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7辑精选文章推荐

2017-08-04 JSCC小民工 基督教文化学刊JSCC
              


意图the ethics of ultimate ends/intention)与责任(the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两种伦理之辨出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政治作为一种志业》(Politik als Beruf),韦伯在文中提出这是两种在根本上互异”的伦理。中国也有“迹”和“心”的分别,但是针对着不同的行为领域。有些学者认为,在韦伯看来这两种伦理态度都是正常的,甚至都是值得赞赏的,尽管“意图/信念”与“责任”之间“可能因为背后两种极端不同的终极价值而完全对立”;但也有学者以为韦伯把责任伦理置于意图/信念伦理之上,因为追求确定感无法等同于追求真理,责任伦理所提示的道德原则必然将自己的终极意图诉诸理性批判。主编杨慧林教授在序言中分析了韦伯伦理之辩的社会历史原因,借助伽达默尔的诠释将问题引向“至善的问题如何提出”,以及“至善的问题是……向自己提出,却又并非仅仅想到自己”,最终提出在当今世界,我们需要将“至善”关联于“道德主体”的生成,将“道德主体”从单一的身份转向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是在差异中同行,这是任何一种“意图”和“信念”都不能不应对的“责任”。


2017年春季新刊以“‘意图’与‘责任’”为主题,共设“化通玄理”、“浑元之性”、“法浴水风”与“罄集明宫”四个栏目,收录文章13篇。主打栏目“化通玄理:基督教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含五篇文章:李丙权从三位一体神学的视角去理解天主教社会训导在“梵二”会议以后的新变化;罗宾则试图以普遍的人性良善为立足点,阐述一种延续了我们启蒙前辈热望的、现实的普遍主义;谭立铸立足教宗方济各2016年有关难民的讲话,借用阿甘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分析天主教在这个特殊关键时刻、面对这个世界挑战所持有的态度及责任;宗晓兰从平信徒地位反思天主教会的圣统制;而郗士的教宗圣方济各访谈录希望能增加中国与天主教世界间的更多相互理解。下面请与小编一同走进“‘意图’与‘责任’”的对话中吧。



1


李丙权:《从“圣三”神学的视野看“梵二”会议之后的天主教社会训导》

LI Bingquan,“A Trinitarian Reading of Catholic Social Teaching after VaticanⅡ”



李丙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西方哲学,基督教研究。


文章要点:

本文试图从圣三论视角去理解天主教社会训导在“梵二”会议以后的新变化,并尝试指出天主教社会训导的特质正蕴含在其本身具有的三位一体结构之中。文章从历史入手,以“梵二”会议为关键点,分析了基督宗教对于社会关怀的理解过程。基督宗教的社会关怀在当代的发展显示了对教会和拯救理解的更新,而天主教社会训导体现了不可见的教会与可见的教会、末世与现实、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指示了一种三位一体式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同时意味着一种召唤。在终极目的和距离之间,倾听便是一种回应,而回应则是一种责任。



2


【美】罗宾 W. 卢文:《普遍主义与人性良善:伦理的可能性与有限性》

[USA] Robin W. LOVIN,“Universalism and Human Good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Ethics”



罗宾 W. 卢文,普林斯顿大学神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学,宗教学,伦理学。


文章要点:

启蒙时代的欧洲思想家们共同谋划了一个建立在人类知性基础上、不受宗教启示和文化成见支配的、真理与正义的普遍标准,并希望一旦合理地建立这一普遍理性原则,人类社会就能跨越传统的行为局限,终结民族与宗教冲突,获得最终的“永久和平”。然而历史的事实宣告了这一希望的破碎。本文从启蒙普遍主义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启蒙普遍主义的核心本质,并对其所受质疑进行分析,试图以普遍的人性良善为立足点,阐述一种延续了我们启蒙前辈热望的、现实的普遍主义。罗宾认为,这一普遍主义应当是运用阐释性的方法去探索各种文化经验中的那些可能性之中,由此期望的真正共同体不会是一个永久和平,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



3


谭立铸:《地缘政治之外:从教宗方济各2016年的言行看难民中的天主教》

TAN Lizhu,“Beyond Geopolitics: The Catholic Church among Refugees as Reflected in Pope Francis' Words and Deeds in 2016”



谭立铸,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要点:

2016年难民问题已成为世界政治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大部分的欧洲国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社会文化生态、推动他们重新进行政治思考的紧迫内容。天主教有着关怀难民的传统,教宗方济各亦对此问题表示了积极关注。本文在简要分析欧洲难民的来源及成因基础上,立足教宗方济各2016年有关难民问题的讲话,借用阿甘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分析天主教在这个特殊关键时刻、面对这个世界挑战所持有的态度及责任。在当下的欧洲,难民的问题成了分裂欧洲社会和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宗对难民问题的重视说明它正以某种方式触动了天主教的信仰实情,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考验教会的试金石。教宗方济各强调真正的慈悲,要求教会真正的“走出自身”,真正的去中心。对地缘政治的反抗是消除由地缘及由之产生的种种身份性辨识的努力,是一堵需要破解的新的柏林墙。



4


宗晓兰:《从平信徒地位反思天主教会的圣统制》

ZONG Xiaolan, “The 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ity”



宗晓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文章要点:

天主教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层级:即神职人员(clergy)和平信徒(laity)。在特里腾会议,尤其是在“梵一”后,教会层级被明确,神职人员可以凭借他们的神圣权威监督教会,而平信徒属于从属地位,其服从于神职阶层的权力。从中世纪起,教会已经反映出平信徒在其中的角色和地位。“梵二”会议则明确指出,教会作为天主子民,神职阶层和平信徒共享一个上帝面前的平等地位。本文立足后“梵二”时代,思考在教规和教会世俗之间仍然存在的不平等现实,并从一个历史回顾的视角,分析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作者认为,只有当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时,层级才能被削弱,平等才能真正影响到教会内部的所有人。


5


【意】郗士:《“世界不要害怕中国的崛起”——教宗圣方济各访谈录》

[Italy] Francesco Sisci, “ ‘The World Should not Fear China's Rise’: An Interview with Pope Francis”



郗士,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文章要点:

《亚洲时报》资深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本郗士先生于2016年1月8日就中国这一话题采访了现任教宗圣方济各。采访涉及文化与哲学主题,并转达了教宗对中国人民的祝福。圣方济各教宗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的伟大国家,尽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她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他坚定地相信,中国人民所拥有的伟大智慧遗产将有益于他们自己和全人类,并将帮助大家找到前进的和平之路。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教宗认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不应该害怕或恐惧。西方世界、东方世界以及中国,三方恰好能够维持力量均衡从而维护世界和平。郗士先生希望这篇采访能增加中国和天主教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


联系地址:100872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7号信箱

办公电话:(010)62513770

投稿电子信箱:jscc@ruc.edu.cn

网址:http://jscc.ruc.edu.cn

如需购买期刊或需要全文PDF,请邮件联系编辑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JSCC官网。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