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3)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第79—87页


主讲人:王志健



写作背景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来,在资产阶级社会遭到了冷落,导致社会宣传受挫。与此同时,国际工人运动因受蒲鲁东主义等非科学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影响,斗争不能有序有效开展。对此,恩格斯为了扩大《资本论》影响力,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于1868年在《民主周报》上刊载了《资本论》第一卷书评,对《资本论》做了科学的评价。


主要内容

一方面,《资本论》第一次科学说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实现了超越以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根据以往政治经济学界的共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尺度,只有相等的价值才能进行交换。按照这一说法,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报酬,就应该与工人创造的价值相等。如此以来,资本家就会无利可图。但事实上,资本家的财富越来越多,工人的工资越来越少,显然与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价值规律相矛盾。面对矛盾,以往的经济学家束手无策,只有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家财富增多的来源,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剩余价值不能在买卖双方的流通领域产生,也不能在买卖双方的相互欺诈中产生。于是,马克思在生产领域找到了产生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工人能够将劳动能力的使用权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就只能在工人劳动能力的使用权范围内,尽可能地延长劳动时间,即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偿付工人工资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产品,被工业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再由商业资本家通过高出买进的价格卖出,因此,剩余价值就以利润的转化形式在流通领域以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了。

另一方面,《资本论》为工人彻底认清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为工人反抗资产阶级的实践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时间不断延长,使工人不堪重负,为了争取合理的休息时间,工人不断地与资本家进行斗争。但此时的斗争仅仅局限于改善工作环境而斗争,还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随着资本家财富的不断积累,造成了大量失业的产业后备军,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庞大 。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庞大,但政治觉悟还未提升到阶级斗争的思想高度,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此时《资本论》的出版,能够让工人阶级提高思想觉悟,清醒认识到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