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严书翰:《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和若干特点论析

中社学人 2022-09-09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和若干特点论析


摘要:《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以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的六个时间段来谋篇布局,从这六个时间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代表作中,可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主题、历史脉络、历史规律。其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此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古今中外、纵横比较,统揽全篇、突出重点。把握好《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就可以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并进入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壮丽日出。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规律;重大结论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而编写的。由于《简史》是根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阐析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主题、历史脉络、历史规律,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来编写的,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丰富素材,因此从这个维度看,《简史》是一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著作。


一、《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

《简史》是根据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的六个时间段来谋篇布局的,以下主要按照这六个时间段简析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一章。从社会主义作为思潮、思想等维度上看,社会主义是有其思想谱系的,相关内容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末期。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竞争残酷,人类希望摆脱严酷环境,向往理想社会,于是就出现了关于理想社会的传说和主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孔子提出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构想,还有墨子、法家、农家等提出的各种理想社会思想。在西方,有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亚里士多德设计的“理想城邦”等构想。其实,这些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主张,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作为资本主义批判者出现的。

现在普遍的共识是认为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此书作者是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他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莫尔在《乌托邦》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最著名的就是他说的在圈地运动中发生的“羊吃人”现象。于是,莫尔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借以批判和讽刺现实罪恶。从16世纪上半叶算起,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经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残酷剥夺和剥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弊病日益暴露出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抨击了这种现象,并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著作,也都以写实笔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凶残,描写了下层民众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抗争,表达了这些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纷纷著文立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全部基础,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恩格斯指出,“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同时又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根本缺陷是唯心史观,因而他们的学说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二章。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等作了科学预测,提出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三章。第一个在大国把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的是十月革命及革命后的俄国。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应对帝国主义发动的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战争环境下的应急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由于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又由于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解除,从而一度引发了苏维埃政权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列宁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1921年,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道路和新经济政策的初步经验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合作社是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

(四)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四章,中国共产党人讲的苏联模式,是指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都仿照苏联模式。但是,由于苏联模式中包含着不尊重经济规律等因素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作用,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的强大攻势尤其是和平演变战略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相互交织、推波助澜,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了重大曲折。

(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五章。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毛泽东说过“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他要求全党“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实践探索特别是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就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包括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两弹一星”试制成功,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由于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行动的指针,但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所以我们在实践中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六)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部分的内容体现在《简史》第七章。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指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评价,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作出了正确结论,同时从十个方面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了初步概括。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下了重要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关于《简史》第六章和第八章
《简史》第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奋起”和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没有构成独立的时间段,但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和第六个时间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仅从时间接续上看,苏联东欧发生的社会主义重大挫折是在苏联模式形成之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整开创之前。

需要指出的是,《简史》第六章设计是符合逻辑的。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它的严重弊端。面对这种现状,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曾想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挫折。面对苏东变局造成的巨大冲击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顶住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终于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五大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把《简史》第六章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四个时间段与第六个时间段之间加以阐述,既体现了时间上的连接,又符合理论逻辑的发展。这一章中讲的曲折就是指苏东社会主义失败而造成的严重挫折,这一章中讲的奋起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可以说《简史》对第六章的安排体现了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简史》第八章是本书重中之重。因为这章内容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现的历史性变革作一个全面的总概括。从《简史》的谋篇布局上看,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间段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这是符合党的十九大的明确宣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简史》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划分上用了“时间段”这个概念,既恰切,又有优点。因为从逻辑学上看,“时间段”这个概念的外延,要比“阶段”概念的外延宽,也就是说在时间段中还可以再划分出若干个阶段。比如,理论界公认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这个时间段,还可以划分出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6和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那么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间段能否再划分出新的阶段或时期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已经把这个时间段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第二个时期的划分是有充分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的。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年,就更能清楚地看出这些变革和成就,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有些是振聋发聩的,有些是荡气回肠的,有些是惊心动魄的,哪一项要实现都不容易,都需要极大政治勇气和政治胆魄,也都需要精心谋划和顽强毅力。从理论上看,我们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是划分时代或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


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若干特点

《简史》编写组在介绍此书时,从贯穿《简史》主线的维度,把此书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笔者从深入阅读《简史》的维度上阐析此书的三个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通读《简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和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史论结合、以史为主
社会主义起初是一种空想思潮,到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发展为科学理论,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新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顶住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终于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世界社会主义这500多年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要在二十几万字的书中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这500多年宏阔历程,叙述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代表作,《简史》编写采取了史论结合、以史为主的方法。

为让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习近平运用大历史观,从500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讲起,从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讲起。这就需要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叙事,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可以说《简史》全书编写,都是采用史论结合的叙事方法。第一章叙述了500多年前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简要介绍了15个代表人物等,虽然篇幅不多,但不乏对他们的评价。《简史》毕竟不是论著,也有别于《国际共产主义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它主要侧重从六个时间段上叙述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这就需要以史为主。比如,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除了学习《简史》外,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和《改革开放简史》(简称“三史教材”),可以说在这“三史教材”的内容中都涉及十月革命、苏联模式和苏东剧变等。“三史教材”或者是把它们作为背景来叙述,或者是以它们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但是《简史》则必须较为详细地叙述十月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苏联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有苏东剧变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后果,这就体现了《简史》以史为主的特点。

(二)古今中外、纵横比较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要运用“古今中外法”来研究中共党史,所谓“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泽东所说的“古今中外法”也就是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就是历史上的昨天与今天的比较,横向比较就是不同对象(或国家)之间的比较。

“古今中外法”的研究方法在《简史》编写中体现得较为典型。从《简史》全书看,这个研究方法最为明显。“古”,从500多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写起;“今”,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是指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主要是指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简史》的章节看,也充分运用了这个“古今中外法”。比如,《简史》第五章回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政治前提。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直接动因,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在论述其中四大关系时,都与苏联模式弊端和苏联做法作了比较分析,只有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毛泽东才能得出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又如,《简史》第六章主要叙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教训和启示。但是,这一章特设了一节“万马齐喑中的重新奋起”,谈到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了“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局面,即使如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停顿,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此消失。这一章叙述了世纪之交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马克思还被评为“千年思想家”;叙述了今天世界上仍有130多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其中30多个政党党员过万;叙述了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等国在全国执政的共产党,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重视加强自身建设,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保持了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成就。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古今中外法”不仅仅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还是我们共产党人保持革命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有力武器。现在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改变历史宣传的角度,不要再搞屈辱史的宣传,应该跟上时代潮流,这个观点我们是决不能接受的。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运用古今中外的比较方法,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初心、践行使命。

(三)统揽全篇、突出重点
《简史》从时间延续上看,历经500多年;从内容上看,涉及古今中外。因此,编写时一定要做到统揽全篇,这一点非常重要。该书框架结构由前言、主要内容和结束语构成。全书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展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改革,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出社会主义500多年百折不回、开拓前进、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这样的叙事达到了统揽全篇的效果。

《简史》在统揽全篇基础上着重叙述了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简史》编写贯穿了这条根本思想原则,第八章从八大方面叙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终结了几千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既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同时,描绘了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此外,《简史》的前言,用四个“有助于”阐述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结束语概括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点深刻启示等,这些论述都起到了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

总之,把握了《简史》的主要内容和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令人信服的结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壮丽日出。(注释略)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文章来源:《毛泽东研究》2022年第1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