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不喜欢读非虚构作品,怎么办?

C计划团队 C计划思辨教育 2021-03-16


为什么要读非虚构作品?


“孩子五年级,只爱看小说,完全不愿意碰科普、历史类书籍,怎么办?”一位上海妈妈问我们。她担心,这容易导致孩子沉浸在幻想中,对现实世界的规则没有了解的兴趣。


更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往年名校“小升初”试题都广泛涉猎社会和自然话题,并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见解。


要达到这一标准,只读虚构故事是不够的,必须加大非虚构作品的阅读。


什么是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


简单说,就是“知识性读物”,包括自然科普、社会知识、历史文化、新闻报道、各类专业论文报告等


相对的虚构类作品(Fiction),指的是非真实的、靠想象创作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绘本故事等。


不过,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和各种课外阅读材料,大多数也是故事类,也就是虚构类作品。孩子的阅读都是从童话开始,他们喜欢小猫小狗小鸭子,长大一点会迷上《哈利波特》,也往往沉浸在这些虚构的世界。


但是,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实用性和工具性,从文本中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到小学高年级,非虚构的阅读就应该开始了。


美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


增加非虚构阅读,是过去一些年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本里小说散文过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太少。大学毕业生初上职场,满脑子都是文学性的表达,对法律文件、商务文书这样的实际写作技能却几乎没有概念……这也是美国教育界一度担忧的问题。


为此,美国在2013年修改了中小学课纲(“州际共同核心标准”,即 Common Core)。这背后是“全美州长协会”和“州学总监委员会”等组织的长期推动。他们认为,美国学生习惯简单的阅读材料,“丧失了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这使他们“无法适应大学课程的要求和职场的挑战”。


2014年开始执行的新版 Common Core,要求美国中小学逐渐用“信息性文本”代替“虚构性的文学”。具体要求是:到四年级结束时,非虚构阅读应该提升到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时占70%。


美国这一改革的效果怎么样?


美国权威教育组织“Renaissance Learning”每年都会发布一份K12学生阅读习惯报告:“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们在读什么)。从今年的统计可以看出,目标远远没有达到。


( 图片来源:https://www.renaissance.com/2019/04/04/blog-nonfiction-what-kids-are-reading/ )


实际上, Common Core 提高对非虚构阅读比例的要求,让一些中小学英文老师十分发愁。一方面他们缺乏教非虚构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不少老师发现,许多非虚构作品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孩子们专心阅读,还容易让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读不进去,原因可能有二:


1、书选得不合适;2、读的方法不对。


如何选合适的书?


一些经典的非虚构作品,比如《史记》《汉书》《万物起源》和《时间简史》,难度太高,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入门一个学科,可以从简单易读的书入手,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再找比较深入的书。


不过,“简单易读的书”也要细心挑选:一些书可能事实有错误,也有可能有不适合孩子的内容。


C计划参考了大量中外书单,根据内容的专业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精选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非虚构作品列入我们的儿童思辨阅读课阅读书目。其中包括:


春季课


《昆虫记》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介绍了许多种昆虫的习性,包括蝴蝶、蟋蟀、蝉、螳螂等。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用实验的方式一一验证。




暑期课


《狗的家世》


《狗的家世》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作者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谈到人与狗之间悠久而漫长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狗对人的感情、相互关系、爱心与忠诚;怎样理解狗的复杂行为心态等等。作者观察细致,叙述生动,文笔风趣幽默。



秋季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海伦·凯勒自传。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少年读史记之帝王之路》


《少年读史记》系列丛书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共计60篇。精选了唐尧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简约,通俗易懂,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我们的秋季课,选择了其中一本《帝王之路》。



《可怕的科学之受苦受难的科学家》


《可怕的科学》是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史入门书,三次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图书奖。


《受苦受难的科学家》里搞笑的表述、夸张的漫画,让孩子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了解了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对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以上这些书,或者是丛书中的一部分,或者是作者诸多作品中的一本。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往往主动去寻找丛书其他书籍和作者其他作品来阅读。非虚构作品的阅读之路,就此越走越宽。


如何读非虚构作品?


孩子不爱读,和读的方法也很有关系。


一种常见的读法是让孩子自己消遣性阅读。这种读法往往有这样的问题:读的时候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觉得“说得太正确了”,但读完印象不深,时间一久也就忘了。


另一种读法,是要求孩子背诵其中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不仅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趣,还忽略了书中更有价值的东西:思维方式。


美国知名创新阅读项目 Readingrockets 在《Develop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发展研究和信息素养)》一文中提出:提高信息素养,是阅读非虚构作品最重要的目的。


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通过目录、逻辑图等方法抓住书本的重点、梗概。


有特定兴趣的,可以使用目录和索引直接跳到相应章节。如果想从头到尾阅读,可根据目录来了解这本书的组织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表格等方法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比如可以根据内容是描绘物体特征、发展阶段、对比两者不同、因果关系、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来选择不同的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纳。


第二步,基于信息,考虑如下方面的问题:
  • 信息的作者是谁?
  • 我们对作者了解多少?如果是个人,是专家吗?如果是组织,是否受到普遍的尊重?
  • 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信息?
  • 这个信息是最新的吗?它什么时候出版的?现在还适用吗?
  • 文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C计划怎样教?


与前述美国阅读项目 Readingrockets 的目标相似,C计划的儿童思辨阅读课,着眼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获得现代生活必需的信息量和信息分辨能力


首先,我们用有趣的课前任务挑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梳理书本核心内容。比如,我们请孩子填写完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思维导图空格,把《受苦受难的科学家》里的科学家与对应的遭遇连线。



同时,我们还让孩子们带着思考任务去读书,而不是仅仅消遣式地读。例如,在读《少年读史记》时,孩子们就要带着“史实都是真实的吗”的问题去思考。



而进入到我们的课堂,这些信息的积累、问题的思考,就会在老师的启发和同学们的讨论中,碰撞出思辨的火花。


比如,关于《史记》里记载的故事,不少同学提出了许多精彩的提问,比如舜的故事是真的吗,刘邦真的斩杀了白蛇吗?……


而老师以“烽火戏诸侯”的史记记载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现代历史学家是如何依据史料考证古籍记载的真实性,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求真的种子和看重证据的意识。


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既了解了知识,更掌握了底层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起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许多许多:


  • 通过《史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学习如何从正反面来评价历史人物;
  • 读《狗的家世》时,我们教孩子学习如何观察、如何识别作者的论据,作者的归纳是否充分;
  • 读《可怕的科学之受苦受难的科学家》,孩子学会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说,避免盲信权威。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不仅要被海伦凯勒坚强的精神所鼓舞,还要能看懂她的老师莎利文如何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凯勒走出困境。


在明年的春季课上,我们还会带孩子们读《昆虫记》。这本书是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但很多孩子觉得“没意思”、“读不进去”。怎样让孩子有兴趣?怎样才能真正吸收这本书的“营养”?


欢迎你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与我们分享。


也欢迎加入C计划2020年儿童思辨读写春季课的课堂,开启非虚构阅读之路。


/ 点击即可跳转 /

双课购买立减50元
赠价值99元精品成人课《结构化思考术》推广最多每单可获收益187元!


更多详情,扫码咨询客服小思👇


推荐阅读

▷ 最新PISA测评,为什么新加坡的阅读优等生比例最大?▷ 评判“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你习惯的那些可能已经过时了
▷ 如何通过读一本书,帮孩子理清思路、快速搭建写作框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