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主讲人:王志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写的一个提纲式的未发表笔记。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发现了这个笔记,并以附录的形式发表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核心是实践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提纲》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阐明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并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直观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了自然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自然的改造,只把人看做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当做实践的对象。因此,看不到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人能够认识并遵守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

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主观性。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却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脱离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根本没有理解实践的本质。

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费尔巴哈却把实践贬低为犹太人的卑污的商业活动,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本质。

第二部分,马克思运用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其一,马克思阐明了实践的真理性。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和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还能通过认识世界来改变世界;其二,马克思把社会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把握。其三,马克思重新定义了人的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从人的社会性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部分,马克思通过对新旧唯物主义对比,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而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是以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服务的。因此,新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以哲学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加以改造,建立一个新社会。








赵    阳







《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一开始就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实现,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


赵    磊














在将近1500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论的核心是实践问题。实践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标志,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阐述了实践的观点,确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实践观。与此同时人的思维也具有客观真理性,人的思维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必须通过实践这个基本的活动才能真正的实现对象化。人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离开实践,思维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是实践把思维与客观存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他只在意感性而忽视感性的活动,忽略了最重要的活动也就是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的理论基石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











戚    奇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一条,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

一、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在思维与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前的旧唯物论主义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二、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

旧唯物主义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夸大化了,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三、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具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把实践看作卑污的犹太人的商业活动,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傅秀云





《提纲》被认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有11条,我主要说一下对第2条的理解。从第2条开始,马克思就具体阐述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首先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马克思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真理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不是在思维和理论范围内所能够解决的。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实践,在思维范围内,从主观到主观,无法验证认识自身的正确与否,至多只能是抽象的推理、繁琐的论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思维的力量”、“思维的此岸性”都是同一个序列的概念,都是指认识的正确性。马克思认为,认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人的认识的正确性、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活动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对某事物的认识如果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达到了统一符合,那么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王晓艳




我主要就《提纲》的第三条说一下我的理解。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马克思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旧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马克思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体现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用实践回答了康德发现的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难题。

因此,这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般理解,而是对现代工业在确立人类主体在客体世界中的主导作用的真实理解。


吴    霜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我主要给大家说一下第六条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在第六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或是简单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蔺    奥








我针对第十条进行阐述。这一条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不同的。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里的“市民”指的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指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新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人类社会”指没有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对立,社会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就是指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随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他们大公无私、最有主见、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与那些没有社会化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阶级和一切小生产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无产阶级才可称为“社会化了的人类”。

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