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12)《资本论》第四篇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427—580页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经典名言

1.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2. 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

3.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程度。

4.采用机器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剩余价值,同时也增加了体现这些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从而,在增加供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的物质时,也增加了这些社会阶层本身。

5.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农业的变革,不仅所有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它们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研读笔记

高晓娟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主要特征是大规模使用机器,借此急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增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了第三历史阶段。机器大工业是在工场手工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产业革命的产物。

机器的应用是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最初发生于英国的纺织业,不久就普及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各国,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完成。机器生产不仅代替了手工业生产,而且占据了统治地位,创造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生产力。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通过对劳动手段的变革,使劳动机构成为机器体系,从而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工作时间,降低了产品价值,这就不仅增加了剥削剩余价值的数量,并且还扩大了榨取劳动群众的范围,加深了工人贫困的程度,于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更加深刻和阶级斗争更加尖锐,最终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物质条件。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马克思在本章中非常详细地阐明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特征、实质和影响等问题。本章共十节,从其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五节,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相应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斗争。其中,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主要说明了机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劳动组织发生的相应的变化;第二节“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说明了机器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机器的使用遇到了资本主义特有的限制,从而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三节“机器对工人的直接影响”,论述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第四节“工厂”,是从整体上来考察工人在工厂中隶属于机器的地位;第五节“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着重说明机器排挤工人,破坏工人的生活条件,从而引起工人反抗机器的斗争。 

第二部分,包括第六、七两节,这里集中阐明经济领域里的矛盾和斗争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说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如何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其中第六节“关于机器排挤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是从理论上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进行的诡辩;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辩护理论,阐明了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并通过英国棉纺织业的实例证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工人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第三部分,包括第八、九、十节。分析机器大工业在全社会范围内所引起的革命。其中,第八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厂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主要说明机器大工业建立后,简单协作和工厂手工业被逐渐消灭的过程,考察了大工业对工厂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变革的影响,以及在资本控制下的工厂手工业和家庭劳动中工人的悲惨状况。第九节“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分析阶级矛盾的激化,迫使资产阶级国家颁布所谓的工厂法,工厂法的普遍实施又加速了社会革命的进程;第十节“大工业和大农业”,说明大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向资本主义转化,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统治,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逐渐地成熟起来。

刘红梅


在第十二章末尾,马克思提到工场手工业为机器提供了技术基础,也分析了工场手工业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机器生产的必然性,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机器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的区别以及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之后重点分析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对商品来说,机器生产并不创造新价值,而是将机器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上,由于机器每次转移的价值被分配到大量产品中去,因此单个产品就变得便宜了,对于资本来说,使用机器的界限是“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

其次,对于工人的影响,就是加深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统治、剥削和奴役。第一,剥削的范围扩大,妇女和儿童(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受资本的统治;第二,剥削程度加深,男劳动力价值下降,不能再凭借手工技艺和熟练劳动对资本进行反抗,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第三,改变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失去了自由人之间的契约的外表”;第四,使妇女和儿童的身心遭到摧残,损害了未成年智力发展的能力,机器大工业完成了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的分离;第五,机器成为延长工作日的有力手段,提高了剩余价值率,不仅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而且增加了绝对剩余价值;第六,法律规定正常工作日的基础上,资本家通过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每个工人看管机器的数量来扩大工人的劳动范围,进而提高劳动强度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同时也损害了工人的健康;第七,工人的劳动实际上隶属于工厂和资本家,工人成为机器的助手,“工人服侍机器”,同时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工厂成为一座“温和的监狱”。

再次,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表现为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机器“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加以利用。机器成为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机器生产的发展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和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造成了“工业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马克思举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危机的例子来说明。

最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破坏了旧的生产关系,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同时也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三节,马克思说明了“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以及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资料的改革的这一必然产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而工厂法的实行又加速了这一过渡。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工厂法普遍化,而这又使分散的劳动过程向结合的劳动过程的转化加速,使得资本积聚加速,工厂独占统治加速,最终使工人反对这种统治的斗争加速和普遍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大工业对于农业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消灭了旧社会的农民,代之以雇佣工人,使得农村中的阶级对立和城市中相同,使人口聚集到城市,进而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庞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李泽陆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这一节共有三个部分组成,主要考察资本使用机器“对工人本身的某些一般影响”,说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阐述了机器大工业下工人悲惨的命运。

第一节主要论述资本对补充劳动的占有。机器的使用为资本家大量使用弱小劳动力提供了可能,让妇女和儿童参加到劳动中,使得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大了剥削范围,工人家庭的全部成员直接受制于资本统治,增加了雇佣工人的数量。同时提高了资本的剥削程度,“购买例如有四个劳动力的一家人,也许比以前购买家长一个劳动力花费得多些,但现在四个工作日代替了原来的一个工作日,劳动力的价格按照四个工作日的剩余劳动超过一个工作日的剩余劳动的比例而下降了。”因此,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扩大资本剥削领域的同时,还提高了剥削程度。

第二节主要阐述工作日的延长。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机器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将工作日延长到超过自然界限的阶段,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和新动机。机器使劳动资料的运动和活动离开工人而独立,劳动资料本身成为一种工业上的永动机,如果它不在工人身上遇到自然界限的限制,机器就不会停顿地进行生产,这为资本延长工作日创造了新条件。同时,机器被资本使用也为延长工作日创造了新动机,机器的应用时间越长就越能减少再生产时间,降低机器损耗,不增加在机器和厂房的投资而扩大生产规模,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尤其在机器最初使用阶段,能够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为了彻底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就要延长工作日。随着机器的普及,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以及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使一部分工人减少,所以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来弥补工人减少所引起的剩余价值量的下降也需要延长工作日。

第三节主要讲述劳动的强化。资本家利用机器所造成的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威胁到社会生命根源,从而产生了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之后资本家就加快发展机器体系以通过加强劳动强度与密度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劳动的强化一方面通过工作日缩短,使力的作用的持续时间的损失通过力的作用的程度加以弥补;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机器的运转速度、扩大工人看管机器的数量来榨取更多的劳动。所以,当法律使资本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会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来补偿,并且把机器改进成为资本家吮吸劳动力的手段,当资本的这种趋势达到一个转折点时,使劳动时间再次缩短,但对工人的剥削却永远不断加深。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下工人变为机器的附属物,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成为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即使工人对此抗议,通过斗争所争取的劳动时间的缩短也不过是带来劳动强化的后果,资本家的财富仍不断增长,相反,工人在贫困的基础上面临着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劳动能力严重受损,寿命缩短等难以生存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可见,作为资本承担者的机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有力武器,最终体现为资本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但机器生产对工人构成的威胁,使他们直接看到机器让他们失去了生活赖以为继的可能性,从而成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其实机器不过是一种生产工具,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变成了与工人敌对的东西,所以,工人应当反对的是将机器作为剩余价值的手段,反对机器背后的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整章虽然是在分析机器和工业,但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分析论述的最终目标,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陈月颖



8.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这一节主要说明随着机器的普及,大工业不断发展,工场手工业不断消亡的过程。大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变革。资本进一步集中于资本家手中,工人的状况更加悲惨。

(a)以手工业和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的消灭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随着机器的运用,大工业的发展,以手工为基础的协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消灭了。但它们的消亡并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工场手工业发展为大工业需要一定的过程。

大工业形成的标志并不是简单地由机器代替人,而是要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只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才开始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小生产可以间或地并且只能是暂时地同机械动力结合起来”,然后在竞争中逐渐被大工厂所消灭。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都要经历一定的过渡阶段才能实现工厂生产,因为没有什么机器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使工厂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

(b)工厂制度对于工厂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

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工厂制度的发展和农业的变革使其他工业部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二是现代工场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的极度剥削。

第一,机器生产是将生产过程分解,并利用自然科学解决生产的问题,这一生产原则渗透到工场手工业的各个部分,使以旧式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发生变化。而且总体工人及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大量使用女工、童工和非熟练工人等“廉价劳动力”,这就会造成青壮年劳动力的失业。

第二,现代工场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比真正的工厂更为严重,工厂中的机器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在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却是不存在的。而且对于家庭劳动来说,这种剥削变得更加无耻,这是因为:工人的反抗力由于分散而削弱,贫困又剥夺了工人必不可少的劳动条件。女工、童工的使用又使大量劳动力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只能忍受资本残酷的剥削。

工厂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工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加剧了资本的剥削程度。

(c)现代工厂手工业

这一节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妇女、少女、儿童是现代手工业的主要牺牲品,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十分影响身体健康,劳动时间远远超过休息时间。儿童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少女在无知和野蛮中长大,他们遭受了身心的双重折磨,成为现代工场手工业完完全全的牺牲品。

(d)现代家庭劳动

这部分以花边业为例,描述了在大工业背景下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尤其是对妇女、少年和儿童的剥削,这些人的健康得不到保证,患肺病的比率逐年增加,妇女、儿童的工作量逐渐增涨,即便非工作时间也要完成额外的织花边任务。即使他们如此卖力的工作,他们的工资仍低得可怜。

(e)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这一革命由于工厂法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的实行而加速。

只靠剥削“廉价劳动力”来加强资本主义的剥削,终究会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当这种限制达到一定点时,使用机器的时刻就来了。随着机器的使用,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便开始向大工业过渡了。

第一,现代工厂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马克思以“服饰”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一过渡过程。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事服饰原料、半成品的生产,由于工资低、成本小,销售市场得到不断扩大。但是对人的剥削终究会达到一定的自然界限,工人满足不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这时机器就呼之欲出了。

缝纫机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削弱了男工在轻重劳动中的独占地位,而且排挤掉了老人和儿童,少女和年轻的妇女完全可以利用缝纫机去完成工作,而且工资要比男工低,但是她们的工作环境仍十分恶劣,危害人身健康。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过程中完成的,机器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工厂法加速了过渡的进程。

工厂法强制规定了工作日长度、休息时间、上下班时间以及儿童接班制度和使用童工的限制,这就要求“采用更多的机器”,从空间上夺回在时间上的损失,同时又要增加相应的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更大程度上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

而且由于工厂法的实施,资本家不得不节省时间,结果反而促进了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扫除了规定工作日的技术上的障碍。工厂法的实施又限制了资本家拿工人的生命去冒险,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的“商业习惯”,这同样会加速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编辑:陈月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