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

中社学人 2023-08-28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


摘要: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 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 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能够反映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 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 它是实践之树的奇葩, 是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实践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特点, 决定了它是一个科学而完整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 以震撼世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证实了这些客观规律的运用对世界历史走向的改变, 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但是, 在今天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起的挑战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和“失效”的叫嚣声中, 在人们面对挑战和叫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解的情况下, 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 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 综合性特点的理论, 是能够反映 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 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学者干脆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 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 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 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 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 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1] (P309) 这种完备而严密体现在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1] (P309-310) 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 (P309) 正因为如此, 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 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 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及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表现在它贯穿于三个组成部分中。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 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与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当然是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当然是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的基本原理, 但是, 这些基本原理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结合中得到验证并得以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具有综合性特点, 就是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又不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 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原理的高度提炼。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具有综合性特点, 还因为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 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 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不仅是在各个层面上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认识, 正是这些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整体性”不仅提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点的要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提供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构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 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看成是哲学原理的观点, 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的一种误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无产 阶级人民大众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的理论, 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理论, “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在我国, 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认为苏东剧变表明社会主义垮台了,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的人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差, 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了;有的人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个别提法的“过时”, 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体系“过时”了。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有的人回避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有的人在教学和研究中把丰富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呆板的教条, 严重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 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不仅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根本利益, 而且也是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历史使命的前提。


与此同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特质。这一发展的规定性深深地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运用中, 不仅已经包含着发展这些基本原理的规定性, 而且也包含着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 对这些基本原理加以发展的规定性。马克思在提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时就明确认为, 这一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 在其实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也明确提到:《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 (P248)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其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 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到了晚年也曾提醒人们注意, 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 当做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 那就会在给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3] (P342) 实际上, 这样的“历史哲学理论”只可能是“超历史”的理论。如果不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更新, 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际上就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了。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决定其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 当做标签贴在各种事物上, 这无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和发展实质是背道而驰的。


发展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种固步自封的学说, 而是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吸收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要求人们向它膜拜的“终极真理”, 而是从发展着的世界中不断丰富自身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出新的原理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4] (P680) 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接触和结合中, 是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自身并不断得到创新的。创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实际的结合之中, 创新的基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离开这一基点,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就会偏离正确轨道, 甚至会成为曲解、背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代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不仅恩格斯强调过:“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 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4] (P669) 而且列宁也作过说明:“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 在英国不同于法国, 在法国不同于德国, 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 (P274-275) 这就是说, 我们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究和认识本国的经济和政治的条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制定带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战略, 走带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而且也应该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不是各个国家革命和建设战略、道路的具体答案, 但我们却是绝对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马克思主义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布“过时”的一片喧嚣声中, 列宁就曾提出:“现在, 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 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1] (P282) 列宁的话对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仍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论”和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态度, 但是,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关系上, 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往往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论”的一种方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时, 首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了, 以僵化的、停滞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了。因此,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割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 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践之树的奇葩, 是进行的科学实践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关系上, 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的一些预言并未能得到实现, 他们的著作在今天最多只具有文本的价值;也有学者认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而在于坚持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学者认为, 应该根据今天的现实需要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 从中挖掘出能指导当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看法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误。


我们毫不讳言,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必须要进行文本研究。从文本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论述, 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 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 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探讨等等。研究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资料和经典著作, 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通过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著作的译文, 使译文更加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通过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 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理解, 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坚持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否则哪里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呢!


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固然很重要, 但是,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又不能仅限于文本研究, 必须走向现实, 必须把文本研究与时代变化、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是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 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 包括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新的实际的研究中, 提炼出新的观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过程, 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分析, 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科学性, 通过理论观点的提炼和升华, 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创造性, 显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二是要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走向政治教育实际的这一研究, 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说明了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求在开展政治教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中, 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一般规律, 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模式, 开创新的政治教育局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是实践的产物, 它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 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尽管今天的社会经济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实践要求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只具有文本价值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认为, 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 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6] (P433) 普遍真理是发展的, 它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恩格斯强调了他和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局限性, 他认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7] (P585)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4] (P284) 像一切科学一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通常都会包含着对前人某些原理的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因此, 普遍真理作为“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它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 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 在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显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而不是根据今天的现实需要重新解读文本或挖掘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指导当今的实践, 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性。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 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 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 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8] (P26-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实践 性、科学性的特点, 决定它是一个 科学而完整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整体性”是它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 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 是在历史运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 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3] (P35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正是体现在这种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之中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 它的整个体系, 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 (α) 历史地, (β) 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γ) 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9] (P4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根本特征, 而且也反映了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来源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科学的根本区别。列宁曾经指出:“早在1844—1845年, 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 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 所以, 马克思后来在从事理论写作的同时, 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马克思的全部著作, ……都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1] (P443)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应注重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10] (P291) 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实际, 根据时代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 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遇到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作出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 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的灵魂, 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 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及科学体系构建所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 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 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为无产阶级提供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中, 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 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 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把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之中。也就是说, 要明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证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中国特色所在。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特点构建科学体系, 必须加强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的发展机制, 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原则,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带动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因此, 我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可以由“导论”和三个部分组成。


“导论”着重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品质, 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和现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第一部分:客观世界的发展。客观世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自在的存在, 即自然界;一种是自为的存在, 即人类社会。这部分着重对自然界作出阐释。一方面, 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联系性、发展性, 确立思维方式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 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 如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等, 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 也把认识的工具给予了人类, 使人类去认识和掌握世界, 从而为创造性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对上述问题的阐释为基础, 阐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1] (P32) 制约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部分:人的发展。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 从事着社会实践。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这部分着重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的基本原理, 如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这就使得人类在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同时, 也能掌握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自身, 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对上述问题的阐释为基础, 阐明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5] (P55) 人是社会有机体的主体, 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活动中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性质。人与人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这种相互关系, 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成为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第三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高级运动形式, 它表现为社会运动形式。认识和把握社会运动形式, 就是要赋予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以自然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把握社会运动形式, 就是要明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其间可能会出现曲折甚至倒退, 但总的趋势是向前推进的。


这部分在前两部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 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次,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结合, 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即具体表现为生产与需求、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生产扩大与资本价值增殖目的等矛盾;第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展开形式的运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趋势, 反映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但是,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了第三部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而第三部分则是对前两部分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现实中所作出的理论展开和实际运用。正是这种理论展开和实际运用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从而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列宁选集[M].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8]列宁选集[M].3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10]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2]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13]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14]陶德麟, 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QM





本文作者:张雷声,1954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教学与研究,2007,(08):5-12.

本次转载来源:“青马先声”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