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推荐】20本书看外交风云中的中国和世界

中社学人 2023-08-28






编者按: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外交关系纷繁复杂。本篇的20本外交主题图书,带你一同思索利益与强权,矛盾与策略。回望宏观历史,认识重要外交人物,细读外交风云中的中国与世界。


1

1

1


以公理争强权:

顾维钧传


金光耀 著

2022年2月/89.00元

ISBN 978-7-5201-9427-3


本书的主人公顾维钧,是中国近代外交界的传奇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是代表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这使得他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记。本书利用《顾维钧回忆录》、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顾维钧档案”、蒋介石日记、作者的访谈和亲自搜集的信件等大量一手史料,将顾维钧作为传主,以传记的写法,描绘了顾维钧的一生。不仅包括他的政治生涯,还包括他的家庭生活等。


1

2

1


德国默克尔政府外交政策研究(2013-2019):

从克制迈向积极有为


郑春荣 著

2021年12月/88.00元

ISBN 978-7-5201-8606-3


本书从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外背景和政策宣示出发,通过“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危机与欧盟改革”“德国对美政策的调整”“乌克兰危机”五个实例,分析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影响。本书丰富了国内有关德国外交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视角,也为德国政府2013年以来的外交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了解默克尔总理执政中晚期对外政策的一部重要作品。


1

3

1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第3版)


牛军 著

2021年10月/99.00元

ISBN 978-7-5201-8871-5


1944—1946年是20世纪里特殊的几年。从国际关系的历史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结束到战后美苏爆发冷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历史看,它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并最终爆发全面内战的关键时期。在这两年多里,美国政府先后派遣了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位将军以总统特使身份赴华调处国共矛盾。他们直接深入参与了当时的国共谈判,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这对整个东亚地区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本书利用大量档案资料,细致叙述、深入分析了这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以及美国、苏联、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等四方之间的互动及影响。对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1

4

1


折冲之道:

以颜惠庆、傅秉常、张忠绂等为中心


左双文 等著

2021年9月/168.00元

ISBN 978-7-5201-7914-0


本书对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外交家、外交学者及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专题研究,逐个梳理了相关人物的外交思想,从而呈现了民国外交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书中各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分别是王正廷、蒋作宾、颜惠庆、黄郛、张群、王宠惠、孙科、郭泰祺、宋子文、傅秉常、王世杰、张忠绂、周鲠生、王芸生,最后两章是对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外交评论》《外交月报》的研究,刊物中的许多作者,实际上也是当时外交界与言论界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


1

5

1


朝贡与利润:

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


[泰]吴汉泉(Sarasin Viraphol) 著

王杨红 刘俊涛 吕俊昌 译

王杨红 校

2021年8月/79.00元

ISBN 978-7-5201-8780-0


朝贡制度是明清时期中国维持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个经济体系与精心设计的政治结构交织在一起。作为当时的朝贡国之一,暹罗(今泰国)与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朝贡贸易。本书考察了暹罗在朝贡关系下的海运贸易行为,并分析了中国在暹罗的海外贸易和国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6

1


“俾斯麦的使团”:

德国军事教官在中国(1884~1890)


[德]白莎(Elisabeth Kaske) 著

孙立新 顾年茂 译

2021年7月/79.00元

ISBN 978-7-5201-8355-0


本书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是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的。一方面是厘清他们的出身、脱离普鲁士军队的原因、适应中国生活的对策、结束中国工作之后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的认识;另一方面讨论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条件、中国雇主对其职员的要求和中国舆论对他们的感知、德国外交官在现场的作用以及知识和技术传输的条件和成果。除引言和结论,全书共分八章。


1

7

1


德国统一的外交


周弘 主编

2021年6月/128.00元

ISBN 978-7-5201-7936-2


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外交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得到不断发展。数百年来,运用这种说服、妥协或强制力的艺术为国家获取利益、机遇和荣耀的事例不胜枚举,而由于外交策略失败丧失国家利益、发展机遇与民族尊严的例子亦俯拾皆是。本书主要研究30年前主张并推动两德统一的政治力量,如何在两德统一的外部进程中折冲樽俎,最终使受到国际法承认的两个主权德国实现和平统一这一罕见历史现象的博弈过程。


东西德国的分裂缘起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因此两德的统一必然会牵涉国际格局的变动、国家间盟约的废立,以及东西方边界的改动,而这些变化又必须通过外交活动来交涉与安排。事实上,围绕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外交博弈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各方使用的手法包括:立场的直接对抗、审时度势的目标设定和对历史机遇的敏锐认知及把握。在这些博弈中不乏武力威慑与军备竞赛,也不乏制度竞争和意识形态鼓动,还有不可或缺的经济财政援助,以及不引人注目的社会渗透和引人注目的外交综合压力。在两德统一的最后冲刺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外活跃的外交谈判在多个层次同时进行。其间,美国的咄咄逼人、英国的煞费苦心、法国的深谋远虑、欧共体的张网以待、西德的张弛有度,与苏联的节节让步和东德的溃不成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

8

1


俄国外交史(1700~1917)


邓沛勇 孙慧颖 著

2021年3月/158.00元

ISBN 978-7-5201-7920-1


本书重点梳理十月革命前俄国外交的整体脉络,从三个时期、两个层面探究其外交历程,三个时期即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时期,两个层面即其与西方和东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借此勾勒出俄国外交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早期俄国外交影响力甚微,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但已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北方战争胜利后,俄国对外影响力大增,法国大革命之后其外交影响力达至顶峰,一度成为欧洲宪兵;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俄国外交重心开始东移,20世纪初,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开始回归西方。本书相对完整地向读者展示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外交状况,可为俄国史研究领域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9

1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美]约瑟夫·C.格鲁(Joseph C. Grew) 著

沙青青 译

2020年3月/99.00元

ISBN 978-7-5201-5438-3


《使日十年》第一次披露了十年间美日双方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诠释了二战中美日战争悲剧无法避免的根本原因。曾驻日本长达十年的格鲁大使详细讲述了美国究竟为何、如何与日本进行这场战争。他所描绘故事的依据均来自第一手的资料:他本人每天的日记、他私下及官方的各类文件、他发往国务院的公文。基于这些海量的资料,他得以巨细靡遗地为我们叙述自1932年“满洲事变”至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间日本走向全面战争的整个过程。


1

10

1


“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


陈永祥 著

2019年10月/89.00元

ISBN 978-7-5201-5207-5


在民国外交史上,“英美派”外交官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本书将“英美派”外交官置于1931—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全局视野里,考察“英美派”外交官群体产生的内外环境,探讨“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关系,揭示“英美派”外交官在国民政府美援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英美派”外交官主要代表人物相互之间及其与国民党高层政治之微妙关系,进而审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为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

11

1


向和平宣战:

外交的终结和美国影响力的衰落(全2册)


[美]罗南·法罗(Ronan Farrow) 著

李茸 译

2019年10月/98.00元

ISBN 978-7-5201-4955-6


美国的外交政策正经历严峻的转变,其结果可能永久改变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向和平宣战》为濒危行业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书中采访到的政策制定者包括了从亨利·基辛格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雷克斯·蒂勒森在内的所有在世的美国国务卿。法罗认为,美国数十年来在政治上怯懦、在战略上短视以及在对外行为中公然为恶的结果,是美国的外交已然衰落——但这或许也为美国提供了一条摆脱争战中的世界格局的出路。


1

12

1


怀柔远人:

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版)


[美]何伟亚(James L. Hevia) 著

邓常春 译

刘明 校对

2019年8月/78.00元

ISBN 978-7-5201-4762-0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1

13

1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修订本)


唐启华 著

2019年1月/268.00元

ISBN 978-7-5201-2924-4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摆脱条约束缚的叙述典范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台海两岸均以“废约”历程为主轴诠释外交史,而“修约”则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探讨北洋修约之历程及其意义,一方面依据档案,重建北洋修约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与交涉策略之发展;另一方面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史观对话,希望能更丰富多元地理解民国外交史。


1

14

1


拒日图存:

中国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其影响


李斌 著

2018年11月/55.00元

ISBN 978-7-5201-3677-8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历史及其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有助于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奋发图强,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跳出近代以来的“弱国外交”怪圈和陷阱。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1

15

1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齐锡生 著

2018年8月/188.00元

ISBN 978-7-5201-3014-1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期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战斗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1

16

1


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侯中军 著

2017年12月/89.00元

ISBN 978-7-5201-0901-7


关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如中国参战问题、“二十一条”、巴黎和会问题等,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本书在借鉴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外交档案,力图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即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1

17

1


九月的十三天:

卡特、贝京与萨达特在戴维营


[美]劳伦斯·莱特(Lawrence Wright) 著

邓海平 译

2017年8月/68.00元

ISBN 978-7-5201-1152-2


1978年,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梅赫纳姆·贝京(Menachem Begin)与吉米·卡特在戴维营中度过了13天,艰苦地达成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和平协议,这份和平协议迄今仍然是中东冲突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外交成就。莱特精彩地描述了这些会谈,将历史、政治与三个冲突的人格之间发生的引人入胜的戏剧融为一体,写成了这个充满阴谋转折和黑色幽默的故事。


1

18

1


傅秉常日记(1943~1945)


傅锜华 张力 校注

2017年6月/228.00元

ISBN 978-7-5201-0171-4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第一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


1

19

1


抉择与分歧:

英美对共产党在中国胜利的反应


[美]埃德温.W.马丁(Edwin W. Martin) 著

姜中才 于占杰 译

姜中才 校对

2016年6月/56.00元

ISBN 978-7-5097-8810-3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1

20

1


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


[美]乔治·F.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 著

雷建锋 译

2013年10月/49.00元

ISBN 978-7-5097-4868-8


在超过六十年的岁月里,乔治·凯南的《美国大外交》是公认优秀的关于美国外交的作品。利用其显著的外交经验与专业知识,凯南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概览与批判。这个六十周年增订版本包括了美国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重要介绍,提出了对凯南作品的新理解,探索了本书的持续影响。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信息来源:“社科文献”

策划:张思莹    编辑:王   雪   审校:柳   杨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