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将陇南不宜就地安置的受灾群众搬迁安置到兰州新区的建议


学习交流


     

     民革省委会建议:将陇南不宜就地安置的受灾群众搬迁安置到兰州新区。


     今年入汛以来,陇南市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和多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暴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个别地方灾情大于“5·12”地震灾害。经初步统计,截至8月18日,此次灾害造成陇南9个县区199个乡镇街道2280个村11.12万户40.75万人受灾,大量房屋倒塌,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群众安全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1.8亿元。面对灾后重建以及脱贫攻坚任务,如何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如何走出“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帮助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防范难度大、治理成本高地区的群众,破除自然环境制约、彻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至关重要,因此异地安置成为这些区域应对这一恶性循环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迁移”目的地的选择变得十分关键,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地安置的效果。为此建议将陇南不宜就地安置的受灾群众一次性搬迁至兰州新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理由如下:


     一、异地安置是规避自然灾害高发风险的理性选择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水系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暴洪、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高发区和十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暴洪灾害重发多发的中心区域。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造成陇南山体松动,岩层破碎,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就地重建,除了重建成本,也要支付未来灾害高发区带来的风险成本,从社会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避灾、异地安置是理性选择。同时,移出部分人群,减小人口密度,既有利于减轻当地重建的压力,也有利于当地生态的修复。


     二、兰州新区具备为异地安置群众提供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条件


     陇南地区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些村庄异常分散,一些村民小组的腹地辐射方圆好几公里。在这种居住格局下,原地重建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是极高的。而兰州新区地域面积较大,人口尚未达到饱和,能够实现人口的适度规模集中,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不仅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还有资本、技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凭此可以为异地安置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有利于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三、兰州新区舟曲移民安置的成功经验为陇南提供了有力借鉴


     兰州新区舟曲移民转移安置区是2010年8月8日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后,舟曲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项目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地处兰州新区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达15.04万平方米,安置受灾住户1150户,受灾居民8000人,为解决舟曲县移民安置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为灾后重建居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兰州新区舟曲移民安置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尽显“藏乡江南、魅力舟曲”的特色,崭新、整洁,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成为兰州新区一道最美风景线。这一成功经验为陇南灾后重建和异地安置受灾群众提供了有力借鉴。


     四、异地安置受灾群众有利于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陇南脱贫任务很重,但陇南人民以“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勇气和“敢死拼命”的精神决战贫困,取得的了显著成效,今年只要实现3个深度贫困县、142个贫困村、3.69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能全面打赢这场硬仗。但突如其来的暴洪、泥石流灾害,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部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脱贫攻坚和灾后恢复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生活,事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当前既要不折不扣完成好脱贫任务,又要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安置工作,防止因灾返贫,建议从陇南受灾群众实际和贫困群众长远发展出发,把陇南不宜就地安置的受灾群众一次性搬迁至兰州新区安置,既有利于解决环境恶劣地区人口生存与发展问题,彻底破除“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接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