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伊朗报道莱希直升机事故,镜头之外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丨凤凰记者手记

有凤来伊 凤凰卫视 2024-05-25
伊朗5月23日上午在南呼罗珊省比尔詹德,为已故总统莱希等直升机事故遇难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在比尔詹德市的告别仪式现场,大批民众从各地赶来,缅怀总统莱希。人们手举莱希的遗像,簇拥着安放莱希棺木的灵车,通过游行的方式,向逝者作最后的告别。


根据安排,莱希等直升机事故罹难者,共有五场告别仪式,分别于21日在东阿塞拜疆省大不里士,当天下午在库姆省库姆市,22日在德黑兰,23日上午在南呼罗珊省比尔詹德,下午在拉扎维呼罗珊省马什哈德举行。

凤凰驻伊朗记者李睿在报道伊朗总统莱希遗体告别仪式后,写下了这篇记者手记……

从大不里士回到德黑兰,疲倦的脑子也不想动了,睡觉前想着这两天都忙着做连线发报道,总共睡不到8个小时。大不里士太冷了,我穿了两件裤子,三件衣服还借了司机太太的大衣,才暖和起来。

我去的时候大不里士一直在下雨,葬礼之前都在下大雨,我还担心怎么连线,没有想到快到葬礼开始时天空就放晴了,也许老天庇佑。
我们找了当地一位司机,他说这些天都在下雨,天气不好,不明白为什么莱希在恶劣天气下还要乘直升飞机,说坐车去也只有90分钟车程,100多公里。

现场又听一位当地人说,其实天气预报已经预警说有大雾,飞行员也说不适合飞行,但莱希坚持要飞,说要赶时间,活动已经排满。没有想到就坠机了,还落在伊朗和阿塞拜疆边境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山上。

(伊朗红新月会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坠落在一处树木茂盛的山坡位置。)

又有当地人说,当时坠机后,只有主持周五大礼拜的阿亚图拉哈希米还活着,他打电话求救说,“飞机坠毁了,他情况不好快来救他,其他人的情况不清楚”。后来他也很快受伤死去,遇难者中只有他的遗体完好保存。官员接到电话后其实是知道坠机,但还是用“硬着陆”的词语,避免让公众一时无法接受。消息一点点放出来,但内部已经知道坠机凶多吉少.....

虽然这些也都是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但听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不知道是真是假,只能等最后事情调查结果出炉才能知晓。

伊朗总统莱希(左)、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右)

昨天下午到了大不里士,赶连线又去拍了哀悼集会现场,又去了莱希等人遗体存放的太平间。回来时想去遇难的神职人员的老父亲家采访,没有想到安保人员阻止,没有拍到。回来想在酒店里连线被阻止拍摄,也许太累了,很少这么暴躁地和酒店安保人员吵架。

其实我是很想采访那位九十多岁的老父亲,据说他在当地德高望重、受人爱戴,也确实看到深夜还有很多人在他家门前站着吊唁。

很遗憾到处挂着的只有这四名官员和莱希的侍卫长的照片,其他一起遇难的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机械维修师的照片并没有看到,其实他们也应该在哀悼的照片中。

之前官方说九人在飞机上,可是看到灵车上八个灵柩,也有人说第九个人的遗体没有找到,不过再看伊朗官方公布的消息是八个人的名单。这两天媒体消息满天飞,很混乱,只能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其实我们在现场拍到的,也只能代表莱希的支持者。甚至我发现,大不里士很多参加葬礼和哀悼集会的人是冲着他们遇难的省长和阿亚图拉哈希米而来。

据说省长仅有41岁,年轻实干,才上任不到五个月就遇难。上一任省长也是在任上突发疾病去世,一年内大不里士失去了两位省长。

当地的阿亚图拉也是根基深厚、亲民宽容、受人爱戴。采访时有很多女性哭得不停落泪,让我也忍不住想哭。

说起莱希和他的家庭,我也采访过他的妻子第一夫人扎米勒。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和莱希一起生活四十多年,夫妻相处的秘诀是包容。看到照片上她趴在莱希棺木上痛哭,心里也不好受。

记得一次参加外交部组织的各使馆拍卖活动,见过阿卜杜拉希扬的妻子和女儿。她们身穿黑袍,但女儿个子很高,像她的父亲。我和她还简单交谈了两句。

第一次见到阿卜杜拉希扬是在议会采访,他当时是议长的外交顾问。后来在导师的讨论课上见到他,我们见到彼此都一愣,才知道他也是在德大读国际关系博士。我对他的印象是比较保守谨慎但也很灵活,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喜欢当外交家。听说他阿语很好,在内贾德时期就是负责中东地区事务的副外长,很熟悉中东事务。我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采访莱希,他也似乎不是很喜欢接触媒体。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拘谨而努力勤奋的人,从未在公众场合开过玩笑,也很少看到他大笑过。

鲁哈尼和内贾德都喜欢踢足球,但很少看到莱希喜欢什么运动。他在鲁哈尼时期担任司法部长期间,还是做了一些事情,口碑不错。听说他也非常朴实清廉,他遇难后,媒体拍摄到人们去他母亲和姐姐的家里吊唁,家非常小和朴素。

在街上采访的时候,大部分人不愿意接受采访,不愿意对莱希等人作出评价,人们更关心的是经济是否改善、美元汇率是否会进一步上涨。 人们并不担心会出现混乱和动荡,但原有的政治进程突然被打破了。总统要重新选、内阁要重新成立,正在进行的项目可能会中断或耽搁很长时间,新总统会是谁?未来领袖又会是谁?可知的变得不可预知,不远的未来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所以,莱希遇难后,才是对伊朗体制的一次大考验。

源:Phoenix名人馆
作者:李睿
编辑:yvonne

今日视频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约就派兵入乌克兰列出红线,法国外籍军团是否已进入众说纷纭 | 凤凰观察
·西班牙宣布永久撤回驻阿根廷大使:米莱的言行在国际关系领域史无前例
·卧底贩婴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