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11)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马列微讲堂 中社学人 2022-09-09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390—426页 



发言人:刘红梅




经典名言:


1. 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P395)

2.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在发展社会劳动过程的质的组成的同时,也发展了它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P404)

3.工场手工业时期所特有的机器始终是由许多局部工人组合成的总体工人本身。(P404)

4.凡是缩短劳动力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事情,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领域。(P406)

5.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相互制约的。(P413)

这一章是研究以手工劳动和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协作,是从简单协作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资本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阶段。一共有五节。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

首先,介绍了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不同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被同一资本家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协力生产某种产品,渐渐地失去了全面从事原有手工业的手工技能,只从事产品生产上的部分劳动,由原来独立手工业者结合出现的工场手工业就变成了由局部工人联合起来的工场手工业;第二种方式是许多从事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被同一资本雇佣在同一个工场里,由单独完成某一产品的制造变为了单独完成各个操作。这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不同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一种是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P392)

然后介绍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一是“手工业仍旧是基础”,它仍然是手工业性质的。二是手工业熟练是生产过程的基础,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三是以分工为特征的协作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由协作的一般性质产生的,而不是由协作的资本主义形式产生的。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这一节是从人和物的因素分析。从人的角度来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独立手工业者变为局部工人,工场手工业就是由这些局部工人组成总体工人。因为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终身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他们“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转化为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局部工人经常重复同一种操作,花费的时间少,也使得局部劳动的方法完善、巩固和传承,产生的劳动空隙小,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讲道:“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P395)从物的角度来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生产工具变为专门适用于某种操作的特殊工具。“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P396)通过劳动工具的简化、改进、多样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这两种形式是按制品本身的性质区分的。混成的工场手工业的制品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特点是“局部劳动本身又可以作为彼此独立的手工业进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是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特点是要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这种形式缩短了各个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马克思特别指出“这种提高是由工场手工业的一般性质产生的”,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也使得“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进行转化为空间上的并存”,就是同一时间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这种同时性是由总过程的一般协作形式产生的”。

然后介绍了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社会组织。第一,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看,一个工人或者一组工人只完成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要使劳动过程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各个阶段上的局部工人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职能,“每个工人在自己的职能上只使用必要的时间”。第二,从工人人数的比例来看,由于不同的操作需要的时间不同,要使各个生产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下去,不同的操作就需要不同的人。第三,从局部工人的局部职能来看,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工人结合为小组,小组就是“执行同一局部职能的一定数目的工人,是由同质的要素组成的,并且构成总机构的一个特殊器官”。第四,从生产规模的扩大来看,小组之间的比例是确定的,每个小组按倍数增加,就扩大生产规模。第五,从工场手工业的结合来看,不同质的工场手工业结合为总工场手工业。

这一节的最后一部分马克思说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对劳动力产生的影响。第一,使得劳动力“以机器部件的规则性发生作用”;第二,产生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发展了劳动力等级制度和工资等级制度;第三,产生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由此引起了学习费用的减少和劳动力的相对贬值。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首先介绍了社会内部分工产生的历史过程。社会内部分工的产生也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家庭性别和年龄差别产生的分工发展为氏族内部的分工,随着氏族扩大,分工也扩大,这使原来非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不同氏族寻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引起产品的互相交换。

然后介绍了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这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工厂内的密集。”(P408)社会分工的相当发展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前提,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扩大社会分工,区别:第一,社会内部分工,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作为商品存在的,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转化为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第二,社会内部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中介,工场手工业内部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中介;第三,社会内部分工中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中间,工场手工业中生产资料集中在一个资本家手中;第四,社会内部分工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是偶然的、随意的,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中一定职能的工人数量由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质决定;第五,社会内部分工中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独立,谁也不承认谁的权威,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中资本家对工人有绝对的权威,工人在资本家的强制下生产。

这一节最后一部分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分工,总结得出社会内部分工是各个经济形态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首先详细介绍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P416);第二,“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P418),工人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厂的附属物展开生产活动;第三,“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和工人相对立”(P418);第四,“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P418)。

然后介绍了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过渡性,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P421),马克思揭示了工场手工业是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同时也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只看到工场手工业是生产更多产品的手段,没有看到劳动力被进一步剥削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发展遇到的多种障碍,表现在:第一,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熟练工人具有压倒性优势,使得资本难以在技术上统治工人;第二,分工使一些操作很简单,要求资本家雇佣妇女和儿童进行剥削,遭到男工的反对;第三,手工业活动的分解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但有些较难的局部劳动仍需较长的学习时间;第四,“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P426)。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局限,而工场手工业产出的机器消除了这些局限,说明了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这一章说明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资本家如何利用此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出下一章的内容。



发言人:陈月颖








在分析了简单协作之后,第12章紧接着考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即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这一章共分为五节,第一节“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说明了工场手工业的两种产生方式;第二节“局部工人及其工具”,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两个构成要素及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第三节“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则对这两种基本形式进行了说明。这三节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构成要素和基本形式。第四节“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则考察了这两种分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奠定了基础。第五节“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则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1.工厂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将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生产某种复杂产品。例如,马车工场手工业就是使马车匠、裁缝等手工业者联合协作,最后生产出马车这样一个总产品。

另一种方式是:把同种或同类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为同一资本所雇佣,进行简单协作。渐渐地,将生产过程按时间先后分成多种工序,由不同的工人同时来完成,这样,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正确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还要把握三点要素:

第一,这里的分工仍然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还得不到真正科学的分解。

第二,正因为生产过程以手工业为基础,所以每个人终身只能从事一种局部工作。

第三,这种分工是一种特殊的协作,它的优越性也是有协作的一般性质产生的。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工厂手工业的两个构成要素就是局部工人及其工具。由于工厂手工业的内部分工,每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劳动,这就是他们成为局部的工人,同时生产工具也成为了局部的工具,局部的工人和工具都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是因为:第一,局部工人只从事一种劳动,因而他花费在一种操作上的时间比独立的手工业要少,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世代相传并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可以增强劳动效果,提高劳动生产力。

第二,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整天从事同一种操作,会使生产衔接空间缩小乃至消失,从而提高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的非生产耗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取决于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工场手工业把不同操纵分离开来,每个局部工人只从事局部的专门的操作,劳动工具也必然发生变化。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劳动工具的专业化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工厂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这一节是对工场手工业的组织形式总体的考察,说明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指出工场手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一)工厂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它的产品是由各个独立的部分机械的组合而成,例如制造钟表就是由许多零部件组装成的。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儿是由许多局部工人生产的,只是最后到装配工手里才把它们组装成一起成为一件产品。

第二种形式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它的产品要依次地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按顺序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才能取得完成的形态。例如,制针手工工场的针条要经过72个、甚至92个专门的局部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完成。

(二)工厂手工业的一般特点

(1)使劳动具有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和秩序性。

(2)发展了社会劳动过程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

(3)使局部工人成为总机构中的一个特殊器官。

(4)工场手工业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

(三)工场手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工厂手工业时期机器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其主要作用的始终是有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总体工人本身。在各种操作独立以后,也按可按工人的特长分类和分组,使他们的特长得到片面的发展,从而使局部工人组合成的总体工人具备了技艺程度相同的一切生产素质,这样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他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反而成了他的优点。

除等级制度之外,工人在工场手工业中又简单的被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自然不需要学习费用,对熟练工人来说,由于职能的简化,学习费用也比手工业者要低。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引起劳动力的相对贬值,直接包含着资本的更大增殖。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这一节主要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的相互联系中,论证工场手工业的特殊性质,说明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一)工厂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相似之处及其联系

社会分工和工厂内部分工在两个方面是相似的:

第一,同工场内部分工有两种起源一样,社会内部分工也是从两个相反的起点发展起来的。第一个起点是在家庭、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即在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分工。第二个起点是各个公社的自然条件不同,找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不同而产生的分工。

第二,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厂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工人在一起劳动便不可能有工厂内部的分工。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那部分中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分工。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前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又会促进和发展社会分工。

(二)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厂内部分工的本质区别

第一,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是各个部门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相反,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是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成为商品的只有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第二,社会内部分工以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买卖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以不同的劳动力受雇于同一资本家为媒介,各种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不通过商品交换。

第三,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

第四,在工场手工业中各部分劳动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规律,是一定数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并且是事先有计划地确定的。而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偶然地和杂乱的分配在不同的劳动部门。

第五,工厂手工业的分工以资本家的绝对权威为前提。工人必须服从资本家的意志,除此之外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

(三)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在分工方面,社会内部的分工越不受权威的支配,工厂内部的分工就越发展,就越受个人权威的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相互制约的。整个社会内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尽管它们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而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创造”,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所特有的。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实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场手工业使更多的物质资料转化为转化为资本。第二,工厂手工业使劳动进一步隶属于资本。第三,工厂手工业使工人的智力受到严重的摧残,加深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第四,工场手工业创造了新的社会生产力,但又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

(二)工厂手工业的局限及其发展趋势。

工场手工业将工人分成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在工厂手工业中,熟练工人占工人的大多数,非熟练工人极其有限。但难度较大的局部劳动仍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劳动力的价值也难以降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范围和剥削程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工人越是熟练就越难以驾驭,所以资本始终未能占有工场手工业工人全部的可支配的劳动时间。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使社会生产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因此,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虽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的限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毕竟有一定的限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必然要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编辑:陈月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