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功献: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百年演进、特点与启示

中社学人 2023-08-28



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百年演进、特点与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党员结构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六个历史阶段,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党员总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主体成分不断多样化,党员阶级结构不断优化;党员主体特质逐渐知识化,党员文化程度不断提升。党员结构的演进历程及特点对新时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增强党员队伍素质,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与战斗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党员构成;百年演进;结构优化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党员结构也在党员数量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断扩大党员队伍规模、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演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扩大党员队伍规模、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是党发展壮大的组织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百年演进的历程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把握党员队伍结构演进的特点,而且能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百年演进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历史任务,对党员队伍结构的演进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将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的演进历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员的构成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已明确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而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因此,建党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的重点,而且将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作为扩大党的组织的主要途径。1923年中国共产党“三大”召开之时,420名党员中,工人党员164名,占39%。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促使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工人阶级在党员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1927年中国共产党“五大”召开时,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这一阶段,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是扩大党组织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很多具有阶级觉悟、忠于革命事业的产业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党员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工人阶级占主体的特点。


第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员的构成以农民群体为主体。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革命环境的变化及知识分子入党条件的严格,使党员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大批的农民纷纷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取代工人阶级成为党员队伍的主体。据统计,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在全部四万多人的党员中,农民党员就占到76%,而工人党员所占比例下降到10%。”1929年6月,工人出身的党员比例下降到7%,农民党员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的扩大及农民党员的增加,一方面扩大了党的队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问题。为此,党的六大强调:“以后党的工作应当转变过来,使着党以后的发展是向着工业无产阶级一方面的,使得无产阶级分子成为党的基础。”然而,土地革命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能胜利,吸收农民入党是实现党民紧密结合的最佳途径,因此,虽然对吸收党员的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但农民党员占党员总数绝大多数的情况实际上却未改变。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员的构成以农民和军人为主体。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提出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也给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38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还要“特别注意在战区在前线上大量的吸收新党员”。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也特别重视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并给予了有效指导。解放战争期间,为联合更多的革命力量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决议》的理念,积极发展农民、军人及工人党员。这一方针理念,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军人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党组织的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党员总人数发展到448.8万多人,其中农民党员267.6万人,占59.6%;军人党员107.6万人,占24%;工人党员11.2万人,占2.5%。农民和军人党员成为这一时期党员构成的主体。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构成中工人阶级的比例得到再次提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的重任。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的作用再一次被重视,党员的发展方向再一次向工人阶级倾斜。195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发展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指出:“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成分在党内有一定的比例,今后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而“今后发展党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阶级上,在三年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接收三分之一的人入党。”在这一思想引导下,工人阶级在党员构成中的比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至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已经有1073万党员,其中工人党员占14%,农民党员占69%,知识分子党员占12%。”工人阶级党员所占比例较建国时的2.5%提升了11.5个百分点。在积极吸收工人阶级党员的同时,党中央也开始重视吸收优秀的知识分子入党。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组织路线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干扰,知识分子群体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大幅下降。加之大量吸收工人阶级入党以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工人党员的比例得到相对提升。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企业人士共同构成党员的主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时调整党员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这一时期,党员结构的调整突出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继续积极吸收工人、农民入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二是重视吸收包括高等院校、中专院校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三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入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党员构成再次发生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其中,“工人725万名,农牧渔民2534.8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15.7万名,企事业单位(含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9.6万名,学生290.5万名,离退休人员1553.8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73.3万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企业人士共同构成了党员的主体。


第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人和农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党员的整体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为使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党员总量的调控。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发展党员工作要求,成为新时代发展党员工作的根本依据。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十六字要求”的基础上,党员总数平稳增长,党员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其中,“工人(工勤技能人员)644.5万名,农牧渔民2556.1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440.3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人员1010.4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67.8万名,学生196.0万名,其他职业人员710.4万名,离退休人员1866.1万名。”可以看出,工人和农民依旧是党员队伍的主体,占34.8%;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生等,在党员总数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百年演进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适时调整,客观上直接带来了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百年演进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党员总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百年的发展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诸多艰险,克服各种苦难,才从一个年幼的新生政党发展成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从建党伊始的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21年6月初的9514.8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


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党员数量的增加及党员队伍的扩大出现了几次高峰期。一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在此期间,党为加快自身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发展党员的措施,党员人数从1925年初的994名快速增加至1927年5月的57967名。二是延安时期,为扩大党员队伍,积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的决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为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展党员提供了更多机遇。延安时期,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党员人数仅在1937~1938年就从4万多人迅速发展到近60万人。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政党,拥有独特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深受全国人民拥护,加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现实需要,党大量吸收了工人、农民及各社会阶层的精英人士入党,党员队伍发展态势明显,1956年八大召开时党员总量从建国时的448.8万名发展到1073万名。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是1972年到1973年,邓小平等老干部复出工作,党中央采取了一些发展党员的积极政策,许多思想觉悟高、革命意志强的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据统计,1972年到1973年间,党员数量就从2000万增加至2800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建设大业,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党员队伍总体上持稳步增长态势。从十一大到十七大的30年间,党员人数从3500万增长到7239.1万,翻了一倍多,年均发展党员124.6万名。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文件,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党员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党员数量持续稳步增长,从2012年底的8512.7万增至2021年6月的9514.8万;另一方面,党员数量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下降态势,党在重视党员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党员质量的发展党员理念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党员主体成分不断多样化,党员阶级结构不断优化

结构是功能运行的载体,“任何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来实现的,组织的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在任何一个系统中,结构决定功能。”因此,结构合理的政党组织能够有效发挥其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的征程中,不仅党员数量稳步增长,党员阶级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种优化集中体现为党员的结构主体从单一阶层到各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发展。党员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问题为导向,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


党员主体成分的不断多样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所决定的。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组织工人、开展工人运动,依靠工人群众的力量推进大革命的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因此,将吸收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入党,增强革命的力量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来源,使得工人阶级在党员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土地革命时期,党工作重心被迫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建立农民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身处农村的环境和土地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党需要吸收大量的农民党员充实党员队伍,稳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扩大革命力量,大批贫雇农加入党的队伍中,使得农民阶级取代工人阶级成为党员结构的主体成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革命的合法性地位得到确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团结一切爱国的、追求民主的人士共同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积极的发展党员政策,大批农民、军人及工人入党,大大扩充了党员队伍,农民和军人逐渐成为党员结构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急需吸收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及各社会阶层的积极分子,以壮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是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的确立,工人阶级的地位及作用受到极大重视,大量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工人阶级在党员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大为增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适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为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共同建立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将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及各社会阶层中的有政治远见、有知识才学、有牺牲奋斗精神的优秀分子特别是中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大大扩充了党员队伍,党员的结构主体也进一步发展为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企业人士共同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此,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严把党员队伍的“入口关”,高度重视发展党员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这一过程中,虽然工人和农民仍是党员结构的主体,但许多政治标准高的知识分子、大中院校学生、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两新”组织人员等被吸收入党,充实了党员队伍的同时,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极大优化。这种从工农阶级到各行各业、各阶层先进分子的优化措施,不仅保证了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为广大党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重大灾害、重大疫情及各种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条件,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凸显出来。



(三)党员主体特质逐渐知识化,党员文化程度不断提升

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党员主体的知识文化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高学历人才的增多成为党员结构变化的显著趋势”。


虽然中国共产党是由早期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革命知识分子发起建立的,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党处于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面临着紧张的革命战争的任务,吸收了大量的工农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分子入党,这些党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知识文化水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意识,甚至有些工农党员还存在着“我是工农分子,不晓得理论”的错误思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多次决定在党内大兴学习之风,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各级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广大工农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注重吸收工人阶级党员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并相继制定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为知识分子平反工作的开展,为党吸收革命觉悟高、文化水平高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对党员队伍文化程度的整体提升和党员主体特质逐渐朝知识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对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大批知识渊博、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出现于党员队伍之中。同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先后三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2009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人数就占到党员总数的35.7%。2019年底,这一比例上升到50.7%,4661.5万名党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进一步整体提升了党员队伍的知识文化程度。



党员队伍从革命性到知识型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转型的关键。这种转变,使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催动下,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技能与本领,在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奋斗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百年演进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百年演进及其特点,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和增强党员队伍素质,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与战斗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方向发展,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党员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

只有将更多的先进分子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因此,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用发展的观点审视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问题。一方面,积极大胆吸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中愿意跟党走、听党话,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先进分子,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更加广泛与巩固。另一方面,适度控制党员队伍规模,“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党员数量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以保证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贯彻落实党中央“控量提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


党员队伍的优化对党的政治功能的顺利发挥至关重要,是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增长党员数量、控制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使党员队伍结构在阶层、职业等方面保持相对的均衡。在党员队伍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要在保证工人阶级在党员队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有原则、有步骤地吸收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及“两新”组织的先进分子,使党成为各革命阶级、阶层的核心组织;二是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科学统筹党员结构优化与加强党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之间的关系,制定党员队伍结构优化的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推进党员队伍结构优化有序、稳步推进,将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到最佳水平。



(二)党员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知识

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党的先进性水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多次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整风运动、主题教育及培训等方式,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并取得了有效的成就和经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从源头上保证了党员的政治素养。


提高党员队伍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提出的现实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求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培训、实践探索等多种途径加强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科学文化与技能本领,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更好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以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要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党员科学文化知识培训的组织和常态化机制,加强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丰富和创新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同时积极吸收那些学历层次高的知识分子入党,提升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知识及高职称的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例,从整体上提升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作用。



(三)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的同时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只有规范发展党员的程序,才能确保党员的质量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应从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上着手,对发展党员的阶级与阶层来源、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发展培养环境等进行适合时代特点与党组织发展需要的调整,从源头上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队伍质量。规范发展党员程序既要科学规划入党积极分子的阶级与阶层结构,又要严把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考核过程,规范入党标准和管理程序,还要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在优化党员结构的同时切实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执行党员发展程序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深入推进党的基础组织体系建设,在优配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基层党组织管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组织力,规范基层党组织规章制度,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等方面,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在党员发展工作方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在严格落实党建责任制及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等方面更好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发展党员规范化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党员队伍管理制度,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一切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一切有助于提升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执行力的优秀人士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队伍质量,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本文作者:徐功献,男,1986年出生,安徽阜阳人,法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红色文化学刊》兼职编辑。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红色文化。


文章来源:原文刊发于《长治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本次转载来源:“ 功献鲜芹 ”微信公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所带学生投稿宣传发布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