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福胜: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探析

孙福胜 中社学人 2022-09-09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探析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诗歌、论文和书信中直接论述了爱情话语、新闻话语、科技话语、精神话语等话语内容,构成了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通俗性和真理性等特征的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就话语的本质而言,话语是人们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思想和话语有机融通的整体画像,为人们研究话语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意识形态


 
当前话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成为了学界的“热题”,登上了互联网的“热搜”,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话语哲学”“话语权力”“话语自由”“话语平等”等话语问题研究如火如荼,可以说话语问题几乎影响到了所有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一般而言,一门成熟的学科专业或一个成熟的方向领域必须要有系统的话语体系,一位成熟的学者也必然是一位有着自己成熟话语体系的学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话语”的直接论述恰恰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话语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来源。包括爱情话语观(或文艺话语观)、新闻话语观(或言论话语观)、科技话语观(或发展话语观)、精神话语观(或真理话语观)等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为人们研究话语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话语问题的论述考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话语的直接论述散见于他们的有关著作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诗歌、论文和书信等。诗歌中的话语,如马克思的《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还有《诗作。录自索菲娅·马克思的纪念册》里面的马克思的诗歌,恩格斯的《咏印刷术的发明》《致<市信使报>》;论文和书信的话语,如马克思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恩格斯的《约埃尔·雅科比》《致威廉·格雷培》等。
 
1.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诗歌中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
马克思、恩格斯都是诗歌写作高手,通过诗歌这种通俗形式来表达情感,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诗歌中通过“话语”进行了自我情感的表白,也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重情重义的人。在诗歌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爱情、科学技术、新闻出版等话语进行了阐述。马克思在《夜·致燕妮》中说“那些话语成为我心中的天韵,我沉浸于心灵和爱情的激浪”[1]479;在《我的追求》中说“这话语一旦由你说出,我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其实这话语内涵丰富胜过宇宙,这话语好似悦耳的音乐”[1]566;在《愿望》中说“你侃侃而谈话语流畅,这话语总是白白散失,一出口便迅速飘向四方”[1]590;等等。这是马克思特意为燕妮写的爱情诗歌,这些诗歌强烈表露出马克思对燕妮的深深思念和切切眷恋。人们读到这些诗歌,无不为马克思和燕妮的真挚爱情故事所感动,在那个物欲横流、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样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确让人感到十分震惊和为之钦佩,这正是马克思的诗歌中爱情“话语”的真诚所在。恩格斯在《咏印刷术的发明》和《致<市信使报>》中谈到了“话语”,在《咏印刷术的发明》中说“言谈话语本来随风飘散、无踪无影,你却用符号锁住了它的生命”[2]29-38,在《致<市信使报>》中说“我用你的话语编成诗句,这些诗专门对你进行嘲弄”[2]70-71。这两首诗歌表露出恩格斯对欧洲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歌颂,也是对科学技术的伟大歌颂。同时恩格斯对《不来梅市信使报》上登载的一些无稽之谈的庸俗化内容进行了抨击。可以看出恩格斯对科学技术以及真理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新闻虚假内容的深恶痛绝,彰显了恩格斯爱憎分明的斗士品格。
 
2.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文和书信中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
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论文和书信中也论及了“话语”,重点对新闻出版、精神的话语等话语进行了阐述。如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对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批判,指出“新闻出版界堕落了”“智力不足和形式缺乏”或者“特性不足和内容缺乏”这些都是没有太多探讨的意义了,而“哲学领域”则是当时唯一存在着“充满生机的精神在跳跃的领域”,可是“哲学领域”已经不再把德语作为哲学思想的语言了,指出:“精神所说的话语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神秘的话语,因为已不允许可以理解的话语成为明辨事理的话语了。”[1]149“精神的话语”一旦脱离了物质领域,那么“精神的话语”就会变成“虚幻”的话语。恩格斯在《约埃尔·雅科比》中指出,雅科比在《斗争与胜利》的小册子上的“语言上的混乱是同他思想上的混乱完全一致的”,小册子中的“词语堆砌”现象十分明显,而且把“相互排斥的概念”混同使用,“出现在门采尔、莱奥和哥雷斯的值得怀疑的话语中”,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曲解”,这些话语可以说都是“没有思想的奴颜婢膝”,必然会遭到“惨败”[2]144-147。恩格斯在《致威廉·格雷培》的信中赞赏了威廉·格雷培的“甜滋滋”的语言,交流了“用好几种语言写”的新的体会,并叙述了《市信使报》的写作背景,鼓励威廉·格雷培要“动手写点东西,诗或者散文”[3]169-175。马克思恩格斯都对新闻出版的话语进行了分析,这表明他们对新闻出版的高度重视,因为新闻出版自由不仅是人们表达自我心声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作者著作权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的诗歌、论文和书信等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捍卫等伟大品格,这种伟大品格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寻常经历,共同铸就了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语言表达形式、思想内涵意蕴和话语逻辑体系等所特有的品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内涵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话语的直接论述,体现出他们对话语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直接论述可概括为爱情话语观(或文艺话语观)、新闻话语观(或言论话语观)、科技话语观(或发展话语观)、精神话语观(或真理话语观)等话语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通俗性和真理性等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基本内容
爱情话语观。马克思在与燕妮分开的日子里,彼此深切思念,通过诗歌和书信来寄托爱恋。马克思给燕妮写的《爱之书》《歌之书》表达了他对燕妮的热切想念,燕妮在1838-1845年间给马克思写的四封书信中所说的“爱情的话语”“甜蜜的话语”[3]576-577“亲切的话语”[3]582“亲爱柔情的话语”[3]591等话语吐露了她对马克思的想念和爱恋。燕妮的爱情话语与马克思的爱情话语默契交融,为人世间谱写了一首永恒的真爱交响曲。
 
新闻话语观。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直指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书报检查制度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专制,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出版自由的“虚假性”,这种书报检查制度不仅是对人的新闻出版自由权利的明目张胆地“侵犯”,而且严重损害了新闻出版活动的发展。恩格斯也对《不来梅市信使报》上的“无稽之谈”的内容进行了批判,市信使报的内容不仅无聊透顶,而且还会给人造成很坏的影响,这是一种打着自由名义的“糟糕的很”的新闻报纸。
 
科技话语观。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谷登堡在欧洲印刷术上的贡献引起了恩格斯的关注,由此为《谷登堡纪念册》撰写了《咏印刷术的发明》。谷登堡为世界造福,功德无量,显示出了科技发明的“伟力”。科技发明要提倡理智,“如饥似渴地探求真知”,用心灵“凝视着真理”,用脚步“追随着真理”,要挣脱“命运的奴役”,敢于冲破“锁链”,冲出“藩篱”,获得人的自由。
 
精神话语观。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提到了“精神的话语”,“精神的话语”属于“哲学领域”的话语,哲学领域是“充满着生机的精神在跃动的领域”,“精神的话语”是一种“神秘的话语”,这是因为本可以“理解的话语”不在被允许变成“明辨事理的话语”,这样“精神的话语”受到了限制,主要原因在于书报检查制度对著作界的严厉专制。
 
上述话语观构成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话语呈现出的多样性和斗争性的话语现象。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活动和工人运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了无产阶级的话语理论。
 
2.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四种话语观所突出的主题是不相同的,如爱情话语观突出的主题是“情感”,新闻话语观突出的主题是“真实”,科技话语观突出的主题是“理智”,精神话语观突出的主题是“理解”,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实践性、情感性、通俗性和真理性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有着浓厚的实践性和深厚的历史感。语言是“人们的社会产物”[4],人们的实践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赋予了话语的实践性。语言和思想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话语正是在语言与思想的融合作用下产生的,话语与语言、思想的关系问题说明了话语必然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话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表现出没落或与时俱进的征象,个体或群体的话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些话语就会逐渐消失,有些话语则会顺应形势需要而不断革新发展,有些新的话语也会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一种“情感性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充满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它的一个重要旨归就是发挥话语在人与人的交际、人与社会的互动等活动中的情感中介功能。话语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那“灼热的情感”[1]671,人与人的情感交流需要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话语来助力,人性化的话语首先是要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在个体或群体的交流中,只有具有情感的话语才能触发共鸣,情感的话语起着语言或理论的传递功能,一般会形成“情感语言接受-情感思想共鸣-情感实践延续”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一种“通俗性的话语”。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承担了提升广大工人阶级文化素养的重大使命,由于工人阶级的觉悟是参差不齐,就要考虑有一种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论。类似“同一种语言的非常近似的方言”[5],“方言”作为独特的话语,为所在区域所通用,成为本区域的“一般化”的通俗性话语。从话语视角来看,就是要有一种能够把绝大多数人团结起来的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话语,这要求话语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必须要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话语需求,特别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需求。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来源于实践,语言素朴、贴近生活,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一种“真理性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的话语的“统一体”,它包含在人们的“亲缘关系、语言、共同的过去和历史”[6]之中,构成了话语的语言统一系统。话语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语言简单的构成,而是经过深加工生成了一套完整的语言表达和传播系统,遵循“知识讲授—语言表述—思想凝炼—话语传播”的逻辑进路。如被称之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其中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作用和局限等问题进行科学批判,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性、逻辑性和预见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就话语的本质而言,话语是人们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产物。话语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现实的“个人”或“共同体”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在与人、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语言、意识或思想表达系统,是“个人”或“共同体”的一种语言、意识或思想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一种情感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表现,具有实践性、个性化和集体约束力等特性,并受到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为工人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大联合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充满了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话语是对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倾诉,也是一种力量的凝聚。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科学理论,就拥有了战斗的武器,话语理论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展开话语斗争的有力武器,这在后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和发挥,不断推动着工人阶级的素养和觉悟提升。
 

三、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整体画像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实践性、情感性、通俗性和真理性等特性贯穿于爱情话语观、新闻话语观、科技话语观和精神话语观之中,其中对语言、思想(或意识)、话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独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明确说明:其一,关于语言,语言是物质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7]34。其二,关于思想(或意识),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7]525,语言和意识的历史是一样长久的。其三,关于语言和思想的共同性,“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7]34。可以看出,语言和思想(或意识)不仅都是物质的产物,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统治阶级思想话语的构成要素,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一条主线,这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的“整体画像”。
 
1. 语言、思想(或意识)和话语的融通性
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系统,话语实现了语言、意识、思想及其自身的充分融通。首先,话语和思想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思想和话语可以用多种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是语言构成了思想和话语的基本要素。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是无声息的内心独白。其次,语言的逻辑影响着思想和话语的逻辑,话语的清晰性是话语以语言形式外显的一个特性,语言的混乱必然造成思想和话语的混乱,进而造成“精神的话语”的混乱。最后,思想和话语的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地语言实践,语言实践为思想和话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思想和话语的发展与改进也会反作用于语言实践。因此,语言、意识、思想和话语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关系,语言、意识与思想的有机融合构成了话语,话语汲取了多方面“构件”的精华,达到了一种“质变”。
 
2. 话语对语言和思想(或意识)的影响
话语本身是一种影响力。通过语言、意识和思想等作用力来推动话语的传播。首先,“理解的话语”和“明辨事理的话语”直接反映的是语言和思想的可理解性和真实性,“精神的话语”说的是通俗的话语,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在语言表达和思想阐述方面也能够顺畅有序。其次,话语借助实践对语言和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会生成新的语言和思想,话语的反作用力是人们在语言反思和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作为一种具有反思性自我意识的有经验的人,能够在话语运用中发现语言和思想的局限,进而不断改造话语。最后,新话语取代旧话语为人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人与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生产力的进步等物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来自上层建筑的道德、法、哲学、文学、艺术等因素或意识形态的制约。话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有些永恒的话语并不为社会历史发展而改变,但是推动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有时会无情地将退化或消亡的话语抛弃掉。
 
3. 注重话语人文性和增强话语自信心
人们在使用话语和创造话语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话语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增强了话语自信力。首先,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的话语理论一定是能够带给人们情感共鸣和实际价值的理论。虽然在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但是仍不缺乏富有灵性和智慧的话语理论,来感化人和引领人。其次,话语是为人服务的,话语要服务人的实际需要。情感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需要的满足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而且从其长远来看,诚恳话语的交流成为一种可靠的依托。最后,话语增强人的自信心,没有自己的独立话语,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就会丧失话语自信心,进而失去话语权。往往会成为他人话语的“应声虫”和“传声筒”,甚至过度盲信他人话语而裹足不前。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不仅提升了工人阶级的话语自信,而且为无产阶级的话语理论生成提供了智慧明灯,促进人们既要有增强继承传统优秀话语文脉的自信心,更要有创造出新的话语的自信心。
 
正如英国学者麦克莱伦所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人们“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的“一种语言”[8]。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这种语言的理论化系统化,为人们认识、理解和研究话语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打开了对话语问题分析的新视角。作为当今世界社会思潮的重要一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特别是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读,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不仅要继续深耕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著作,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理论,而且要努力探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话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问题,并在深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提出新的话语问题,主动引领全球性话语问题探讨与对话,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孙福胜,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