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区分说事儿和装逼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这几天,罗永浩、罗振宇、吴晓波、许知远等的主题演讲引起不少朋友的批评,指责他们通过刺激“小知识分子”的信息缺失焦虑来贩卖常识。就像餐饮界,有大餐,也有快餐,fine dining从食材、到烹饪、到摆盘、到享用,每个环节一丝不苟,所以,热衷于fine dining的厨子或美食家,大都diss快餐的粗鄙。同样,“大知识分子”为了捍卫知识的尊严,批评知识快餐完全可以理解,我个人对这几位还是持包容态度。正如大多数人都不是美食家,快餐得以大行其道,同样,知识快餐将在互联网赋能的信息民主化时代快速发展、长期存在。

 

因为需要面向大众,致力于“跑量”,知识快餐工作者提炼、包装概念出发点是便于传播,同时,为了保证吸粉盈利,必须伪装思想“原创性”,所以常出现不说人话、过度包装基本概念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我老听人说“降维打击”、“底层逻辑”等名词,逻辑就是逻辑,哪有什么表层、底层之分?听多了才明白,所谓“底层逻辑”就是逻辑框架中的“前提假设”(hypothesis)”的意思。

 

形成知识的“底层逻辑”是概念,我们往往由于缺乏概念思维而去寻找事物的答案和结论,就容易被绕进去,迷失在别人的装逼中。我自己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类似经历。

 

早些年做领导力咨询,在建立人才标准的课题上,学到一个理论名词,叫success profile,有人翻译成“成功剖象”,即在一个组织中,成功的典范人才所需具有的典型的特征、经验、特质、知识技能、激励因素、行为模式等,咨询顾问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成功剖象”建模、并以此模型对组织的人才进行测评比对、绩效评价和发展规划。


后来我做CRM咨询以及电商全渠道咨询时,又学会这个领域中关于描述目标客户及潜在客户的一些名词,例如一个典型个体的描述叫Persona,翻译成“用户画像”,包括TA的人口特性、个性、激励因素、品牌和行为偏好、沟通方式等等。

 

刚进到每个知识领域时,理解领导力的“剖象”和CRM的“画像”及其应用都很费劲,然而,我很快发现这两个东西的概念框架其实是一回事:

  • “模型”都是由若干“特性”构成,领导力说的“能力素质”和CRM说的“用户标签”,其实都是“特性”的意思

  • 每个特性的特定取值构成一个“样本”

  • 若干相似“样本”构成一个典型画像

想明白基本概念框架后,应用层面的话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人谈应用人员大数据来做“离职预测”,我认为,当人员的数据信息足够,其算法和CRM的“顾客流失分析”(CRM的术语叫Churn)大同小异,大数据离职预测没啥原创的。

 

类似地,在做了十年的制造业ERP后,前些年我转到零售业信息化领域,刚开始也被零售业的商品管理(merchandising)的知识体系搞得一头雾水,甚至闹出一些误解概念的笑话,久了之后发现,制造业供应链计划的核心,即物料需求计划(MRP)和零售业的商品计划(Merchandising Planning),在概念框架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零售的商品结构类似于制造业的物料清单,门店相当于车间,而制造执行的车间工位则相当于零售的门店空间陈列。应用上,MRP准确性最重要的前提是需求预测,MRP解决了制造企业内部的确定性问题,而需求预测的约束是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理,很多零售企业缺乏规范的商品计划体系基础,相当于制造业没有MRP,但是建立了商品计划体系,运行准确性不高,乃是因为没有准确的外部需求预测的输入。当我融会贯通后,在我来看,尽管运营细节和名词有很大差别,制造业和零售业的供应链计划其实是一回事。

 

每套知识体系形成都有其积累过程,并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术语体系和知识框架。今天,某些知识工作者将原本已有的知识或名词,进行重新包装,凸显其原创性或者避免知识产权争议,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这就是“商业性装逼”,例如我批评过很多次的现象,某些企业管理者,MBA的管理会计课不好好上,去迷信“阿米巴”,就是典型的被“知识装逼分子”欺负的例子。


区分说事儿和装逼,在于听众本人的概念性思维能力。




管理咨询,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