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颜晓峰:人言理论无味,我道韵味无穷

中社学人 2023-08-28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何以存在?唯有著作。书如其人,人如其书。这些年,我的写作一直没有中断,爱好、热情、干劲一直没有衰减。人言理论无味,我道韵味无穷。”

——颜晓峰



没有“隐功夫”就不会有“显成果”



17岁,颜晓峰在太行山脉一个山坳的营房里当炊事员;27岁,颜晓峰刚刚调入军校当哲学教员,在教研室学历最低;32岁,颜晓峰进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0岁出头,颜晓峰成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个人专著五本、个人论文集五本,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7篇的颜晓峰,先后荣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第一、二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我军理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他敢说“我把我的灵魂安放在国家图书馆里”这样的惊人之语;他信奉“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惜时如金;他坚守“攀登理论高峰义无反顾”的执着梦想。


两道深邃的目光,把执着与深刻、温润与宽厚、正直与豁达,播进他方正脸庞的眉宇之间。



置身时代大潮研究理论


身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专家——我军理论高地“守望者”,颜晓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领域坚守了30年。“不荒废、不懈怠、不徘徊”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众人对他的评价。


2011年,对时任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批准;参加了军队高层次理论人才研修班;被列入中宣部《学习理论文库·理论家自选集》第9批出版计划;2011年12月,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中央军委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记一等功,校党委为他记二等功,马列所被誉为“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一面旗帜”。其同事评价:“和平年代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在国防大学也是空前的。”


面对荣誉,颜晓峰心静似水,他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实副其名”,他更愿意做的,是在获得认可与荣誉后的潜心学习与思考。


与颜晓峰相见是在周一的午后,马列所的同志说:“老颜昨晚又在办公室忙到深夜”,“周日晚9点半到的办公室,工作到凌晨1点半。”对于颜晓峰来说,睡在办公室那张简易的挂着蚊帐的单人床上是常事,“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要抓紧时间,往前赶。”在他看来,一个人要靠能力立足、靠业绩立功,就要在专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党的理论工作者是理论战线的战士,必须置身时代大潮,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这些年,颜晓峰的理论脚步,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行,与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同步。


2007年初,针对当时理论界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颜晓峰等执笔写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人民日报》刊登后引起广泛关注。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颜晓峰和他的战友们没能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就用他们的笔写出了《抗震救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深入发掘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年底中宣部在成都召开抗震救灾精神论坛,专门邀请他出席发言。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颜晓峰与新疆军区的理论工作者合作,迅速写出《民族大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福祉》一文,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7月17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光明专论”,发出了政治强音,反映了人民心声。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决策,颜晓峰从国家发展战略进入国家安全战略,考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意义,写出《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1月16日在《解放军报》发表。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作出精辟概括,7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就刊登了《三件大事与两大理论成果》,这是颜晓峰和两位年轻研究员一起攻关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2012年7月17日,《解放军报》在头版以显著位置,刊登了颜晓峰主笔的《旗帜引领中国》,文中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鲜明地提出:旗帜指明航向、推动发展、开创未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继往开来的根本保证。


他在此文中写道:展望未来,光明前景和发展忧患并存,改革动力和前进阻力并存,可预见困难和难预料风险并存。随着国家发展利益的拓展、战略资源的紧缺,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提升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立自主自强之道。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增强在国际交往、博弈、冲突中的主导权,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实现富国强军。


有人说,颜晓峰追求“本土原创”,力求言人之所未言,不落旁人窠臼,摒弃凌空虚蹈式的抽象演绎,致力于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有人评价,其“思想收放从容,布局密不透风,既文气沛然,又用情深厚,可谓刀刀见刃,尽显思想的锋芒、学养的凝聚和智慧的灵光。”



为了团队进步甘当人梯


30年来,颜晓峰在“人言理论无味”的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中坚守,得出“我道韵味无穷”的感受。“眼里时刻盯着、脑里时刻装着、心里时刻想着、手里时刻抓着”,在颜晓峰心中,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

近些年来,一些人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某些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马列所专家们的文章也曾在网上受到过攻击。

对此颜晓峰看得很坦然:“我们不惧非议,使命的召唤、人民的需要、火热的实践给了我们力量。这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事业根基,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他表示,理论界决不能任由错误思潮泛滥。真正的理论战士必须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除了出差,颜晓峰几乎天天“泡”在办公室熬夜加班,逢年过节也不例外。一张单人板床,几大书柜的书籍,以及一箱箱方便面,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管仓库的有一口清,一口气背下仓库里所有库存的数目;话务员做得好,能背出各个分机的号码……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到极致。”知书达理的夫人刘红民也被他坐热“冷板凳”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心疼地常常利用周末乘班车前来为他送点水果,打扫卫生。刘红民埋怨地说,“老颜就是一个陀螺,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去年,是颜晓峰和刘红民结婚30周年。30年前,两个年轻人旅行结婚上了峨眉山,在金顶遥望贡嘎雪山。30年后,他们重上峨眉山,沿着当年走过的山路走了一遍,再次看见了山腰上一片片高大的冷杉林,对沿途“拦截”的猴群说声“再见”,在当年住过的寺庙洪椿坪又住一晚。清晨下山,他们热泪盈眶。

“一个人努不努力,一天两天看不出差别,一年两年也未必看得出差别,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一定能看出来。”这是当年颜晓峰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做哲学教员时,教研室主任杨延欣以他的例子勉励大家的话。也正由于常年精勤不倦,当年教研室几十人中基础最差的颜晓峰,如今成为成绩最突出的一个,著作等身,同事钦佩。

相对个人,颜晓峰更强调团队的作用。几年来,颜晓峰作为研究所的带头人,带领他的同事们,奋战在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第一线。他风趣地把自己比作“生产队长”:既要敲钟,招呼社员下地;又要锄地,不当脱产干部,而且还要锄得又好又快。2010年所里给中宣部报的30篇论文,由他执笔或领衔撰写的就有17篇;6年来,以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四报一刊”等报刊发表的理论文章,仅他主笔的就有77篇。

署名是科研单位的敏感问题,为了当好青年人梯,颜晓峰甘愿“成人之美”,绝不“掠人之美”。所里青年研究员的成长进步很快,个人署名文章越来越多,除了个人奋发努力,所里的规则和作风也是一个原因。  最近,在研究中心召开的《颜晓峰自选集》出版座谈会上,一位年轻研究员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从老所长的书和人,可以感到一种空谷幽兰般的人生修养和修炼,一种海纳百川般的学识积累和积淀。”


一本《反杜林论》决定一生


50年前,在炊事班的颜晓峰,自制了一盏柴油灯,开始读炊事班唯一的书——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由于柴油灯的油烟太多,清早起来,他鼻孔里全是黑灰。

一盏柴油灯、一本《反杜林论》,竟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颜晓峰形容自己属于基础差、发展慢的“蜗牛型”教员:27岁当教员,29岁读大专,35岁评讲师,42岁读博,45岁评副高,50岁评正高。

人们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公开的成果,不一定知道成果后面的积累。仅从1987年到2003年的十几年间,颜晓峰手抄的读书笔记本就有77本,内容是1400本书或文章的读书记录。正可谓没有“隐功夫”就不会有“显成果”。

多年前的同学战友每每遇见,难免为颜晓峰惋惜,当年毕业时如果接过总政等大机关的橄榄枝,可能早已是将军。颜晓峰却觉得,没有什么比作研究更有乐趣。

“职级、军衔,都是副产品,不是唯一目标,主产品是自己的能力、素质和贡献。”“能量守恒”,颜晓峰看得明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路是步步不回头走出来的,不能左顾右盼,做什么都是有得有失。”今年“八一”前夕,他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他的思绪并没有沉湎于欣喜之中。授衔前夜,他坐在电脑前彻夜未眠,写道: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战胜风险挑战,应对复杂局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理论指引、正确道路领航、稳固制度保障。面对多重压力、多种矛盾、多样疑难、多方声音,最关键的是党和人民要有主心骨,高举旗帜坚定不移,不畏缩、不动摇、不后退,继往开来向前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争取发展主动权,如何针对西方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强化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如何统筹全局深化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如何有效应对执政党的“四种考验”、防止“四种危险”,等等。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发挥理论功能、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的过程。

文章甘于寂寞,理论留心人间。回顾来时路,作为肩负时代使命的理论工作者,颜晓峰的理论研究已载誉满途,步入佳境。


 


相关阅读








原标题:没有“隐功夫”就不会有“显成果”

信息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等综合整编

本次转载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库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