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和“第二次结合”

文末已注明来源 中社学人 2022-09-09

编者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并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


本站整编梳理了5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和‘第二次结合’”相关的理论文章或知识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新网 资料图: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01 新华社评论员: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题: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新华社评论员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并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百年探索史、奋斗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踏上新征程,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科学回答时代之问,着力解决时代课题,需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必须进一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让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真理光芒。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02 中新网 短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关“第二个结合”的提法迅即引起外间关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共再创未来的不二法门。
       如是观察习近平就此提出的“两个结合”可发现:前者强调的是中国当下实践的客观条件,后者强调的是中国的智识传统;前者指向的是本体论问题,后者指向的是认识论问题。

       何为文化?文化涉及器物、制度和思想等不同层面,涵盖文学、哲学、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概言之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过去所创造的经过扬弃且必须薪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智识来源和精神依归。

      回顾百年历史风云可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就自觉地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比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和实践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
      又如,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创造性转化《礼记·礼运》的描述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汲取《周易·乾》中“保合太和,乃利贞”的智慧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再如,《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智识资源;古人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追求升华为党共同富裕的主张;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古代智慧滋养了党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

      最近十年,中共加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实践之需。
      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迈出改革开放决定关键一步,到向全世界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晰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主题贯穿了百年。

      宗明则义丰,旨显则事彰。毫无疑问,随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被提升到政治理论新高度,新时代的中共将更加丰富其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更牢,使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华夏儿女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更强。




03 上观新闻丨丁晓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为何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新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获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路线。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并于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当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认识马克思设想的理想制度,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认识到中国最大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实践是思想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历史证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强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民族形式”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所以,毛泽东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形式、中国气派。而且,马克思主义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与发展。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也得到了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义重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我们实践的行动纲领和战略方针,而且应该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中国化与时代化并称。时代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是理论之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处于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要求理论与不同国情的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有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此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邓小平认为“左”的指导路线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没有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强调了“时代特征”。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命题。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求,这是对时代化的生动注解。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才能“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并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04 北京日报丨曹应旺: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021年07月12日 07:28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马克思主义,从文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践指导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民族语言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都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度重视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系统,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其中,在阐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两个相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阐述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分别从指导思想与方向道路上阐明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的重大理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马克思主义,从文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践指导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民族语言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都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度重视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革命建设年代我们党对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开拓

  毛泽东许多著作的写作都经过了阅读马列著作的过程。他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
  毛泽东特别反对只会背诵马列著作的词句,不知道联系中国实际;特别反对只会言必称希腊,不知道说中国人听得懂的中国话;特别反对只会津津乐道俄国革命的道路,却对中国革命的道路一窍不通。早在1930年,他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相反,他提出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陕北后,毛泽东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而教条主义者恰恰是忘记了这一点,总是脱离具体实际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这正是造成土地革命战争失败的指导思想上的原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研究中国革命战争“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他在《矛盾论》中提出,教条主义者“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这些是毛泽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军事路线和哲学路线的基础,表明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中国,决不能走俄国那样的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赎买的办法改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使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用重视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办法发展重工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让大家都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都能理解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就必须接地气,用通俗的中国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表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表达上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两个结合。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像这样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例子,在毛泽东的著述里可以举出很多。
  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继承发展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掷地有声、影响深远的话语有四层意思。其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二,我们的道路和方向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三,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我们的道路和方向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其四,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我们的道路和方向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像毛泽东多次称赞的那样按辩证法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沿着邓小平形成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的思路,由江泽民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把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的普遍性辩证统一起来。在胡锦涛引领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经济体制上的伟大创造。
  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认识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从认识论上接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当代中国的地气。“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发展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从发展论上接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当代中国的地气。在江泽民、胡锦涛引领下,“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后,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目标。这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精气神。
  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

  新时代我们党对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着对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意迭见。比如,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从制度上不仅把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辩证统一起来,而且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辩证统一起来。比如,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把过程的普遍性与阶段的特殊性辩证统一起来,而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普遍性与脱贫攻坚的特殊性辩证统一起来。就脱贫攻坚而言,从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到提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再到提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关系的领导方法与思想方法。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的结果,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殚精竭虑地引领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著述里已有这方面的思想。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明确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领袖的理论著作中还是第一次。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特点密切相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源,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密切相关;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著述为载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味,也有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味,还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从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子集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论语》这部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引用达18次之多,第二卷引用达11次之多,第三卷引用达5次之多,这还不包括化用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谈到老子、孔子、孟子。老子的话,他引用最多的是“以百姓心为心”。这正是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思想的文化基因。孔子的话,他引用最多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正是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不从思想流派而从事业载体角度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治水文化和中医文化两大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两大方面都有丰富的论述。对于治水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他重视大禹治水“因水以为师”的方法,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对于中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在领导防控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指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医疗著作和方法。《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明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他强调:“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我国新冠疫情阻击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下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胜利,也是预防为主的中医文化基因的胜利。
  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
  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新的征程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05 注意区分类比理解!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95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国际上,西方国家全面对华封锁遏制的局面有所松动,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初见成效,新的侵华战争和世界大战短时期内打不起来,这为国内和平建设提供了保证。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随着苏共二十大对于苏联模式弊端的进一步披露,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原文链接:

01 新华社评论员: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0101134?channel=weixinp

02 短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pTSKr7MAYsVE24pidZSU9w

03 上观新闻丨丁晓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为何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
https://mp.weixin.qq.com/s/L-2cxwz-_MdQ0Gro5PGAVg

04 北京日报丨曹应旺:坚持两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http://views.ce.cn/view/ent/202107/12/t20210712_36709536.shtml

05 注意区分类比理解!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https://mp.weixin.qq.com/s/quYvY0K5WK5LS3fMxWcsTA

文章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北京日报、腿姐考研政治课堂

文章作者:新华社评论员;文龙杰,徐皇冠;丁晓强;曹应旺;陆寓丰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