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93)《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赵光达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危机问题(245-275)












研读笔记:赵光达



















危机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弊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从一个方面阐明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经济动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政治经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原因做了充分的论述,研读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深化经济危机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彼此分离;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生产相对过剩。这几个点对于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以及形式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开篇指出:“在单纯的商品形态变化中已经显露出来的危机的可能,通过(直接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彼此分离再次并且以更发展了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两个过程不能顺利地转化而彼此独立,就会发生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彼此分离,这也就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查找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产品转化为货币,出卖,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的直接生产已经成为过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发生危机。

其次,经济危机的一般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相分离。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里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上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不同的职能。第一,从各种商品形态变化的相互联系可以得出,一种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因为另一种商品从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商品。这是买和卖相互分离的进一步表现。不同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的这种相互联结和彼此交叉,分工就成为了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因此,危机的内容规定性就已经扩大。第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假定商品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出卖,货币就无法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同一笔货币就无法支付一系列相互交易和相互债务,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上而是在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发生危机。但是,马克思也指出,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引起的危机仅仅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危机爆发的根本还在于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相互分离。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生产竭力追求的只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就是靠一定的资本物化尽可能多的直接劳动时间,其方法是延长劳动时间或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大规模生产即大量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生产过剩引起整个市场上的多少带有普遍性的相对的生产过剩。这样就会导致一方面出现在市场上数量过多的再生产的各种条件和卖不出去的各种商品;另一方面,资本家遭到破产,工人群众忍饥挨饿,一贫如洗。由此,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会引起危机的发生。

通读这部分内容,我们反观现实。首先就是我们要对我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认识。宏观调控通过采取经济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控,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极力的遏制了危机的发生。此外,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要警惕虚拟经济可能造成的经济泡沫,运用合理的调控方式预防金融危机的爆发。



















主编|刘宁宁        副主编|陈月颖
责任编辑|赵光达       本期校对|高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