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 秋: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乾一文化 一明 乾一学院 2023-08-24



纵然中伏未终,秋天已随时而至。

8月7日9时06分,庚子六月十八乙巳,立秋。



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阴阳相感相化而已。

春去秋来,春花秋月,总是世间动人时节。

所以秋天,常能引发无穷的文人情思。“悲哉,秋之为气也”,是宋玉的感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魏文帝曹丕的感伤;“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物过盛而当杀”,是醉翁欧阳修的感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伟人毛泽东的感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秋季,共六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进入秋季后,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正所谓“瓜熟蒂落”,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立”是开始、协调与启动的意思。正如黄帝所言:“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 自然界的天与地,运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周期性流转不息。



秋”,古代与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有关。甲骨文字“秋”,形为蝗虫。

蝗灾大多发生在谷物成熟的秋季,而火烧蝗虫成为古时灭蝗的主要措施。故籀文的“秋”,在讹变了蝗形的“龜”下面加“火”以指事,左边又添加“禾”旁代表成熟的庄稼,后又省略“龜”,“禾”、“火”组合直指禾苗的成熟红火。

关于立秋,在民间有着“早立秋”和“晚立秋”之说,就是看立秋节点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如果是在白天的上午立秋,也就是在中午12点钟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而如果是在中午十二点以后立秋,那就是“晚立秋”了。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在8月7日09:06:03,以此来看就是在早上立秋,因此就是“早立秋”。民间的谚语有“早上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就是说早上立秋,秋后就会很凉快,酷暑天将很快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凉爽的秋季。



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且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是古老并很重要的节气。春夏秋冬为四时,四立、二分、二至为八节。四立也分二启、二闭,春生夏长,故立春、立夏为二启,秋收冬藏,立秋立冬为二闭。

在一年内,立秋为闭的开始,“秋”,揪也、亦丩也,故为收也。古时“四立”称“四维”,立秋为西南维,八风为凉风,在八卦中对应的是坤卦,《易·说卦传》中有“致役乎坤”之说。坤为大地,此时所有的人物事物皆为大地收获而劳役:太阳还是明晃晃地照耀、雨水时不时地还在滋润着,而吹过来的风已然为凉风,调节着白天的高温,并且开始拉开白天夜晚的温差,让大地最后孕育它的累累硕果。



《礼记·月令》记载,古时立秋前三日天子斋戒,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效,回来后赏赐将帅和勇武之士,并命令将帅选拔兵士磨砺武器,严加训练,准备征伐不义的国家。故,秋为肃杀、为惩戒、为征伐!“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这一直是我华夏几千年的传统!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五日一候。

第一候凉风至,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第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第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左河水有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要特别注意贴秋膘和秋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的宗旨,以此告诫人们顺应四时。



立秋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度时期。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的卫气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起居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饮食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古人有秋季养生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故欧阳修在闻得秋之声响后,在《秋声赋》亦有感叹:“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话说古时儒者,以“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来要求自己的博学。欧阳修的《秋声赋》,往往被我们认为是借喻秋声而比拟,殊不知闻声辨物、听音而感知天地之变化,才是我华夏文明最高之学问!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今之读来,不仅感叹更多汗颜。我华夏几千年之文明,有多少高深的学问已被掩埋,后世子孙岂敢不努力奋发追溯先人之智慧!

另一位宋之大儒邵康节,在其《皇极经世》中也指出,立秋对应其所列之先天圆图是天水讼。讼卦,代表你我相争,所争何事?“言于公”,讼之字义即为此。所以,讼卦彖辞有“尚中正也”!

无论古时王者于立秋“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以“诘诛暴慢,以明好恶”,还是以“尚中正”而“言于公”,华夏先祖都给我们留有无穷之智慧。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磨难,是考验文明智慧真正的试金石!明夷之际,金秋送爽。修我甲兵,逐鹿环宇。八千年华夏文明,经历无数艰辛磨难而成为人类文明之唯一,又何惧下一波天风海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