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35)《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主讲人:汪海燕

写作背景



这篇文献的写作时间是1858年9月28日,正值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利用亚罗号划艇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6月26日中英双方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英国公使进驻北京、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等十个城市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自由传教、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赔款白银四百万两、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侵犯中国主权利益的条款。


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文章围绕中英《天津条约》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认为这一条约中第一款和最后一款包含了条约中有关英国利益的重要条款。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力图扩大世界市场而发起的对中国的贸易战争,在战后条约中勒索了大量殖民利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取的一个最大利益就是准许鸦片以洋药名义进口并征税,以这种方式实现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从而“解除了束缚”,马克思认为这是“十分合乎逻辑的结果”。

第二,关于赔款问题。马克思不遗余力地批判了中国政府的怯懦,中国皇帝以中英之间战争不是国与国的战争,而是英国同广州进行的“地方性战争”为由,让英国与广州地方协商赔款事宜。

第三,关于条约中文字表述的规定。英国侵略者提出在公文正式文件中去除“蛮夷”字样。从这一点也暴露出在近代化潮流中天朝上国与时代大潮之间的巨大落差。

第四,关于商务条款。其中关于英国船只的通商范围区域还被限定在帝国通商的大动脉之外,所以属于口惠而实不至。由于太平天国占据着中国经济最富庶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英国的殖民利益还无法真正实现,所以英国媒体认为“条约中的商务条款不能令人满意”。

第五,关于英国公使常驻北京这一条款,英国媒体认为是“条约中最妙的一点”。马克思认为这便于英国对中国内政外交施加影响,从一定意义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六,英国对于沙俄通过《瑷珲条约》等条约掠取中国的领土和其他贸易利益,深感嫉妒,由此反映了英国、沙俄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利益的斗争非常激烈。


评述



马克思在这篇文献中从宏观视野、国际关系视角,对《天津条约》中的几个重要条款进行了妙语连珠的点评,鞭挞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暴行,并且批判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是一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问题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史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