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1)《工资、价格和利润》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25至78页



主讲人:赵阳








《工资、价格和利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工资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指导。

写作背景


《工资、价格和利润》是马克思于1865年6月20日和27日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用英文作的报告。这篇报告是为了回答当时欧洲工人运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批判国际工人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使工人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而写的。

19世纪60年代初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和粗暴掠夺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日益突出。特别是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深重灾难,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促使工人运动从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暂时低潮迅速走向新的高涨,工人阶级纷纷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目前大陆上有一种真正的罢工流行病,闹着要求增加工资。”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就是国际工人运动进入高潮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第一国际内部,关于如何指导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却存在着严重原则分歧,有两种错误主张阻碍着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是以英国工联主义者为代表,他们竭力把工人运动局限于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等经济斗争范围内,反对政治斗争,鼓吹劳资合作,把“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作为最高原则和最后目标;另一种是以中央委员会委员、欧文主义者约翰·韦斯顿为代表,他认为,即使通过罢工斗争提高了工资,资本家也会相应地提高消费品价格,结果工人仍然得不到好处。因此,争取提高工资的罢工斗争对改善工人状况是有害无益的。另外,由于货币数量不变,工资提高会引起资本减少,生产缩减,工人失业,反而对工人不利。因此,工联(工会)所起的作用是有害的。

显然,如果第一国际中央委员会接受了他的观点,将极不利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面对这一挑战,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对韦斯顿的错误观点进行彻底批判,澄清工人运动中一些根本性的是非问题。马克思于6月20日和27日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作了两次演说,批驳韦斯顿的错误主张。1898年马克思的女儿艾威林以《价值、价格和利润》为标题将马克思的演说内容在伦敦发表。这篇文章的德译文发表在1897—1898年《新时代》第16卷第2册,标题改为《工资、价格和利润》。

基本内容


《工资、价格和利润》包括“引言”和十四节正文。“引言”扼要阐明了作这篇报告的目的。十四节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5节,是“答复韦斯顿的胡说”;第二部分即第6—12节,是“在适合这种场合的限度内所作的理论的论断”;第三部分即第13—14节,是“政治结论”。

第一部分,主要批判韦斯顿的观点所依据的前提、基本论点以及他所采取的立场,深刻揭露了韦斯顿错误的实质及其理论根源。马克思指出,即使按照韦斯顿工资总额不变的原则,工人也应当对资本家压低工资的行为进行反抗。因为,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只会引起利润率的普遍下降,最终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第二部分,扼要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划清了劳动创造价值同“商品价值由工资决定”的界限,为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综合考察了工资、价格和利润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阐明了工资的变化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再次批判了韦斯顿“提高工资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的谬论。

第三部分,阐述了争取提高工资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根源,总结性地批判了韦斯顿反对工人为提高工资而斗争的谬论。马克思指出经济斗争只能暂时改变一下工人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不能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是工人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唯一道路。

重要意义


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毕生的心愿,也是终生奋斗的目标。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就翻阅了大量有关经济学的文献,搜集了大量有关经济学的资料,写出了大量的手稿。《工资、价格和利润》就是这一奋斗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学习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对于我们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上。在榨取最大限度剩余价值动机的驱使下,资本家具有将工人工资尽量压低至劳动力价值之下的内在冲动;而工人则力图维护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至少不低于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最低限度。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缓和劳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劳资双方在工资问题上的对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学习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的认识。劳有所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吴霜





《工资、价格和利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工资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指导。

虽然工人每天的劳动只有一部分是有偿的,另一部分是无偿的,这无偿的或剩余的劳动正是产生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基础,但是看起来就好像全部劳动都是有偿的劳动。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它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具有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的外观;本来工人的劳动只有一部分是有偿的,另一部分是无偿的,但是在工资这个表象上仿佛全部劳动都是有偿的,马克思强调把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就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找到了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真正源泉。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刘红梅





我就马克思提到关于工资的思想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价值,好像工人的劳动得到了全部报酬,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并且“资本家总想把工资降到生理上所容许的最低限度,把工作日延长到生理上所容许的最高限度,而工人则在相反的方面不断地对抗。”劳资双方不断斗争,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来缓解劳资矛盾,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有害于工人的。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发展本身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资本家而有害于工人,最有利于资本积累,而非增加工人的工资。”他希望工人用革命的方法消灭雇佣劳动制,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里他也强调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

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价值的两种要素:生理要素和社会历史要素。生理要素就是维持劳动者生存、繁衍的必要生活资料,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也就是最低工资,这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又是保持社会生产连续性的条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最低工资制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的稳定,最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在我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我国工资制度也必须实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最低工资受生产力水平、历史上工资水平、就业状况及劳动生产率等的影响,我们的最低工资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来不断调整,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工资形式是主体分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因此工资状况如何、工资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对于分配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进而对所有制结构的优化,最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确定合理的工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高劳动报酬、尊重劳动,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王艳





 在本篇文章中,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率取决于工作日的延长在多大程度上超过工人只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价值或只抵偿他的工资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由于工作日本身并没有固定界限,资本的经常趋势就是把工作日延长到体力可能达到的极限,因为随着工作日长度的增加,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利润也同样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把工作日越延长,它占有他人的劳动量也越多,获得的利润也就会越高。关于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取利润,马克思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与论证。接下来我简单的阐述一下马克思关于工作日制度的思想及其意义。

工作日时间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限定制度,以工作日和工时为计量单位,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的突破工人的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使得劳动力在不断萎缩状态下被耗费。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强烈的指责资本家的丑恶面目,引导工人阶级不断的进行反抗斗争。在1866年9月由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代表大会倡导的最重要的行动纲领之一就是“8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制”是缩短工作日制度革命的宣言书,是基于工人运动的现实实践与时代要求而提出的。这一工作日制度的历史意义在于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历久不衰的实施。

在我国,马克思8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思想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也先后经历了为争取它而开展传播、推进运动到立法并力求实施的跨世纪的演进过程,实施这一制度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它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措施,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制和机制来加以保障;第二,它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可以自由支配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来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三,它是促进人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条件。人的自由,从其可能性说首先就是时间上的自由,因为只有在闲暇时间之中,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自由追求。然而,从我国8小时工作日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加班常态化的现象。当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人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参与竞争。同时,企业也一直希望利用更低的成本雇佣更多的人力,因而8小时工作日制度似乎正在慢慢消失。针对此现象,仍需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来不断完善工作日制度。





李泽陆





我主要说一下对资本的认识,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三者及其关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一般内容,指出在资本主义初期及资本剥削下,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使之最大化,不断实现价值增殖的本性。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工人阶级要不断与资本家对抗提高自己的生存境况并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从马克思对资本的总体分析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资本具有悖论特性。虽然马克思指出资本具有逐利性和剥削性,但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过资本主义所起到过的革命历史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本的这一特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解释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物质条件使我们不能抛开资本的积极作用,不能离开市场经济。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资本的逐利性,避免高度资本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以此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弱化资本的负面影响。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都会依靠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获得感。因此,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上驾驭市场经济及资本运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编辑:刘红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