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汉考古》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江汉考古 2021-03-04


目录

3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综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19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M1、M2发掘及周边文物调查简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5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2017~2019年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42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嘴2006年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53 关于盘龙城的性质

张昌平

57 盘龙城杨家湾“金片绿松石兽形器”的原貌重建研究

唐际根  吴健聪  董韦      刘森淼

67 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

路晋东

76 中心与周边——二里冈文化青铜礼器的器用问题

陈丽新

83 从随葬陶器看殷墟以外的晚商“族墓地”

常怀颖

97 从申息一体到秦汉南阳郡:汉淮之间的政区化进程

郑威

103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孙卓  苏昕  吴小红      邹秋实  路晋东

116 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制作技术初步观察

陈晖  荆志淳

126 盘龙城遗址小嘴商代冶金遗物的分析与研究

刘思然  邹秋实  路晋东  陈坤龙  陈建立

138 《江汉考古》2020年第1~6期总目索引







摘要


●考古发现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综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摘要:2012~2018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发掘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运用RTK、全站仪等数字化测量仪器对历年发掘区和重要遗迹的三维坐标进行了测量,基本实现了对该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区及墓葬、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的准确定位。在此期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还对盘龙城遗址保护区开展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对该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形成了整体性认识。

关键词:武汉市;盘龙城遗址;考古调查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M1、M2发掘及周边文物调查简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摘要:2008年1月,考古人员在盘龙城遗址小嘴岗地中部东侧湖岸边清理两座残墓,编号为小嘴M1、M2。M1残存4件陶瓷器,M2残存2件青铜器,根据随葬品形制初步判断M1为宋代墓葬,M2为商代墓葬。这是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宋代墓葬打破商代墓葬,为研究盘龙城遗址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材料。近几年在小嘴岗地中部东侧湖岸边采集若干文物标本,其中陶斝足可能为铸造青铜斝的陶模,为进一步探寻小嘴区域的青铜器生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小嘴;宋代墓葬;商代墓葬;铸铜遗物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2017~2019年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摘要: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小嘴2015~2017年发掘区西部继续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发现两处建筑基址及部分灰沟与灰坑。两处建筑基址规模、形态、结构相似,且均与灰沟之间存在联系。从遗迹形态及分布状况来看,F1附近存在窖藏坑及生活垃圾坑,显示其具有生活功能, F2内存在可能为操作台的石块遗迹,暗示其可能具有生产功能。部分灰坑亦与灰沟连接,可能与生产活动有关。此次发掘为解决小嘴发现的灰沟功能以及判断小嘴地点性质提供了重要材料。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小嘴;建筑基址;商代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嘴2006年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摘要:2006年10月~12月,盘龙城考古队在杨家嘴Q2114区域发掘出1座宋代墓葬、9座商代墓葬、4个商代灰坑、1条商代灰沟和1座商代建筑基址。根据出土遗物初步分析,商代遗存的年代集中在盘龙城第五期和六期。此区域应该是一处规模较小的商代墓地。灰坑H12出土的象牙为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为研究盘龙城商时期地理环境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杨家嘴;商代墓葬;象牙

 

 



●考古研究


关于盘龙城的性质

张昌平

摘要:二里头文化至中商文化之间的盘龙城,到底是一个地方方国还是属于中原王朝政治系统之下?这是一个长期受到讨论而没有一致看法的问题。基于盘龙城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特征,也考虑到盘龙城及其周边聚落在区位、分布以及衰退等方面的一致性,本文认为盘龙城是中原王朝直接控制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人群主要来自中原地区。盘龙城的废弃,意味着中原王朝控制南方从方式到策略的改变。

关键词:盘龙城;长江中游地区;中原王朝;社会属性

 

盘龙城杨家湾“金片绿松石兽形器”的原貌重建研究

唐际根  吴健聪  董韦  张钊  万琳  刘森淼

摘要:盘龙城杨家湾M17出土的“金片绿松石兽形器”是一项重要考古发现,但该器出土时已散落,失去了原貌。过去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复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认识。本文通过超景深照相、CT检测、SEM观察、热裂解实验等手段,结合青铜器相关纹饰的构图与表现手法,认为部分绿松石发生过翻转,原器应该是立体排列,有角有躯体,具体表现龙的形象。

关键词:盘龙城杨家湾M17;金片绿松石兽形器;多学科手段;原貌重建

 

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

路晋东

摘要:盘龙城遗址发现的铸铜遗存是讨论盘龙城青铜器产地问题的直接依据。但盘龙城过去被认定的“铸铜遗存”,性质大多存疑,仅有小嘴地点的经过科学检测,且发现多种与铸铜直接相关的遗物,可确定其与铸铜活动有关。进一步分析小嘴地点遗存,本文认为其中包含青铜颗粒、陶范、木炭的黑灰土,属于铸铜生产的废弃堆积,灰沟、建筑基址等属于铸铜作坊内的生产遗迹,即小嘴这一区域就是铸铜作坊所在,其位置对应城址的西城门,便于管控。本文还认为盘龙城遗址发现的其他灰烬沟也与生产活动相关,但不属于铸铜生产。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小嘴地点;铸铜遗存;区位选择;沟类遗迹


中心与周边

——二里冈文化青铜礼器的器用问题

陈丽新

摘要:本文在分析郑州商城、盘龙城材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二里冈文化中心周边聚落的青铜礼器及其器用。认为二里冈文化时期,从中心到周边地区都有基本一致的青铜礼器器用方式,表明当时社会对青铜礼器价值的认同感已达到较高程度。同时,周边地区远低于郑州商城、盘龙城等中心城市的青铜礼器器用等级,暗示了二里冈文化时期中央王朝通过规定不同层级的青铜礼器器用,形成聚落间明显的差序格局,以利于对广袤地域的控制。

关键词:郑州商城;盘龙城;中心与周边;青铜礼器器用;差序格局

 

从随葬陶器看殷墟以外的晚商“族墓地”

常怀颖

摘要:晚商殷墟以外趋向遵循商系丧葬礼仪的族墓地,随葬主体器物有差异。以陶鬲或陶簋作为随葬陶器中心,是目前可知的两种常见选择。不同族墓地内陶器组合复杂程度与墓地的等级、人群存在直接关联。晚商时期不同人群共用墓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心由血缘关系逐渐转向地缘关系的反映,也应该是周代“邦墓”的源头。在商王朝控制能力的边缘地带,随葬陶器地方文化特色愈发凸显。陶器反映的各族墓地特征,基本上与晚商时期的地缘实际控制能力、商王朝侧重的经略重心相呼应。

关键词:陶器;族墓地;等级差别;地方经略

 

从申息一体到秦汉南阳郡:汉淮之间的政区化进程

郑威

摘要:从西周至汉初,汉淮地区是南北、东西政治、文化交错的十字路口。本文以位于南阳盆地的申与淮水上游的息为例,分析了两地所在区域的演变历程:从西周南土的申息二元格局的出现,到春秋时期的申息一体化,再到战国时期宛郡的形成以及秦汉南阳郡的设立与郡界变迁等,这既体现了汉淮之间的政区化情形,也反映了早期王朝在地方上的统一进程。

关键词:汉淮之间;申息一体;南阳郡;政区化

 

 



●科技考古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孙卓  苏昕  吴小红  潘岩  陈晖  邹秋实  路晋东

摘要: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碳十四测年;盘龙城遗址;年代;贝叶斯算法

 

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制作技术初步观察

陈晖  荆志淳

摘要:本文对盘龙城陶器制作中的成型、修整和装饰等工艺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扫描电镜对盘龙城遗址和郑州商城出土的陶器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盘龙城陶器生产技术与中原相比既有相似性,同时又有较为强烈的地域化特征。虽然材料和制作技术存在部分差异性,但盘龙城陶器器形和装饰却竭力保持与中原的一致性,反映出对中原文化观念和身份的认同。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郑州商城;制陶技术

 

盘龙城遗址小嘴商代冶金遗物的分析与研究

刘思然  邹秋实  路晋东  陈坤龙  陈建立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盘龙城遗址小嘴出土铜冶金渣、坩埚、炉壁残块以及铜器的科学分析,确认了该区域在盘龙城四、五期时存在青铜熔铸活动,并可能延续至六、七期。小嘴发掘区出土坩埚为浅腹侈口型,使用当地高铁易熔黏土加粗砂制成,其形制有别于前人认定的盘龙城“熔铜陶缸”,与郑州商城铸铜遗址出土坩埚也存在差异。小嘴铜器合金类型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兼有少量铜锡和铜铅合金,铜块中部分可能为原料或半成品。小嘴铜器的铅锡含量显著低于以往发表的盘龙城铜器分析结果,可能与两次分析的器物类型差异以及不同实验室间分析数据的系统差异有关,但也显示了盘龙城曾生产低铅、锡器物。综合小嘴与以往发表的盘龙城铜器数据,郑州与盘龙城两地间铜器成分差异不显著,两地是否存在金属工艺与铅锡使用模式上的不同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商代早期;盘龙城遗址小嘴地点;铜器;冶金渣;熔铜坩埚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凡国栋   段姝杉   许静思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天鹅村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






——版权声明——

江汉考古(微信号:hbjhkg)发表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江汉考古”版权信息。诚挚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