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田心铭 中社学人 2022-09-09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田心铭研究员做报告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谈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田老师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进而对为什么说这是根本标志以及如何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根本标志进行了讲解。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田老师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是中国的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是当代的而不是其他时代的,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根本标志,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或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相比,是有其自己的性质的,其根本性质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什么学科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丧失了根本,相关研究者就不具有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中一员的资格,相关学科就不能归属于这个体系。
田老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从总体上看,属于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时代的、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决定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道路,这具有必然性。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如何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根本标志,需要做到三点:首先要解决真学真懂真用的问题;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田老师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是由多门学科构成的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体系。这是由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所固有的性质决定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世界便形成了各种学科。物质世界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构成和决定了各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这样一个多学科的体系。但是学科也是有层次的,从横向看是多方面的,从纵向看是多层次的,进而逐级形成学科体系。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现状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还比较薄弱等等。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加快这个体系建设,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

2.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中每一个学科都是由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统一构成的。田老师认为,每个学科都应该有成体系的科学理论,这就是它的学术体系;每个学科都应该建成成体系的概念,这就是它的话语体系。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统一的学科。
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它的话语体系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学术体系是揭示学科的对象和本质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而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词语表达,是其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够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达出来并为人们知晓和理解,而一个学科的话语体系只有准确且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才是成熟的话语体系。一个学科只有实现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才能够作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建立起来。将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分别提出,则是因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是包含内在差别的,是对立面的统一,不是无差别的等同。两者形成发展过程不是完全同步的,它们各自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替代。
此外,田老师还提及学术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两方面,这两方面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一方面理论也是知识,知识体系中包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世界上的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将理性知识系统地表达就是理论体系。
 
与会学者认真聆听并仔细记录
 
三、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指导思想也是学术资源

田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指导思想,又是学术资源,不能将其看成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当中一切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是简单引用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论述或具体结论,而是整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或者说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成为贯穿整个学科的灵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是首要的学术资源。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资源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经典作家们具体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历史各个阶段、社会实践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的学术资源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表现,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没有排除也没有取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最重要的学术资源。指导思想是一元的,而学术资源是兼容并包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融通各种学术资源,决不能将学术资源混淆为指导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双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田老师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观点为切入点进行了分析。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又成功地指导了多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拿起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武器,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又上升为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应是这样一种双向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包括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一方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起责任,要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这一问题,田老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根本方法、两个“基础”、途径、基本原则的角度进行了讲解。

1.理论创新的主体和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这个主体本身是领袖和群众的统一。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经过研究集中化、系统化,再到群众中去,通过群众的行动进行检验,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理论创新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理论创新应坚持两个“基础”的统一
田老师认为,理论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统一。一方面,一切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理论的同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是实践基础,一个是理论基础,两者互不排斥、互不矛盾。

3.理论创新的途径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是要用不断发展、创新的观点去看待理论和实践,要有追求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自觉能动性。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情况有良性互动,也有消极互动,要实现“良性互动”,避免消极互动。既要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作为基础来推进理论创新,又要让理论创新的结果回到实践当中去,一边接受检验,一边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强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从实践总结当中提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的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着重点。

4.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田老师认为,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能否定,不能淡化;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也要注重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整个中国的实际毫无疑问是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别是包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我们党在实践中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学者进行理论创新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结合”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田心铭研究员报告现场
 

六、对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做好研究工作的两点建议

最后,田老师建议在座学者们重视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的《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他结合这一讲话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现况强调其中两点:
第一,搞研究要“经得起追问”,要彻底,能够说服人。我们搞研究写的文章,要确实符合实际,符合现实生活;同时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第二,用“四个统一”进行自我衡量。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学术体系背景;二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有丰富的知识作支撑;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破”和“立”相结合,澄清是非;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要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又要与实际相联系。学者们应该用这“四个统一”进行自我衡量、自我反思,从而写出好文章。
通过这次近3个小时的报告,国际共运部的学者们不仅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双向关系及作用,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和担当,同时进一步树立了“研究为了人民”的责任意识,要搞好研究、写好文章,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赞同田老师的报告,认为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并且表示要和自己的研究实际相结合,要努力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贡献。


相关阅读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 国际共运学术沙龙简报(2021年第8期)


文稿:盖琳琳整理,田心铭教授审核


本次转载来源:共运通讯+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