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章第四节导读四:拜物教与宗教关系的历史性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

马拥军 马拥军读经典
2024-09-22
1


    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是颠倒的世界,而犹太教和新教等等,则是颠倒的世界观:

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阐述过犹太人在世俗生活中对货币的崇拜与他们在犹太教中对耶和华的崇拜的对应关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包含了颠倒的世界产生颠倒的世界观(新译为"世界意识")的思想。在这里,马克思根据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关系了拜物教与宗教的关系。马克思并没有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视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因此,他谈的社会意识也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情感世界观意义上的、宗教意义上的意识。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之前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它们的社会意识只能是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世纪的社会意识是天主教;商品经济社会的社会意识只能以犹太教或新教、自然神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关于“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已经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有无数的世界。这些世界是按照它们本身的自然规律产生和存在的。神虽然存在,但存在于世界之外,存在于世界之间的空隙中,对宇宙的发展和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2


    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法突破拜物教的原因:

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批判了经济学家们的非历史观点:他们误把特定时代的客观假象当成了永恒的自然现象。他们对特定时代的社会存在的认识,同一些神学家对他们自身的宗教的认识一样不是当作历史的对象,而是视为历史的终结、视为一种永恒状态。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马克思连续加了三个长长的注。由于这三个注都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全文附在这里。


首先,关于“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马克思加了一个注:


马克思所说的“本书第三册和第四册”中评论大·李嘉图的价值量的地方,见《资本论(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第三册第二章《5、工资的普遍提高或降低(下降)对各种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4卷第2册第273—278页)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XII笔记本第650—652页,即《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中《(1)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一节。


其次,对以前的政治经济学缺乏历史意识,导致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拜物教的存在,马克思也加了一个注:

再次,对“就像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马克思加了一个注,引用了他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段话: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与宗教的关系,正是颠倒的世界与颠倒的世界观的关系。而经济学们缺乏历史观点,也正如神学家之缺乏历史观点一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同《哲学的贫困》中一样,马克思把生产方式等同于“谋生的方式”(这里用的是“谋生的方式和方法”)。这对于阐发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却一再为人们所忽视。


3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历史观点,必然导致经济学家对拜物教这种客观假象感到迷惑:

拜物教本身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商品形式中还比较容易看穿,到更加具体的货币形式中就有一定难度了。以后我们会看到,到资本形式,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来说拜物教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认识界限。


4


    由于第一篇仅涉及商品和货币,还没有涉及资本形式,因此马克思避开了剩余价值问题上的拜物教,仅从价值的角度对商品补充了一个拜物教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经济学家完全颠倒了物与人的关系。他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而把人与人的关系当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道勃雷对西可尔的教导,参见莎士比亚《无事生非》第3幕第3场。马克思在这里加了一个注:



   往 期 推 荐   



   关 注 我 们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马拥军读经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