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18) 《资本论》第七篇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陈月颖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725—746页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4节)

经典名言

1.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P728

2.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P734

3.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即为增加他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P743

4.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的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P743

研读笔记:陈月颖



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共分为五小节,第一节主要研究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的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第二节主要考察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变化时,随资本积累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就会日益相对减少;第三节则是考察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第四节则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并在这个基础上概括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第五节则用英国大量的材料证明上述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同时又进一步考察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各种具体体现。

在这里我主要对第三小节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以及第四小节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分享下心得体会。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第3节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人口规律形成的条件及内容(1-3段)

资本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的增加,可变资本的减少,是资本主义过剩人口产生的直接原因。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它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工人的失业,劳动者过剩。对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1)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来看,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会使资本有机构成快速变化,不变资本呈现递增形式,可变资本呈现递减形式。“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另一方面,随资本有机构成总量的增加,可变资本也会增加,但比例较小,这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但是资本家并没有增加雇佣工人,而是转头去提高生产技术,把总资本以不断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资本家掩盖这个事实,认为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因为工人人口增长过快。马克思揭露了这种假象,指出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实质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就社会总资本来考察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资本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引起资本积累的周期性变化,这决定着过剩人口的周期性变化;二是积累运动的因素,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水平的上升等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第3段末尾,马克思总结到:“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这说明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出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因而,工人生产资本积累的同时也生产出他们自身变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归根结底,这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4-13段)

其原因有3点:(1)相对过剩人口为资本的增殖提供了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资料;(2)相对过剩人口为资本的生产提供了一支随时可以增减的产业后备军;(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备条件之一。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赫.梅里威耳、马尔萨斯等也承认这一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常的、必然的伴侣。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可变资本减少的速度(14-17段)

之前的分析是在假定就业人数增减与可变资本的增减正好保持一致时得出的,但这其实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实际上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速度要远超于可变资本的减少速度。

可变资本不变或增加并不能扩大劳动力的需求量,这是因为:(1)可变资本增加之后,资本家不是通过雇佣更多的工人去扩大劳动力,而是通过延长劳动日、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加强对原有工人的剥削;(2)资本家雇佣不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劳动力;(3)用低级劳动力代替高级劳动力。“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而加进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资本主义越发展,劳动生产率越提高,劳动的供给就越大于资本的需求,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便会越快。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秘密,并提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过剩人口才会立即被消灭。

四)阐明资本积累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周期变动与工资变动的关系,对“工资铁律”和“游离补偿”论进行批判(18-21段)

在第18段开头,马克思便指出:“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工人阶级由现役军(在业人口)和后备军(失业人口)组成,它们的比例的变动决定着工资的涨落。过剩人口多时工资便下降,反之工资就趋于上升。

但资产阶级学者却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捏造了“工资铁律”,其主要内容是:(1)资本积累的增加会使平均工资提高;(2)高工资会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从而使工资下降;(3)工资降低会使工人生活质量下降、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上升,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减少。同时,低工资又引起剥削的加强和积累的提高。这样,又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小于求,从而使工资再度提高;(4)工资的提高又会引起上述同样过程的反复,使平均工资永远随着工人人口的绝对增减而不断运动。而人口的绝对增加,决不能超过既定的工资总额。

这个“铁律”显然是错误的:首先, 它没有看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创造出一个相对过剩人口,看不到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会排挤出大批可供资本自由支配的劳动力;其次,它没有看到相对过剩人口的周期性变动对工资的影响;再次,它把工资变动的一般规律同劳动人口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规律混为一谈;最后,“工资铁律”是建立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之上的,从根本上就站不住脚。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游离补偿”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机器的使用会排挤工人,但新机器的采用又会增加不变资本,此时则要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对排挤工人的一种补偿。

马克思认为这种理论是荒谬的,首先劳动力的需求永远是以资本的需要为转移,资本的增长正是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又何来“补偿”?其次,所谓“补偿”不过是被机器排挤的工人在生存不下去的情况下,偶尔被雇佣的个别现象,但他们最终还要回到产业后备军的行列,还要面临失业;最后,“劳动的需求同资本的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劳动的供给同工人阶级的增长也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游离补偿”论,这只是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借口。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第四节中,马克思研究了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不同形式,他们都是资本积累的条件和产物,进而马克思概括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四种存在形式(1-8段)

(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中,成年工人占绝大的比重,某些具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和年老体弱的工人也占有显著的比重,这是因为资本为降低成本不惜雇佣女工、童工等更廉价的劳动力,使用不熟练的工人进行生产,将年老体弱的工人排除在外,因此成年工人等就成了过剩人口。

(2)潜在的过剩人口,也就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本积累必然会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村产生一个相对过剩人口的队伍,但是大部分农民还有土地,因而掩盖了他们的完全失业,所以称作潜在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比如在家中为其他工厂主或包买主干活的城市居民,他们不会被资本全部吸收,永远处于断断续续的工作状态中,停滞不前。

(4)陷入赤贫境地需要救济的过剩人口,比如长期失业的工人,孤儿,因伤残病痛失去劳动能力的工人等等,他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牺牲品。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9-13段)

(1)主要内容: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越发展,产业后备军的人数就越多,产业后备军越多,失业人口也就越多,失业人口越多,工人阶级就越贫困。

(2)意义:揭示了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3)之后,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不是资本积累的规律,而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贫困化根源的歪曲进行了批判(14-25段)

马克思通过对奥斯特、唐森、施托尔希、西斯蒙第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德斯杜.特.特拉希的批判,指出他们将资本积累引起的对抗性质的矛盾,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存在的贫富不均现象混为一谈,从而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积累财富的必要条件,这是极其荒谬的。

编辑:陈月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