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48)《资本论》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隋牧蓉



研读笔记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十一章第549—590页


经典名言:

1、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

2、除了由于剩余价值的逐渐货币化外,新的货币资本还可以由其他方法产生。

3、既然平衡的形成是由于买者后来作为出售同等价值额的卖者出现,卖者后来作为购买同等价值额的买者出现,所以,货币会流回到在购买时预付货币的、在重新购买之前先已出售的那一方。

4、国内现有的货币量(假定流通速度等等不变),既要足以适应能动的流通的需要,也要足以适应贮藏货币的储备的需要。


















隋牧蓉: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论》第二卷的最后一章,很重要。如序言中的说明,恩格斯指出,这部分手稿写于1878年7月以后,只标明第八稿,没有日期,说明尚待补充或完善。这部分手稿留下了马克思“和疾病顽强斗争的痕迹, ……逻辑的联系常常中断,有些地方的论述不完整,特别是结尾部分的论述完全是片断的,但是,马克思要说的话,在这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都说了”。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明确这其定位和基调,马克思在这一这章里主要要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性及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自己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因而并没有纠结于一些细节,而是把许多具体问题舍去了。所以,后人对其研究和学习应该避免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框架来剪裁、割裂马克思的极为严谨的科学体系。

在本章引言部分虽然体量不大,但马克思也论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首先,马克思说明了资本积累的价值前提和物质前提(1-2段)。他指出,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需要的两个条件就是:其一,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贮藏的货币额应该达到足以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其二,生产在事实上已经按照扩大的规模进行,市场上已经存在追加资本所需要的购买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马克思强调,货币能够引起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了。

接下来马克思指出,由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货币贮藏或积累并不代表新的社会财富,它只代表过去的财富。但是,货币贮藏后的职能是要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本要素。所以,贮藏的货币是资本,但不是实际的资本,而是可能的资本,不是原有的资本,而是新的追加资本。所以得出这个需要我们明确并牢记的结论:货币积累只是实际积累的一个条件,是实际积累的开始。自此,马克思引出了这一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积累的货币到底从哪里来?社会扩大再生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马克思主要分为三节加一个补充说明来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一、第一部类的积累

在引言中马克思已经强调了货币能够引起扩大再生产,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为了进一步说明货币积累如何实现的,因而对两大部类的积累进行了分别的考察。考察和分析的思路就是先分析货币积累,然后分析现实生产要素的积累。通读全文,我们知道,马克思把分析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条件下追加的不变资本积累问题作为考察的重点。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随处可见,根本不存在匮乏的问题,这也就说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工人的剥削是普遍的和深重的。

(一) 货币贮藏

马克思通过对第I部类资本家进行货币贮藏(积累)的条件进行分析,指出,为贮藏货币而单方面的卖和为追加生产资本要素而单方面的买之间保持平衡,是货币贮藏的条件,并且积累是从第I部类开始的。第I部类许多部门和企业分别处在积累的不同阶段,不可能同时扩大再生产。贮藏的货币是由进行实际贮藏的资本家提供的。当然,这些还有更大的前提,那就是货币贮藏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连续生产。否则,货币贮藏就是无源之水。说到底,流通的条件归根结底是由生产的条件决定的。

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实际情况和马克思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货币在流通中产生贮藏,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流通的新现象和独有现象,而是早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已经有货币贮藏了,因而社会现有货币量总是大于实际流通的货币量,这一点在我们的现实中就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只是资本主义下的货币贮藏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

马克思明确指明了货币贮藏根本不是生产,因此从一开始就不是生产的增长。马克思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平衡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再生产平衡本身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平衡才是必然现象。

马克思接下来指明了货币贮藏增加了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实际中,买卖脱节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已经存在了,它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货币贮藏与实际积累的经常不平衡,更增加了买卖的脱节,是危机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马克思还指出,Iv和IIc 相应价值的交换,尽管在结果上是等额价值的W(I)和W(II)的交换,但这并不直接发生在两大部类资本家之间。这是由第I部类的资本家、工人和第II部类的资本家三方面单纯的买和单纯的卖来实现的:第I部类的资本家对第I部类的工人(购买和出卖劳动力),第I部类的工人对第II部类的资本家(购买和出卖生产资料)。这三者彼此独立又互为条件,形成互相交错的极为复杂的过程。

(二) 追加的不变资本

分析完货币积累,马克思开始分析追加的不变资本,从而说明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马克思从两个层次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说明追加的不变资本来源于第I部类工人的剩余劳动。第I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是本部类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中的一部分,其实物形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与产品价值的绝对量无关。简单地说,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把剩余劳动都花在自己吃喝玩乐和消费上;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把剩余劳动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花在了更多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上。这样,为第II部类生产不变资本的要素也就更少了。因此,马克思说“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现有贵金属的数量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

积累的现实基础是剩余产品的生产,一国已经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科技越发达,剩余产品的量越大。因而,在生产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中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及其转化为潜在的货币资本的量也就越大。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资本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潜在的货币资本作为贮藏货币,是绝对非生产的。

第二个层次马克思分析了进行实际积累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本要素的货币来源。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第I部类资本家以前为购买消费品而预付的货币,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现在却有一部分为购买生产资料预付出去了。以前货币是当做收入的流通手段,现在是当做资本的流通手段。这也说明在价值量不变的条件下,追加不变资本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改变的只是货币的职能。

最后,马克思强调,在考察扩大再生产时,要假定贵金属充当流通手段,这样才能排除信用制度对流通的人为调节,“事物才会以自然形式而不是以后来所反映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 追加的可变资本

    这一小节的内容比较少,道理也不难理解。在分析追加的可变资本时,马克思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准备了随时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因而对可变资本不必多加考察,重要的是要有生产的实际扩大以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要素。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追加的劳动力总是会有的,甚至不必追加劳动力,只要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就可以扩大再生产。这也就尖锐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二、第II部类的积累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说明了第I部类单方面的积累会造成第II部类实现的困难。从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考察积累,要求两大部类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也分两个层次加以说明。

第一个层次解释第I部类单方面积累条件下,第II部类实现所遇到的困难。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IIc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第II部类的商品资本的一部分如何转化为本部类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IIc发生生产过剩的程度恰好与第I部类已经扩大再生产的程度相适应。而且,第II部类的生产过剩也许还会严重地反映到第I部类上来。所以,要使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就要求两大部类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必须互相适应。

第二个层次,马克思指出用简单再生产的公式不能说明积累。有的经济学家认为,IIc卖不出去的500就是第II部类所需要的储备。马克思指出,这种说法是回避困难,而不是解决和说明问题,原因有三个:第一,两个部类都必须有商品储备,只是储备的商品种类不同而已。第二,如果第II部类在年终为下一年留储备,那么去年年终同样要为今年年初留储备,两者抵消,仍然一样。第三,分析简单再生产时没有遇到这个困难,这表明它是一种特殊现象。所以,简单再生产的公式不能说明积累,要克服这个困难,就要求第II部类的各要素之间的组合相应地发生变化。

三、用公式说明积累

本节马克思主要阐述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进一步解释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全篇和全章的重点。

在文本P569-571中的第1-5段中,马克思首先说明了扩大再生产与产品价值的绝对量无关,主要是改变了生产各要素组合的关系。马克思主要用两个公式对比的方法来说明。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第I部类的货币积累来源于其只卖不买,即从第II部类来,但是问题是第II部类的货币积累是从哪里来的呢?

6-16段(例子前)马克思开始分析这个更为根源的问题——第II部类积累所需要的货币的来源。马克思首先假定两大部类都把剩余商品m的一半用于积累,“一方面要考察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各自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要考察两个部类之间的运动”。运用第II部类376m开始详细说明。伴随着数理推导,马克思还同时批判了关于第II部类积累的货币来源的几种说法:第一种,资本家垫付的可变资本可以通过工人购买消费品回流回来,但货币不会增加,所以,垫付货币不是货币积累的来源。第二种,把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不是货币积累的来源(10段)。因为给工人支付工资,不是资本家的好心和善举,也没有多一分钱,都是不得不支付的,过去是不得不支付,现在仍然是不得不支付,而且都是以最低水平支付。第三种,抬高物价来降低实际工资也不是货币积累的来源(11-14段)。这个现象是变相地降低了工资,与第二种情况本质是一回事,所以也应该被排除。第四,第II部类内部的资本家之间互相欺骗更不是货币积累的来源(15段)。

(一)《第一例》

本例中,假定了积累条件下资本的有机构成C:V不变,第I部类是4:1 ,第II部类是2:1;经过一系列推算,从574页的初始公式,推导到579页的公式,可以看出,第II部类积累要比第I部类积累得快,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两大部类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这也说明扩大再生产的第一大规律,就是必须保持供需之间的平衡。同时也说明,I(v+m)>IIc只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实现条件。根据同一方法,马克思共推导计算了五年的,我们发现,第I部类总剩余价值由1750增加到了2782,其中,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有1100增加到了1477,增加了34%,这也就进一步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所谓的“节欲论”的谬误。随着生产的扩大,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也在不断增加,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总盘子大了,蛋糕大了。

(二)《第二例》

第二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不同,它的特点是:第一,资本有机构成较高C:V=5:1,其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比以前有显著发展(也就是已经扩大再生产了)。第二,I(v+m/2)>IIc,第一个例子中I(v+m/2)=IIc。马克思在这个例子中着重考察积累过程中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和实现条件。当然,这里简单再生产依然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要素。马克思指出:“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I(v+m)就大于II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IIc相等。”(文本580页) I(v+m)必须大于IIc,有两个原因:第一,为了积累,首先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因而I(v+m)在扣除和IIc交换的部分之外,必须有余额用于追加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第二,这个余额的一部分还要为第II部类追加不变资本提供材料。马克思的分析表明,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I(v+m)大于IIc的部分必须满足以上两项要求才包含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

马克思接下来分析了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在整个再生产中对第一部类生产的制约作用。也正是经过分析,根据两大部类的积累要互相适应的原理,马克思得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或平衡条件(文本583页第10段):“I(v+m)必须=II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而第II部类扩大生产的最低限度,就是第I部类本身进行实际积累,即实际扩大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最底限度”。也就是公式:I(v+m)=IIc+ I△c+II△c。

马克思通过对两个例子的分析和详细的推导,可以得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I(v+m)>IIc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但它首先包含着I(v+m)=IIc这个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只有在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第二,积累要从第I部类开始,它决定着第II部类的积累,它既为第II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同时也规定着第II部类的积累规模。第三,第II部类的积累反过来是第I部类积累的条件和前提,没有它为第I部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I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实现。所以,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是互为条件的、互相制约的。这也就反应出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的规律。

(三)积累时IIc的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还是对于I(v+m)和IIc交换上的三中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二者相等、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情况三种情况。这一小节中,马克思在强调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无论实际上还存在着什么样的情况,只要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满足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和实现条件I(v+m)=IIc+ I△c+II△c。抽象地说,就是既要保持行业内部的平衡,也要保持部门之间的供需平衡。

四、补充说明

在此,马克思是对积累过程中的货币来源做了三点补充:

第一,第II部类的原始货币源泉是第I部类内金的生产者用来和IIc的那一部分进行交换的v+m。换言之,第II部类的货币积累是由第一部类内金的生产者对追加劳动力的购买或追加可变资本转化而来。

第二,为了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间的交换会在一些场合出现暂时的货币贮藏。

第三,第II部类内部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如何形成货币贮藏?货币积累的条件是单方面的买和单方面的卖总是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对于第I部类同样是合适的。

总之,资本积累首先表现为货币积累,货币积累的条件从流通领域反映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同时货币积累本身又包含并且加重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对抗性矛盾。

学习这一章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有助于理解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遵循。

编辑:陈佳慧

审核:刘宁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