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第1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典名言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文本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律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一部重要的法学著作。写于1843年3月至9月底,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戚奇:《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当时他的法学思想深受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尽管试图用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了马克思的实际工作与其法学思想的矛盾,使他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状况推动马克思关注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的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于是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为了解决苦恼的疑问”。


《导言》是马克思在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想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首先,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宗教观,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是他的表现,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以及社会作用,指明了消灭宗教的途径。其次,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政治解放”,是国家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解放,虽然是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既没有消灭宗教,也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类解放才能消灭宗教,消灭阶级统治,实现人的自由,使全人类得到解放。再次,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形成一个彻底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就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武器的批判,即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


总体而言,《导言》仍然属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著作,尚未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距离完成这个转变上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德国可以不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第二,马克思当时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具有历史局限性。第三,马克思当时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影响,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与费尔巴哈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第四,马克思当时对德国社会的批判主要是从宗教、法律政策方面进行的,尚未进行经济批判。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主要是哲学的论证,缺乏经济学的论证,他当时的共产主义理论还属于哲学共产主义,还没有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水平。


赵阳:这篇文章首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他关于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为我们开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启示。他还首次论述了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关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宣传中哲学的作用的最早论述。马克思首次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者阶级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和必要的舆论工作。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中蕴含的彻底的精神和彻底性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整性,它的透彻性,它的自我批判精神,特别是它的致力于改造世界的气魄等等,都是它的彻底性的体现。我们要认真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王志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哲学批判和阶级批判,论证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为政治批判作的铺垫,是政治批判的先导。在对政治的批判中把德国的政治批判提高到人的层面,对政治的批判也就转到了对哲学的批判。在对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理论派”和“实践派”,说明了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合二为一的重要性。在进行阶级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通过研读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在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发挥人民的历史首创精神,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

刘嘉骁: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普鲁士社会,《导言》体现了马克思无限的政治智慧。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这是马克思通过政治、哲学的批判手段而得出的重要结论。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批判德国的现状,其终极价值指向了实现人的解放,体现了马克思的终极关怀,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可以说有着非凡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影响,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里程碑。


陈佳丽: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以独特的眼光和角度观察到德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并进行了猛烈地批判,以此来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革命之中。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革命史。中国在近代并没有成功地完成转型,走向近代化,这其中的许多原因固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直到“五四运动”之后,理论的价值被重视,共产党开始尝试用理论掌握群众。因此,我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就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给予了很多启示。必须让群众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郝晗婷: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无产阶级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这个任务。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进行“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策,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变为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汪海燕:读完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有几点:一是马克思在《导言》所进行的一系列批判,始终关注德国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无论是宗教问题、政治问题还是意识形态问题,这种强烈的现实关切使他的思想始终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是现实中的问题引发了他的一系列思考,促动他去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观逐渐发生了巨变,创建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论述颇为精辟和经典,对我教学很有启发借鉴意义。马克思的论述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关于宗教问题的经典语录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宗教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三是对经典著作的研读要实现社会史角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史角度相互结合,既要从社会历史背景视角,深入了解原著写作的背景,了解当时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还要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角度分析原著写作时马克思本人思想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原著中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具体体现,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原著的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