意和敬意。


我虽然读书实在是少,但书本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还有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你不知道。每次媒体让我谈读书,我都会拒绝,尤其是叫我推荐书目,我不好意思说我今年读了哪本书,然后登到报纸上去,让别人去读——你怎么知道别人没读过?如果有很诚恳的年轻人站在我面前,我可能会想一想,我会问他“你读过没有”,他说没读过,我会说“你去试试看”,但媒体每年这样的邀请我都会婉言谢绝,我做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你要自以为非。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每一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它让你躲进去,给你庇护,让你安静。我们在插队的时候,桥底下睡过觉,田野里睡过觉,两三个男孩挤在这么窄的床上,也睡着了,那时真渴望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但是我的青少年时代非常快乐,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有书,有了书,你就好比有了自己的房间,每一本书就是自己的房间啊。



陈丹青手里的笔,无论画画还是写字,都很厉害。有人说,陈丹青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在中国不多见了。他自己却死活不承认,还专门写文章,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是读书人。


其实,是不是读书人,只是一种称谓,陈丹青的读者最在乎的是他写的文字内容。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朴素、睿智且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可惜的是,他写的文章虽在网上散见各处,却并不齐全,也有被网友删改之嫌,要读到完整的内容并非易事。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这套由理想国出品的陈丹青2023年新书——《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除非我们亲历》《目光与心事》套装珍藏版。


这是一套陈丹青文章精选合集,是陈丹青近10年来的潜心之作。陈丹青签章版更值得珍藏,库存已告急,喜欢的书友可抢先收藏。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共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


前两辑中,作者怀抱深刻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视角,对绘画、影视剧、摄影、文学、阅读等话题展开讨论。


第三辑收录由视频节目《局部》所引发的,其对于美育中“观看”、“鉴赏”犀利的探讨。


后两辑集合木心相关的精选文章,以及木心美术馆历年精品展览的序言——配上展陈图片,身临其境,走进陈丹青作为策展人的另一重身份。



●《除非我们亲历》收录陈丹青近十年来十篇为亡故师友而写的悼念文章。从日本演员高仓健、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到今年倏然而逝的天才导演万玛才旦。


作者年逾古稀,忽知亲友走了而动笔,在与不同人的恳切交往中回想一个个时代与命运,又在一次次描述越来越近的死亡。



●《目光与心事》本书收录陈丹青近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评论跨越戏剧、现代美术、当代小说、素人绘画等不同领域。


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这套书的设计独具匠心,朴素而精美,别有一种优雅,恰如陈丹青其人。适宜收藏、品阅,更适宜赠予友人。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本套书陈丹青先生签章版,更增添了一份珍藏价值,目前库存告急,仅余数套,喜欢的书友可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择“陈丹青作品集“)



▍延伸阅读

陈丹青:一个人说什么话就是什么嘴脸

陈丹青:为什么你不逗逗我呢?

陈丹青:他人的死亡告诉你,你也要死的

张宏杰:从“进贡”看乾隆如何带头腐败

朱元璋:这届百姓不行,群臣也不行,只有我老朱行

哈耶克三原则: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自由的捍卫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

谌旭彬:晚清改革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叶永烈: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老蒋

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怀疑一切,就会失去一切

尼采:即便痛苦, 也不代表我们有权悲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