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16) 《资本论》第七篇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53—706页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经典名言

1.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P653)

2.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P666)

3.剩余价值和原预付价值一样,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被资本家消费了。它通过自己的职能一一劳动一一消费生产资料。同时,购买劳动力所付出的货币,转化为不是由“生产劳动”而是由“生产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P681)

4.剩余价值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用做资本或积累起来。(P682)

5.在剩余价值量已定时,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分割的比例决定着积累量。(P683)

6.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一一而每个资本主义的暴发户都个别地经过这个历史阶段,一一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不仅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业上的一种必要。(P685)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陈月颖

第七篇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是在直接生产过程的范围内进行积累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要想理解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先从它的简单再生产入手,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包含着资本的一些新特征。第二十一章就首先介绍了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这一章共分为28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阐述再生产的含义及其性质。

在第1段中,马克思写道“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一个社会要持续运行就要不断进行再生产,这也就是再生产的含义。

第2段进一步指出,“生产的条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在其他条件,比如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进行再生产,社会要从年产品总量中扣除一部分,用于补偿或替换一年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使其在实物形式上得到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被扣除的“一定量的年产品”是供生产消费用的,多以机器、原材料等形式存在,因而不适合用于个人消费。

第3段揭示了再生产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个手段,再生产也表现为把预付价值当做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形式,表现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殊性质。

第4段中指出,如果资本家把已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生活消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只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考察这种简单再生产会“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新特征。

第二部分(5-9段):揭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特征。

第一,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资本家要进行生产,需要首先垫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于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等,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也就是支付工人的工资。从表面上看资本家是用自己的基金支付给工人工资,其实不然。再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工人是在生产过程中已经为资本家生产了包含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之后才获得工资的。考察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可知工人不仅创造了资本家的可变资本及自己的工资,还创造了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及剩余价值,因此“工人今天的劳动和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和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而且,工人在生产中不断创造自己的消费基金,是他维持生存以及再次获得雇佣的条件。在第6段中,马克思总结道“资本家把工人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总之,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资本家支付工人工资的形式深深掩盖了资本同雇佣劳动交易的真相。

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阶级所创造的。

工人不仅为资本家创造了可变资本,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全部资本。马克思在第8段中做了一个假设,假如资本家最初有1000镑资本,每年能创造200镑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那5年之后资本家将消费1000磅,这正与他拥有的原初资本相等。但是,现在家手中仍然握有1000镑的资本,即便是十年二十年,结果仍是如此。原付资本已经被资本家消耗掉,他们拥有的资本是无偿占有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便“资本家认为,他所消费的是他人无酬劳动的产品,即剩余价值,而保存了原资本价值,但这种看法绝对不能改变事实”。总而言之,简单再生产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

第三部分(10-28段):说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马克思从理论上证明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是如何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通过简单再生产,这种分离仍然会被再生产出来。劳动者在进入生产过程前就已经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因而才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物化于产品之中,为获得工资而不断进行再生产,但是,工人本身不断把物质财富当做资本与其自身相对立,而资本家却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财富源泉来再生产,即“把工人当做雇佣工人来生产”,这样,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经济条件就不断被生产出来。

第12段指出工人的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即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另一种是个人消费,即消费生活资料,以恢复和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雇佣劳动者的再生产便是通过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来实现的。

当考察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时,我们就会发现,工人的个人消费不是为了工人自己享受,而是为了资本的再生产,就如同在生产过程中擦洗机器一样,是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必需的。而且从社会角度看,即使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工人阶级也同死的工具一样成了资本的附属物。总之,资本家为了再生产而雇佣工人,这种雇佣关系又通过简单再生产被生产出来。

第二,用历史的事实证明雇佣工人是资本的附属物。

17到26段,用历史来证明:在资产阶级看来,雇佣工人只是他们的一部分财产。例如1813年以前,英国就强制禁止机器工人迁往国外。又如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导致棉花减少,大批英国纺织工人失业,由此在《泰唔士报》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辩论一方是曾任曼彻斯特商会会长的波特尔,他声称雇佣工人是活机器,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严防这些失业工人迁到国外。另一方便是《泰唔士报》,主张把失业工人迁往国外,以防止他们起来革命。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只是把雇佣工人是为资本的附庸物,根据自身的利益而随意操控雇佣工人。

可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仅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它一方面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生产出雇佣工人。这种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全部内容和特定性质。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曹珊珊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第二十二章第一小节,马克思论述了两大问题,一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二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到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演变。

马克思开宗明义,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再生产,就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关键在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那么是如何进行转化的呢?

剩余产品(包含一部分剩余价值)→投入市场→顺利卖出→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及劳动力→再投入生产。毫无疑问,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来源。

在积累过程中,有三点至关重要。首先,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顺利卖出,这样资本就获得其最初形式,由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其次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有可供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劳动力。最后,“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即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货币用于再投资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而非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正因为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来源,马克思揭示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从工人阶级那里掠夺来的无酬劳动凝结的剩余价值再来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追加资本所雇佣的就是把它生产出来的人”、“资本生资本”。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积累的越多,越能更多地积累,这是因为资本家用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力,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再用这部分剩余价值去购买更多的劳动力以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过程中“而不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它却成为资本家的合法财产”。在单个的、简单生产对无酬劳动的所有权,在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基础上就演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这就是马克思在本小节论述的第二个问题。

2.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就因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而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规定”。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并将其看做每个公民的首要义务,积累就是要通过扩大生产弥补被生产工人消耗掉的东西。

马克思在本小节对政治经济学“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仅仅看成剩余价值转变为劳动力”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从斯密开始,“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仅仅看成剩余价值转变为劳动力。”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它只看到了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那一部分,没看到资本另一部分“物质组成”即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生产资料。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家没能充分认清在各个资本的运动和个人收入的运动交错混合在一起共同进入流通领域的复杂情况。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积累资本与原预付资本一样即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可变资本在生产领域现实表现的劳动力,一方面被资本家所消费,一方面在被资本家消费的同时消费生产资料。

政治经济学这种错误观实质上是在为资产阶级占有工人阶级无酬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行为进行合法性辩护,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

王艳

2.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这一小节共7个段落,文章开头第1段马克思就指出这一小节是在清除古典经济学的错误观点,即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认为积累的资本全部用作购买劳动力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什么和这一观点错在哪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含糊观点的批判(第2—6段)

第2段,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反对两种反映着封建贵族观点的错误倾向:一种是旧贵族思想,讲究豪华,以示阔绰,主张消费掉现存的东西;另一种是老守财奴思想,主张把货币和商品贮藏起来不动用。这两种倾向都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适合的。这也就是说,古典经济学派一方面是主张积累资本。资本家不应把全部收入吃尽用光,而应把其中相当的一部分用来雇佣追加的生产工人,让追加的工人给自已带来更多的利润。同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反对另一种倾向,反对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动,变成死财,那样便不能扩大生产和带来新的利润。所以,从货币贮藏的意义上进行商品积累,并不能使价值增值,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巴尔扎克《高利贷者》一书中所描写的高布赛克是旧式的商品和货币贮藏者的典型人物,是一位贪吝而愚蠢的守财奴。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们一方面宣传积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批判那些把资本积累同货币贮藏、商品贮藏混为一谈的偏见。

第3—4段,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含糊观点。古典经济学为了把资本积累同其他积累区别开来,强调资本积累的特点是,“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而不由非生产工人消费”  这一点是对的。但是他们的含糊观点也正是发生在这里。当他们把资本的积累仅仅看成由生产工人消费时,就让人们形成了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资本积累仅仅用来购买劳动力。

第5—6段,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仅仅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含糊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积累的资本和原预付资本一样,都是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亚当·斯密把社会资本只分解为可变资本更是错误的。他认为,虽然每一单个资本分成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但社会资本只分解为可变资本,或者说,只用来支付工资。理由是,用于不变组成部分的资本,即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最后也要转化为工资,因为制造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也要给工人支付劳动报酬。他用了一个“依此类推”的办法,把不变资本都推演成可变资本。但是无论怎样“依此类推”,不变资本部分总归是推脱不掉的。就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产是离不开不变资本的。这说明亚当·斯密是不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在困难开始的地方中止了他的研究”。

这个“困难开始的地方”,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错综复杂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重农学派魁奈是有贡献的,他在他的《经济表》中第一次制定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图表。在这里,马克还提出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将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分析。

(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含糊观点的后果(第7段)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利用斯密的所谓纯产品中转化为资本的部分完全由工人阶级消费这一论点,宣扬资本积累会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谬论,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服务。

3.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本小节主要围绕资本家对剩余价值两个部分的分割对积累产生的影响而进行论述,分析资本家怎样将获取的剩余价值分为资本积累和个人消费,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资本积累说成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的谬论。

第三节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及其分割比例的确定(第l一2段)

第1段,资本家将获取的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自己的消费,一部分用作资本积累。

第2段,在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中,其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积累量。如果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两部分,那么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因此,这两部分的分割比例决定着积累量。但是,这种分割是由占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家确定的,所以,好像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没有把剩余价值吃光用尽而节约下来的一样。其实,这不过是资本家执行使自己发财致富的职能。

(二)资本积累不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而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第3—15段)

第3—4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就在于通过其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驱使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表,具有绝对的致富欲。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去积累。积累是对社会财富世界的征服。它在扩大剥削工人的同时,也扩大了资本家直接和间接的统治。在这里,马克思引用了路德用高利贷者和守财奴这类的老式资本家的例子来说明统治欲是致富欲的一个要素。

第5—15段,资本家不仅奢侈和挥霍,而且这种挥霍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害另一方。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家挥霍享受越增加。“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不仅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此外,资本家财富的增长,是同他榨取他人的劳动力的程度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在资本家的挥霍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最肮脏的贪欲和最小心的盘算。所以说,资本家为了增加积累,不仅没有“节欲”,相反地却以大肆挥霍享受来炫耀自己富有,用来作为取得信贷的手段。在这里,马克思引用了艾金医生的一篇著作,用来阐述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家在早期确实是靠节约资本和剥削劳动者来发家致富的,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从17世纪开始,资本家开始大肆挥霍,穷奢极欲。

(三)批判维护资本关系的“节欲论”  (第16—17段)

第16段,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竭力鼓吹“节欲论”。他说资本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利润是节欲的报酬,用来掩盖资本剥削关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批判这种谬论时指出:“这真是庸俗经济学的‘发现’的不可超越的标本,它用阿谀的词句来替换经济学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还举了一些幽默的事例来讽刺西尼耳,比如“谷物不只是吃掉,而且还用来播种,这是资本家的节欲!葡萄酒保留一个时期用以发酵,这是资本家的节欲!”等等。

第17段,用历史事实驳斥“节欲论”。资本主义以往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节欲”的资本家介于其间,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也仍在照常进行。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扩大再生产,“生产和消费会累进地增加,因此,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产品也会累进地增加。但是,只要工人的生产资料,从而他的产品和生活资料,还没有以资本形式同他相对立,这个过程就不会表现为资本积累,因而也不会表现为资本家的职能。”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时,才产生资本积累。

刘红梅

4.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

前面一节说明了在剩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积累量取决于资本和收入的比例,这一节说明的是如果资本和收入的比例不变,积累量就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越大,积累基金也会越多。所以,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同时也成为决定积累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前边的内容中,马克思已经分析过了,这一节里,马克思针对这些因素在积累方面的新情况作了一次概括说明。马克思分析了四个因素:

(一)第一个因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提高,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资本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点提高剥削程度的。

第一,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前面研究剩余价值生产时,是假定工资和劳动力的价值是相等的,但事实是,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减少到最低程度,把工人的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马克思举例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用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的办法,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由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而获得的追加劳动,没有不变资本的相应增加,也能够增加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即积累的实体。“(P696)这种情况在采掘业和农业中尤为显著,马克思具体分析:在采掘业中,劳动对象是自然赠予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数量和价值同所使用的劳动成正比地增加,所以只要提高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积累的领域就能扩大。在农业中,只要原有数量的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量,不必预付新的劳动资料,也可以提高产量,增加积累。因为采掘业和农业为工业提供它本身需要的生产资料,所以采掘业和农业无需追加资本就能生产追加产品时,对加工工业也有利。最后马克思总结这部分内容。

(二)第二个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马克思分析了这样几点:

第一,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产品量会增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者降低,但下降比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增加,资本和收入的比例不变时,资本家可以增加消费,同时积累资金也不会减少。

第二,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使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下降,那么同一可变资本可以表现为更多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也便宜,那么同一不变资本可以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追加资本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积累仍然可以加快,提供更多的产品。

第三,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对原资本发生反作用。原资本指的是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机器等劳动资料构成的,一部分是由原料和辅助材料构成的。对于前者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全部消费掉,是整个被使用,部分被消费,是一年转移一部分,每年有一部分死亡,或者说达到它的生产职能的终点,这部分被新的物品所代替,这种新的物品效率更高,功效更便宜,这样的话,旧资本也会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形式再生产出来。对于原料和辅助材料等这部分原资本来说,它们是一年当中不断再生产出来,全部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上,当生产力提高时,对这部分劳动资料采用改良方法,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还会把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生产过程中,也就是提高这部分原资本的利用效率,因而不需要预付资本,就可以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第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能使劳动在一定时间把更多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这些旧价值以新的有用形式保存在产品中,因而又可以重新执行资本的职能,马克思举了纺纱工人的例子。

(三)第三个因素:所用资本和所消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

刚才提到的机器、建筑等劳动资料是在不断反复的生产过程中,用自己的整体执行职能,但是在生产中的磨损或消费是逐步的,是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自己的价值。那些参加了生产过程但未被转移的资本价值部分就是所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这部分资本在产品生产上起了作用,但是未转移它的价值。这个差额的利用就像利用自然力一样,是无需付出代价的,这个差额愈大,这种无代价的服务也就大,因而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有利于资本积累。

(四)第四个因素:预付资本的量

当劳动力剥削程度一定时,剩余价值量就取决于同时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工人人数和资本量是相适应的,随着预付资本的量的增长,可变资本部分的量也增长,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增多,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增加,积累的规模也增大。

李泽陆

5.所谓劳动基金

第五节的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看成固定的量,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的错误观点。

第五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不是一个固定的量,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特别是把可变资本看成固定量的错观点(第1段)

第1段主要讲了,资本的不断积累表明,资本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它随剩余价值分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的变动而变动,即使执行职能的资本量已定,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也会使它获得一种伸缩性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限度内使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却把资本看成固定的量,不过这种偏见只是在庸俗的资产阶级学者手里才确定为教条,用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他们把资本看成固定的量,特别是为了把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或可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说成是一个固定的量,从而把可变资本的物质存在,即它所代表的工人生活资料的量或所谓劳动基金,虚构为社会财富中受自然限制而不能突破的固定量。由此得出结论:工人的工资不能提高,这显然是错误的。从工艺学上说,为要推动社会财富中那个当作生产资料(表现为不变资本)发生作用的部分,一定量的活劳动是必要的,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量,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推动一定劳动量所需要的工人人数不是一定的,“因为这个数目随着单个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而变化,这个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是已定的,已定的只是它的具有很大弹性的最低界限。”因此,可变资本不能是固定的。

关于劳动基金是一个由自然决定的固定量的说法,马克思指出,它的错误在于“把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界限改写成劳动基金的社会的自然界限。”这一教条是以歪曲事实为“根据”的,“一方面,工人对社会财富分为非劳动者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一点无权过问。另一方面,工人只有在幸运的例外情况下才有可能牺牲富人的‘收入’来扩大所谓‘劳动基金’”。由此可见,实际上限制工人生活资料消费的不是自然原因,而是社会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资基金是有限的,它不是受自然的限制,而是受资本关系的限制。所谓“劳动基金”受到限制,只不过是因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不劳动的富人们所侵占罢了。

(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限制说成是社会的自然限制的谬论(第2—6段)。

为了把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界限改写成劳动基金的社会的自然界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造成了荒唐的同义反复,他们采取“非常狡猾的手法”,指出“一个国家的流动资本,就是它的劳动基金。”先算出实际支付给各个工人工资的总额,然后断言这是上帝和自然强行规定的“劳动基金”的价值总额,最后把这个总额除以工人人数,就可以又发现平均每个工人能得到的固定工资,他们东拉西扯胡说八道,实质是在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掩盖工人工资下降的真正原因,阻止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展开的斗争,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这一节内容较少,主要说明资本量是经常变动的,说明其中的可变资本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前两节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剩余价值量的变动和资本积累量的变动,资本量会经常变动。即使资本量已定,也会由于劳动力、科学和自然力发挥作用的大小,使资本发挥的能量大不相同,况且在这里还不考虑流通过程中资本的周转速度、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得是否合理。

庸俗经济学确立的教条的反动目的有二:第一,把工人贫困的原因归之于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的因素,和资本主义制度无关,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第二,取消工人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因为既然工资总额是已定的,提高工资的斗争就毫无意义。后来在哥达纲领草案中,拉萨尔接受了庸俗经济学确立的教条,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为依据,提出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评。

编辑:陈月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