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ES:超低温LiCoO2电池用防冻电解液重建富含LiF的界面

熊JOJO 新威 2022-11-26


01


导读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增大,挑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当工作条件偏离室温时,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对LIB的高温性能和失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低于0℃的性能受到的关注较少。低温下LIB的容量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电池内部电解液的性质变化。如果能解决电池的低温性能问题,那在极地、太空等一些极低温条件的地方都可以不用担心电池使用问题,这无疑助力了人类探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02


成果背景


高能量密度Li||LiCoO2电池体系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在极低温条件下应用,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包括液化气电解液、新型助溶剂、稀释添加剂、高氟溶剂等。但迄今为止的改进结果仍然令人不满意,特别是在电解液/电极界面方面,而来自哈工大的何伟东团队通过使用甲酸异丁酯(IF)作为防冻剂,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氟代碳酸亚乙酯(FEC)、亚硫酸二甲酯(DMS)的氟硫电解液体系和IF,实现低溶剂化和高Li+饱和浓度电解液。该电解液具有高去溶剂化能,可实现Li+的高效可逆传输,从而形成稳定的富含LiF的SEI和CEI界面,具有较大的Li+电导率和较大的扩散系数。

这项成果于2022年11月11日以题为Reconstruction of LiF-rich interphases through an anti-freezing electrolyte for ultralow-temperature LiCoO2 batteries的论文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


03
关键创新

(1)使用甲酸异丁酯(IF)作为防冻剂,设计了氟硫电解液以实现低配位数、高去溶剂化能量和高Li+饱和浓度电解液,可实现Li+的高效可逆传输,并形成丰富的F自由基,以构建稳定的具有大Li+电导率和大扩散系数的富LiF的SEI和CEI层;


(2)在-70℃下,使用该电解液的Li||LCO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推动了超低温LCO电池进一步发展。


04


核心内容解读


电解液设计和物理特性:在-70°C下,使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45% IF电解液的电池工作示意图如1a1d所示,说明了改性EC+DMC和45% IF电解液界面电化学性能的设计概念。具有富LiF的SEI和CEI层可实现高效的Li+转移和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1d)。相反,贫LiF的SEI和CEI层在EC+DMC电解液中会导致刚性Li+转移和枝晶生长。作为45% IF电解液的稀释剂,IF试Li+的CN小,保证Li+在低温下的高效传导。因此,与EC+DMC和FEC+DMS电解液相比,IF基混合电解液结合了IF试剂和FEC+DMS电解液的优点,在低温高压应用中更稳定。

【图1】EC+DMCa)和45% IFd)电解液的示意图EC+DMCb)和45% IFe)电解液的Li+溶剂化结构和相应的去溶剂化能EC+DMCc)和45% IFf)电解液的拓扑分析中确定的迁移路径g)特定温度下不同电解液的Li+饱和浓度h)不同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i45% IF电解液与代表性低温电解液的容量和相应循环次数的比较。

1b-c和e-f显示了Li+溶剂化结构、相应的去溶剂化能量和从拓扑分析确定的迁移路径。45% IF电解液的去溶剂化能远高于EC+DMC电解液的去溶剂化能,如1b和1e所示。在EC+DMC电解液中,Li+的整体运动路径基本保持不变,限制了Li+的偏移,提供了较小的扩散系数和离子电导率,而且该区域变得太小而无法进行Li+迁移,如1c所示。径向分布函数(RDF)数据分析表明,EC+DMC电解液显示出一种特征性的溶剂分离离子对(SSIP)结构,其中Li+配位由EC、DMC和PF6-分子控制(4b)。由于EC和DMC溶剂在~39℃和~3℃的凝固点较高,因此Li+的传输在-20°C时受到限制。相比之下,Li+的轨迹范围较大,并且在1f中可以看到完全连接的可迁移通道,导致较大的扩散系数和离子电导率。

提出用Li+的饱和浓度来分析Li+的溶剂化程度,如1g所示。在-70℃时,添加防冻剂IF的45% IF电解液溶剂化度低,Li+饱和浓度高,保证了Li+的高效迁移。1h显示了45% IF、FEC+DMS和EC+DMC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1i总结了文献报道中不同低温电解液的详细比较,45% IF电解液在-70℃的容量和循环次数方面表现出最好的综合性能。

低温行为:组装面容量为~0.82 mAh cm-2和~2.74 mAh cm-2的Li||LCO电池,以分别研究实验和实际条件下的负极稳定性。2a表明,与EC+DMC电解液(60℃至-20℃)相比,45% IF电解液具有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从60℃至-70℃。2b显示了与对照组相比,使用45% IF电解液的电池具有更优异的倍率性能。如2c所示,在1/3 C和-20℃下,采用45% IF电解液的Li||LCO电池具有156 mAh g-1的最高容量和500个循环93.5%的容量保持。在2d中,即使在-70℃下,电池在170次循环后也可以实现110 mAh g-1的容量。

【图2】使用不同电解液的Li‖LCO电池2.70-4.45V)的电化学性能,LCO载量分别为~3 mg cm-2~10 mg cm-2。(a)在不同放电倍率下60°C到-70°C的温度性能。b)倍率性能和(c)在-20°C下使用不同电解液的电池在1/3 C下的循环性能。d)使用45% IF电解液的电池在1/15 C-70°C下的循环性能。e)含EC+DMC和45% IF电解液的电池在1/3 C-20°C下的循环性能,LCO负载约为10 mg cm-2。(f)使用45% IF电解液的电池在1/15 C-70°C下的循环性能,LCO载量约为10 mg cm-2。(g)低温放电曲线。电池在不同温度下充电,并在-70°C下使用45% IF电解液放电。(h)由Li‖LCO电池和45% IF电解液在-70°C下供电的电动玩具的光学图像。(i)工作与近期关于低温电池的相关工作的比较。

对于实际应用,研究了约10 mg cm-2的高负载LCO正极(约2.74 mAh cm-2的面积负载)。如2e所,在25个循环内EC+DMC电解液的电池容量衰减很快。如2f所示,具有45% IF电解液的电池在1/15 C和-50℃、-60℃和-70℃下具有146 mAh g-1、124 mAh g-1和109.7 mAh g-1的容量。在2g中,室温充电-70℃放电时,45% IF电解液的电池初始库伦效率为88%,-70℃充放电时为69%。2h显示了在-70℃下使用45% IF电解液的LCO电池。

SEI和CEI层组成:描述Li+在EC+DMC和45% IF电解液中在-20℃下的沉积行为的示意图如3a和3e所示。常规电解液在-20℃以下容易形成枝晶,因为其成核尺寸小,Li+扩散比室温下慢,导致沉积不均匀。EC+DMC电解液的Li金属表面呈现出大量苔藓状和针状枝晶分布不均匀,导致Li+电导率和扩散系数较小的多孔微结构,如3b所示。相比之下,具有45% IF电解液的锂金属表面呈椭圆形,具有密集的无枝晶和平坦的界面结构,如3f所示。

光学数字显微镜反映了低温循环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粗糙度。3d和3h表明Li+沉积相对稳定以及-20℃时平滑的负极/电解液界面。这种形态有利于减少SEI生长的表面积并抑制死锂的形成,从而改善低温下的循环性能。

【图3】通过SEM、光学数字显微镜、有限元模拟和原位光学显微镜获得的SEI特性。示意图描述了Li+EC+DMCa)和45% IFe)电解液中的沉积行为。EC+DMCb-d)和45% IFf-h)电解液的顶视图、横截面和光学数字显微镜的SEM图像。EC+DMCi)和45% IFk)电解液形态演变的有限元模拟。(jl)用45% IFEC+DMC电解液制造的对称Li‖Li电池在-20°C下在0.5 mA cm-2的电流密度和0.5 mAh cm-2的固定容量下的循环性能。在0.5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30、60、90和120分钟时,EC+DMCm)和45% IFn)电解液中锂沉积物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像。

相场模拟用于数值研究锂金属/电解液界面处的电场分布,如3i3k。如3b-c所示,在使用EC+DMC电解液的锂金属负极上可以看到许多苔藓状和针状的枝晶。而具有45% IF电解液的锂金属负极沉积形态显示出一个厚实且低曲折的表面,如通过相场模拟和低温FIB所示。此外,对称Li||Li电池也在-20℃下进行研究,如3j所示。具有45% IF电解液的对称Li||Li电池显示出超过4000小时的稳定循环,而具有EC+DMC电解液的对称Li||Li电池在500小时后失效,如3l所示。

此外,将Li||Cu电池制备成比色杯型装置,以在-20℃下通过原位光学显微镜研究具有不同电解液的Cu表面的横截面形态。在不同时间记录的图像如3m。在20℃的45% IF电解液下会形成均匀致密的Li沉积,从而形成没有树枝状结构的光滑表面。

低溶剂化电解液和原位验证:通过计算模拟、拉曼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溶剂化结构。还使用经典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RDF数据,以分别分析EC+DMC和45% IF电解液中的SSIP和CIP结构。4g显示了不同电解液成分之间的Li+的CN。与FEC和IF相比,Li+更倾向于与具有更大CN的DMS配位。

【图4】电解液结构和转变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快照(ad)和RDFbe)从45% IFa-c)和EC+DMCd-f)电解液的MD模拟和拉曼光谱(cf)在-20℃获得。(gLi+与不同电解液组分之间的CNs。h)在第一次充电/放电中使用45% IF电解液的LCO电池的原位拉曼光谱。i-k)在-20℃下进行第50次循环后,45% IF电解液残留物的7Li13C19F液态NMR谱。

4h用300 cm-1-500 cm-1时间分辨拉曼图像说明了充电/放电过程。如4g所示,在充电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LiF,并在整个放电过程中存在于电解液中,这归因于丰富的F-的裂解FEC和LiDFOB以及Li+强大的离子亲和力。

核磁共振(NMR)用于研究商业电解液和反应后45% IF电解液残留物的组成,如4i-4k。在-20℃的循环后的电解液中发现了重要的LiF成分,表明在充放电反应过程中,45% IF电解液中形成了大量的LiF,构成了稳定的富含LiF的SEI和CEI层。结合45% IF电解液的13C位移结果,表明FEC分子在循环过程中被还原,F自由基与Li+结合通过单电子反应形成丰富的LiF基团。


05


成果启示


通过在LiDFOB/FEC/DMS氟硫电解液体系中引入IF抗冻剂,开发了低溶剂化、高去溶剂能和高Li+饱和浓度电解液,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该电解液可实现富LiF稳定的SEI和CEI层,具有高Li+电导率和大扩散系数、可逆工作温度窗口宽等优点。原位光学显微镜结合MD模拟和相场模拟表明,新型电解液使锂金属负极上的Li+沉积均匀,有助于实现在-20℃下的长寿命可逆对称Li||Li电池(>4300小时)。此外,使用该电解液的电池在-70℃下循环170次后,放电容量高达110 mAh g-1。调制电解液与锂金属负极和商用4.45V LCO正极的相容性为开发具有宽工作温度范围的高能LCO电池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这项工作代表了在开发基于高效电解液设计的实用低温LCO电池方面的重大进步。


06


参考文献


J. Liu, B. Yuan, N. He, L. Dong, D. Chen, S. Zhong, Y. Ji, J. Han, C. Yang, Y. Liu and W. He, Reconstruction of LiF-rich interphases through an anti-freezing electrolyte for ultralow-temperature LiCoO2 batteries, Energy Environ. Sci. 2022, DOI:10.1039/D2EE02411J.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22/ee/d2ee02411j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戳这里查看成果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