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永新到金光 —— 关于惠普的回忆和感悟(修订版)

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按】昨天看到一位惠普前高管,当年惠普老同事叶总的离职感言,感同身受,唤起了我对惠普的回忆和一些对企业管理的感悟。




我为惠普工作的时期基本和卡莉执掌时期重合,那个时代,是企业级IT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泡沫勃兴又很快破灭、Unix/Java等开放平台成为主流、SAP/Oracle等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出现、IT咨询服务快速发展。


惠普是我工作的第一家外企,从一个大国企的小干部岗位上离职去念MBA,读书之余跟前辈创业。2000年初,一次投标时被客户安排跟惠普、微软等行业巨头在一个会议室里同场竞技,其间,惠普项目负责人跟我闲聊,发现是大学师兄弟。后来,我们那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居然还赢了,没过几天,师兄打电话邀请我加入惠普。在把项目的前期设计做完后,我跨进了惠普大门。


那时的惠普上海办公室在二百永新楼上,简朴而温馨。初进公司时感受最深的是组织文化:



一是高管的态度。刚上班没几天时,一天进办公室,看见有个西装中年男子坐在我的位子上打着电脑,我说:“这是我的位子,你换个地方吧。”他道了个歉,换了个旁边的空位子,有同事悄声对我说:“你真厉害,连振耀也敢赶。” 那时,在永新办公室大厅外的食堂,每个月都有communication day,振耀、Baron Ho、晓英、逢举等都来对过话,每次townhall时总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外地出差的同事都要赶回公司来参加;也许是赶过振耀,有次townhall,他居然记得我这个小土豆的名字;


二是同事间的协作。几乎每个晚上,到深夜,永新办公室里都热热闹闹的,人们东一堆、西一堆地打印、装订标书,不管是不是自己部门的,只要在忙,总是有人凑上来问,需要帮忙吗?“来吧,帮订下标书!”,“我们方案建议书还有一段没人写,要不你帮忙写下?”,“明天讲标,你一道去吧!” 当时,作为一个制造业团队的顾问,我被临时抓差写过银行数据中心的存储方案,讲过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项目、电信公司数据挖掘项目的标。记得我出于好奇在内网上下载了一个SAP Sizer琢磨(上SAP哪些模块,多少用户,怎样配置HP服务器),全上海办公室的硬件销售遇到卖SAP硬件,都来找我做Sizing,我这个咨询顾问干了跟本职工作根本没关系的硬件售前的活。现在有几个SAP项目经理会觉得硬件配置是自己的事?那种无间、主动的感觉,后来再也没有过了。最近一段时间,“谷歌OKR”、“生态型组织”一类概念特别流行,有些管理者和HR工作者跟我谈设计“OKR流程”、“硅谷式组织管理制度”,其实,今天这些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组织,就是那时惠普的状态,而那时惠普根本就没啥制度,追求“用制度管人”的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文化


三是奉献精神,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IT公司都不太景气,大约是2001年中,全员收到一份邮件,讲公司现在经营情况不好,为了渡过难关,给大家四个选择:一,自愿降薪10%,二,自愿降薪5%,放弃年假一半自愿上班,三,自愿放弃当年全部年假而上班,四、啥也不选;我觉得自己工资少,又从来不休假,就选择了三,后来公司发布了一个统计,绝大部分员工都选了前三者,其中选择一的占了很大比例;据说,再后来几年,选择降薪的同事的工资又被加回去了。那时惠普待员工也挺好,高额补充住房公积金在税前扣除;每年计算员工总出差天数,按每天60元计补贴,一次性打到员工指定的一位家人(配偶、女朋友或父母)的账户上,记得叫Smiley Program。


那时,我把惠普之道背得烂熟;振耀的“骆驼和狮子”的故事,成为我每次SalesPresentation充满自豪感的开场白。



在我惠普职业生涯的中期,惠普上海的办公室从简朴的永新搬到了新建的金光大厦,当时办公条件真是睥睨上海滩白领圈,不仅每个人配了当时还很罕见的无线网卡,据说普通员工用的人体工学椅值一万元一把,从美国直接运来的。环境好了,我却逐步感觉到了周围一些人价值观和自己价值观的冲突。在中国的美国公司,除了研发部门外,大部分是销售和服务组织,有人做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已经不是公司的“潜规则”,而是被不少人津津乐道了;新销售艳羡老销售有路子,而不少老销售玩得挺野的。跟我合作的一些同事,想的不是给公司争取利益,而是想方设法给自己多捞些....... 荒诞的是,uncompromised这个让人热血沸腾、感觉斩钉截铁的英文词,是我从公司每年强制的SBC培训中的”uncompromised integrity”学会的……不少外企人抱怨老外不信任中国人,其实,真的有很多人不值得信任,如果我是老外老板,我也不信任中国的经理人。这就是组织的潜规则,那些抱怨老外不信任中国人的白骨精们,有人敢跟组织潜规则对立吗?基本上都是明哲保身,或者为了业绩包庇、容忍,没人会去揭穿皇帝的新衣。


2001年年中,在北京参加一个顾问销售培训时,我们团队选择了当时和康柏正在对峙的一个销售项目做案例模拟,分析正酣时,有人收了条手机短信,突然爆发出一声狂吼:“别打了!要和康柏合并了!” 康柏并进惠普,对中国工个体最直接的感知是,SmileyProgram没了,税前扣除的补充住房公积金也没了而算进员工的税前工资里,名义工资高了,扣完税实际到手还少了。比起并购康柏的出人意料,并购普华永道咨询却在同事间广为流传,有意思的是,传说惠普出价150-180亿美元并购未遂,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IBM仅用35亿美元就收购成功。而这,也许是惠普后来十几年一系列糟糕并购的开始。


2004年,我离开惠普那年,卡莉对全员宣讲公司战略:惠普主要竞争对手是IBM和Dell,IBM战略是高技术、高成本(High-Tech,High-cost),Dell战略是低技术、低成本(Low-Tech,Low-Cost),因此,惠普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高技术、低成本(High-tech,Low-Cost),再加上最佳客户体验。自己也是做咨询顾问的,这个战略陈述实在是太有违逻辑、牵强附会了 ...... 也许,惠普的战略迷失就是从这样糟糕的战略思维开始的。

我很感恩惠普领我进了IT咨询行业,惠普NEO(新员工培训)上,当时的HR副总裁孙逢举在培训结束的总结发言,过了十六年仍言犹在耳:“我希望你们在惠普能够成功,作为公司高管,我跟大家分享我成功的心得,就是:帮你的老板成功!你老板成功了,你就成功了。”这句话对于干了多年国企的我来说,无疑是职业价值观的颠覆;可是震撼之后,这句话直入心扉,塑造了我的职业价值观,对我影响多年,直到今天。


目送一个曾经伟大公司的背影,战略、文化、氛围、价值观,这些似乎很空洞的管理名词,没有经历过,确实难以理解其中真味。




探讨企业战略和运营,请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